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首发论文
动态公开评议须知

1. 评议人本着自愿的原则,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从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表述性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亦可对研究提出改进方案或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2. 论文若有勘误表、修改稿等更新的版本,建议评议人针对最新版本的论文进行同行评议。

3. 每位评议人对每篇论文有且仅有一次评议机会,评议结果将完全公示于网站上,一旦发布,不可更改、不可撤回,因此,在给予评议时请慎重考虑,认真对待,准确表述。

4. 同行评议仅限于学术范围内的合理讨论,评议人需承诺此次评议不存在利益往来、同行竞争、学术偏见等行为,不可进行任何人身攻击或恶意评价,一旦发现有不当评议的行为,评议结果将被撤销,并收回评审人的权限,此外,本站将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5. 论文所展示的星级为综合评定结果,是根据多位评议人的同行评议结果进行综合计算而得出的。

勘误表

上传勘误表说明

  • 1. 请按本站示例的“勘误表格式”要求,在文本框中编写勘误表;
  • 2. 本站只保留一版勘误表,每重新上传一次,即会覆盖之前的版本;
  • 3. 本站只针对原稿进行勘误,修改稿发布后,不可对原稿及修改稿再作勘误。

示例:

勘误表

上传勘误表说明

  • 1. 请按本站示例的“勘误表格式”要求,在文本框中编写勘误表;
  • 2. 本站只保留一版勘误表,每重新上传一次,即会覆盖之前的版本;
  • 3. 本站只针对原稿进行勘误,修改稿发布后,不可对原稿及修改稿再作勘误。

示例:

上传后印本

( 请提交PDF文档 )

* 后印本是指作者提交给期刊的预印本,经过同行评议和期刊的编辑后发表在正式期刊上的论文版本。作者自愿上传,上传前请查询出版商所允许的延缓公示的政策,若因此产生纠纷,本站概不负责。

发邮件给 王小芳 *

收件人:

收件人邮箱:

发件人邮箱:

发送内容:

0/300

论文收录信息

论文编号 201606-556
论文题目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富有机质泥岩孔径分布及主控因素
文献类型
收录
期刊

上传封面

期刊名称(中文)

期刊名称(英文)

年, 卷(

上传封面

书名(中文)

书名(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书名(中文)

书名(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编者.论文集名称(中文) [c].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编者.论文集名称(英文) [c].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期刊名称(中文)

期刊名称(英文)

日期--

在线地址http://

上传封面

文题(中文)

文题(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日期--

上传封面

文题(中文)

文题(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日期--

英文作者写法:

中外文作者均姓前名后,姓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姓全称写出,名可只写第一个字母,其后不加实心圆点“.”,

作者之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为实心圆点“.”,

示例1:原姓名写法:Albert Einstein,编入参考文献时写法:Einstein A.

示例2:原姓名写法:李时珍;编入参考文献时写法:LI S Z.

示例3:YELLAND R L,JONES S C,EASTON K S,et al.

上传修改稿说明:

1.修改稿的作者顺序及单位须与原文一致;

2.修改稿上传成功后,请勿上传相同内容的论文;

3.修改稿中必须要有相应的修改标记,如高亮修改内容,添加文字说明等,否则将作退稿处理。

4.请选择DOC或Latex中的一种文件格式上传。

上传doc论文   请上传模板编辑的DOC文件

上传latex论文

* 上传模板导出的pdf论文文件(须含页眉)

* 上传模板编辑的tex文件

回复成功!


  • 0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富有机质泥岩孔径分布及主控因素

首发时间:2016-06-08

闫建萍 1   

闫建萍(1974-),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 1、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本文选取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泥页岩代表性样品7个,运用氮气吸附法进行了孔径分布表征,结果表明:泥岩孔隙以四周开放的具有平行板结构的狭缝孔和墨水瓶状孔为主。 孔径分布曲线存在多个不同的峰值,以3-40nm之间的孔隙为主,主要以3-6nm和10-20nm区间的双峰型分布。结合TOC和矿物组成含量分析,孔隙体积的大小与TOC含量成正比,当TOC含量相近时,粘土矿物含量高的样品提供了更小孔径的孔隙。有机质是泥岩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同时也受其他矿物成分的影响。

关键词: 四川盆地;纳米孔隙;富有机质泥岩 氮气吸附法

For information in English, please click here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in organic-rich mudstone of Lower Paleozoic, Sichuan Basin

YAN Jianping 1   

闫建萍(1974-),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 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Mineral Resources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Pore size distribution for 7 core and fresh outcrop shale samples of Lower Paleozoic collected from the organic-rich mudstones, Sichuan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by low pressure nitrogen adsorp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open slit-like and parallel plate structure are major pore types with an pore diameter of 3-40 nm, showing a bimodal pattern of 3-6 nm and 10-20nm mesopores dominated. The pore volume hav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OC integrating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mineralogy. In addition, the samples with higher content of clay minerals but similar TOC content contribute more small size pores. Organic matter is the key controlling factor to the shale pore development, and the clay-minerals-hosted pores or detrital-mineral-hosted are present.

Keywords: Sichuan Basin nanopore organic-rich mudstone N2 adsorption

Click to fold

点击收起

论文图表:

引用

导出参考文献

.txt .ris .doc
闫建萍.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富有机质泥岩孔径分布及主控因素[EB/OL].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6-06-08]. https://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1606-556.

No.4695757115245114****

同行评议

未申请同行评议

评论

全部评论

0/1000

勘误表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富有机质泥岩孔径分布及主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