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首发论文
动态公开评议须知

1. 评议人本着自愿的原则,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从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表述性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亦可对研究提出改进方案或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2. 论文若有勘误表、修改稿等更新的版本,建议评议人针对最新版本的论文进行同行评议。

3. 每位评议人对每篇论文有且仅有一次评议机会,评议结果将完全公示于网站上,一旦发布,不可更改、不可撤回,因此,在给予评议时请慎重考虑,认真对待,准确表述。

4. 同行评议仅限于学术范围内的合理讨论,评议人需承诺此次评议不存在利益往来、同行竞争、学术偏见等行为,不可进行任何人身攻击或恶意评价,一旦发现有不当评议的行为,评议结果将被撤销,并收回评审人的权限,此外,本站将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5. 论文所展示的星级为综合评定结果,是根据多位评议人的同行评议结果进行综合计算而得出的。

勘误表

上传勘误表说明

  • 1. 请按本站示例的“勘误表格式”要求,在文本框中编写勘误表;
  • 2. 本站只保留一版勘误表,每重新上传一次,即会覆盖之前的版本;
  • 3. 本站只针对原稿进行勘误,修改稿发布后,不可对原稿及修改稿再作勘误。

示例:

勘误表

上传勘误表说明

  • 1. 请按本站示例的“勘误表格式”要求,在文本框中编写勘误表;
  • 2. 本站只保留一版勘误表,每重新上传一次,即会覆盖之前的版本;
  • 3. 本站只针对原稿进行勘误,修改稿发布后,不可对原稿及修改稿再作勘误。

示例:

上传后印本

( 请提交PDF文档 )

* 后印本是指作者提交给期刊的预印本,经过同行评议和期刊的编辑后发表在正式期刊上的论文版本。作者自愿上传,上传前请查询出版商所允许的延缓公示的政策,若因此产生纠纷,本站概不负责。

发邮件给 王小芳 *

收件人:

收件人邮箱:

发件人邮箱:

发送内容:

0/300

论文收录信息

论文编号 202201-36
论文题目 基于分集接收的分子通信非相干检测研究
文献类型
收录
期刊

上传封面

期刊名称(中文)

期刊名称(英文)

年, 卷(

上传封面

书名(中文)

书名(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书名(中文)

书名(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编者.论文集名称(中文) [c].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编者.论文集名称(英文) [c].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上传封面

期刊名称(中文)

期刊名称(英文)

日期--

在线地址http://

上传封面

文题(中文)

文题(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日期--

上传封面

文题(中文)

文题(英文)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日期--

英文作者写法:

中外文作者均姓前名后,姓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姓全称写出,名可只写第一个字母,其后不加实心圆点“.”,

作者之间用逗号“,”分隔,最后为实心圆点“.”,

示例1:原姓名写法:Albert Einstein,编入参考文献时写法:Einstein A.

示例2:原姓名写法:李时珍;编入参考文献时写法:LI S Z.

示例3:YELLAND R L,JONES S C,EASTON K S,et al.

上传修改稿说明:

1.修改稿的作者顺序及单位须与原文一致;

2.修改稿上传成功后,请勿上传相同内容的论文;

3.修改稿中必须要有相应的修改标记,如高亮修改内容,添加文字说明等,否则将作退稿处理。

4.请选择DOC或Latex中的一种文件格式上传。

上传doc论文   请上传模板编辑的DOC文件

上传latex论文

* 上传模板导出的pdf论文文件(须含页眉)

* 上传模板编辑的tex文件

回复成功!


  • 0

基于分集接收的分子通信非相干检测研究

首发时间:2022-01-13

林卓骁 1   

林卓骁(199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分子通信。

李斌 1   

李斌(1985-),男,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统计信号处理、机器学习. E-mail:binli@bupt.edu.cn.

赵成林 1   
  • 1、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876

摘要:基于扩散的分子通信(Molecular Communication via Diffusion,MCvD)是纳米尺度系统中一种新兴的信息通信技术。在传统分子通信检测算法中,通常仅研究接收到的单种信使物质分子的浓度变化特征,而忽略了信道中普遍存在的生化反应机制以及协同变化的其他物质分子浓度。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个非相干信号检测算法,充分利用生化诱导条件下的多分子动态协同变化特性,结合信使、反应物和产物分子的瞬态特性构建一个虚拟的单发送多接收模型,分别提取所接收信号的浓度变化特征后,利用分集处理提高接收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同时设计了软硬判决策略,以释放潜在的分集收益,获得更好的检测判决性能,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证明了我们所提出检测算法的可行性。相较于传统的单物质分子检测算法,我们的新算法在低复杂度的前提下使得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大大降低,因此在纳米尺度通信网络层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分子通信, 分集接收, 非相干检测, 多物质测度

For information in English, please click here

Diversity Reception Based Non-coherent Signal Detection for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LIN Zhuoxiao 1   

林卓骁(1997-),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分子通信。

LI Bin 1   

李斌(1985-),男,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统计信号处理、机器学习. E-mail:binli@bupt.edu.cn.

ZHAO Chenglin 1   
  • 1、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Molecular communication via diffusion (MCvD) is a new 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 nano-scale systems. In traditional detection schemes,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receivers usually only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a single messenger molecule, while ignoring the bio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commonly existing in the channel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other molecular participants that change coordinately.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on-coherent signal detection scheme, which makes full use of the dynamic concentrations of multiple molecules under biochemical reaction and combines the trans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ssenger, reactant and product molecules to construct a virtual single-input multiple-output (SIMO) signal detection scheme. After extracting the features of concentrations of the received signals, the diversity reception principle is used to improv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and obtain better detection performance. Meanwhile, the soft and hard decision strategy are designed to release the potential diversity gain. The feasibility of our proposed scheme is proved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ingle-substance molecular detection schemes, our new scheme greatly reduces the bit error rate (BER) without increasing the complexity, so it has great potential in nano-sca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Keywords: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diversity reception, non-coherent detection, multiple molecular participants.

Click to fold

点击收起

基金:

论文图表:

引用

导出参考文献

.txt .ris .doc
林卓骁,李斌,赵成林. 基于分集接收的分子通信非相干检测研究[EB/OL]. 北京: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22-01-13]. https://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2201-36.

No.****

动态公开评议

共计0人参与

动态评论进行中

评论

全部评论

0/1000

勘误表

基于分集接收的分子通信非相干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