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首发论文
动态公开评议须知

1. 评议人本着自愿的原则,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从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表述性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亦可对研究提出改进方案或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2. 论文若有勘误表、修改稿等更新的版本,建议评议人针对最新版本的论文进行同行评议。

3. 每位评议人对每篇论文有且仅有一次评议机会,评议结果将完全公示于网站上,一旦发布,不可更改、不可撤回,因此,在给予评议时请慎重考虑,认真对待,准确表述。

4. 同行评议仅限于学术范围内的合理讨论,评议人需承诺此次评议不存在利益往来、同行竞争、学术偏见等行为,不可进行任何人身攻击或恶意评价,一旦发现有不当评议的行为,评议结果将被撤销,并收回评审人的权限,此外,本站将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5. 论文所展示的星级为综合评定结果,是根据多位评议人的同行评议结果进行综合计算而得出的。

勘误表

上传勘误表说明

  • 1. 请按本站示例的“勘误表格式”要求,在文本框中编写勘误表;
  • 2. 本站只保留一版勘误表,每重新上传一次,即会覆盖之前的版本;
  • 3. 本站只针对原稿进行勘误,修改稿发布后,不可对原稿及修改稿再作勘误。

示例:

勘误表

上传勘误表说明

  • 1. 请按本站示例的“勘误表格式”要求,在文本框中编写勘误表;
  • 2. 本站只保留一版勘误表,每重新上传一次,即会覆盖之前的版本;
  • 3. 本站只针对原稿进行勘误,修改稿发布后,不可对原稿及修改稿再作勘误。

示例:

上传后印本

( 请提交PDF文档 )

* 后印本是指作者提交给期刊的预印本,经过同行评议和期刊的编辑后发表在正式期刊上的论文版本。作者自愿上传,上传前请查询出版商所允许的延缓公示的政策,若因此产生纠纷,本站概不负责。

发邮件给 王小芳 *

收件人:

收件人邮箱:

发件人邮箱:

发送内容:

0/300

论文收录信息

论文编号 201409-287
论文题目 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含油页岩段油页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文献类型
收录
期刊

上传封面

期刊名称(中文)

期刊名称(英文)

年, 卷(

上传封面

书名(中文)

书名(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书名(中文)

书名(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编者.论文集名称(中文) [c].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编者.论文集名称(英文) [c].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期刊名称(中文)

期刊名称(英文)

日期--

在线地址http://

上传封面

文题(中文)

文题(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日期--

上传封面

文题(中文)

文题(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日期--

英文作者写法:

中外文作者均姓前名后,姓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姓全称写出,名可只写第一个字母,其后不加实心圆点“.”,

作者之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为实心圆点“.”,

示例1:原姓名写法:Albert Einstein,编入参考文献时写法:Einstein A.

示例2:原姓名写法:李时珍;编入参考文献时写法:LI S Z.

示例3:YELLAND R L,JONES S C,EASTON K S,et al.

上传修改稿说明:

1.修改稿的作者顺序及单位须与原文一致;

2.修改稿上传成功后,请勿上传相同内容的论文;

3.修改稿中必须要有相应的修改标记,如高亮修改内容,添加文字说明等,否则将作退稿处理。

4.请选择DOC或Latex中的一种文件格式上传。

上传doc论文   请上传模板编辑的DOC文件

上传latex论文

* 上传模板导出的pdf论文文件(须含页眉)

* 上传模板编辑的tex文件

回复成功!


  • 0

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含油页岩段油页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首发时间:2014-09-23

宋宇 1    2   

宋宇(1989-),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地球化学和油页岩特征研究

刘招君 1    2   

刘招君(1951-),男,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油页岩资源评价与成矿理论研究

孟庆涛 1    2    孙平昌 1    2    柳蓉 1    2   
  •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吉林省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61
  • 2、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6

摘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以及含油率、TOC、密度和岩石热解等测定分析方法,从岩石学、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机质类型等几个方面对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含油页岩段油页岩进行研究,进而揭示不同含油率油页岩的特征及成因环境。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含油页岩段共发育13层油页岩,其中1-6层油页岩含油率较高,主要为褐色和黑褐色,碳酸盐矿物含量较高;7-13层油页岩含油率较低,主要为灰黑色或深灰色,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本区油页岩的FA与密度、TOC、S2、S3、HI和OI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TOC、S2 、S3和HI随FA的升高而升高;而密度和OI随FA的升高而降低,且随着FA的升高,有机质类型由II1型逐渐过渡为I型。综合分析表明,1-6层油页岩形成于深湖-半深湖的静水环境,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湖泊生物;7-13层油页岩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沉积环境为半深湖。

关键词: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油页岩特征 成因分析 桦甸组 古近系 桦甸盆地

For information in English, please click here

Genesis Analy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il Shale in the Oil Shale Member of Paleogene Huadian Formation, Huadian basin

SONG Yu 1    2   

宋宇(1989-),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地球化学和油页岩特征研究

LIU Zhaojun 1    2   

刘招君(1951-),男,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油页岩资源评价与成矿理论研究

MENG Qingtao 1    2    SUN Pingchang 1    2    LIU Rong 1    2   
  • 1、Key Laboratory for Oil Shale and Coexistent Energy Minerals of Jilin Provinc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uangchun 130061
  • 2、 Key-Lab for Evolution of Past Life and Environment in Northeast Asia,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26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method of core observation, microscope identification, X-ray diffraction and oil content, TOC, density and rock pyrolysis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methods, this study is aimed to study the oil shale in oil shale-bearing member of Paleogene Huadian Formation from Petrology, Mineralology and Organic Chemistry perspectives, to uncover their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 and generation environment.Thirteen layers oil shale are developed in target area,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Layer 1-6 is characterised by brown and dark brown colour, relatively high oil content, relatively more carbonate minerals; Layer 7-13 is characterised by gray-black and dark gray colour, relatively low oil content, relatively more clay minerals as a comparison. From a whole view, consistency between FA and density, TOC, S2, S3, HI, OI is obvious among all developed layers. Positive relationships occur between FA and TOC, S2, S3, HI, while negative relationship of OI, density and FA is as expected. Types of organic matter gradually transit from II1 type to I type.Comprehensively and conclusively, Layer 1-6 is formed in semi-deep lake and deep lake environment, with lacustrine as the main source; Layer 7-13 comes from lacustrine and terrestrial plants, deposited in semi-deep lake environment.

Keywords: Mineralogy, Petrography, Ore Mineralogy Characteristics of oil shale Genesis Analysis Huadian Formation Paleogene Huadian Basin

Click to fold

点击收起

论文图表:

引用

导出参考文献

.txt .ris .doc
宋宇,刘招君,孟庆涛,等. 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含油页岩段油页岩特征及成因分析[EB/OL].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4-09-23]. https://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1409-287.

No.4610240100364014****

同行评议

共计0人参与

评论

全部评论

0/1000

勘误表

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含油页岩段油页岩特征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