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王国灿

     

  

科研主攻方向为造山带地质学、构造年代学、构造地貌及区域地质调查研究。

个性化签名

TA的关注(0) 关注TA的(0)
留言板

该学者已关闭了留言功能

暂无留言

  • 姓名:王国灿
  • 目前身份:
  • 担任导师情况:
  • 学位:
  • 学术头衔:

    博士生导师

  • 职称:-
  • 学科领域:

    构造地质学(包括显微构造学等)

  • 研究兴趣:科研主攻方向为造山带地质学、构造年代学、构造地貌及区域地质调查研究。
个人简介

 王国灿,男, 1963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教研室。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质学会区域地质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8年硕士毕业留校至今一直从事构造地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先后承担了"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地质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中国地质"、"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及"构造年代学""地球科学前缘"等多门课程的教学,指导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参加一部教材的编写。1995年获校教学优秀三等奖。1995、1996、2002、2003年年度考评为优秀。
  科研主攻方向为造山带地质学、构造年代学、构造地貌及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的国家及部级科研项目共9项。1996年作为总工参加全国首批1:25万造山带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图幅"1:25万冬给措纳湖幅区域地质调查"及"造山带1:25万填图方法研究",其成果为全面铺开的1:25万西部空白区地质大调查起到示范作用。2000年又相继主持国土资源部"青海1:25万阿拉克湖幅区域地质调查"、"青海1:25万不冻泉幅、库赛湖幅区域地质大调查"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昆仑东段中新生代以来隆升作用过程及机制研究"、"利用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颗粒年龄法回溯西昆仑山新生代的隆升剥露",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篇,两篇被SCI收录,合作出版专著5部。
  1993年参与的原地矿部七五公关项目"冀北太古宙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研究"获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2001年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剥露作用的构造年代学研究"的最终成果获湖北省优秀科技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2001年1月-2002年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派遣赴美国Indiana University和Union College做访问学者。
  主要成果:1.近十年围绕国家目标--西部大开发,承担或参与了一批西部空白区区域地质大调查项目,对全国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关造山带构造混杂岩区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和新生代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的地质调查方法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00年全面开展西部空白区地质大调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2. 通过构造年代学研究对大别山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进行了良好的精细约束,成果获得湖北省2001年优秀科技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通过构造年代学研究,对东昆仑地区重大地质事件进行了良好的年代学约束,如Rodinia大陆汇聚作用、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在东昆仑地区的构造表现及型式等。4.通过构造年代学和构造地貌研究相结合,揭示了东昆仑中生代-新生代早期的构造过程,深化了对东昆仑地区中生代-新生代早期的地质过程的认识。精细刻画了东昆仑造山带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及地貌水系变迁规律。5.对引起长期争议的世界上最大三叠纪堆积区松潘-甘孜-巴颜喀拉构造单元西部巴颜喀拉山群浊积岩系的物源、盆地基底性质及与东昆仑的构造关系进行了揭示,确定了分隔东昆仑和巴颜喀拉构造带的阿尼玛卿洋在中二叠纪已经闭合;三叠纪时期巴颜喀山群与东昆仑属同一大陆边缘,物质来自北部;巴颜喀拉山群是以陆壳为基底重新裂解的海盆,从而对认识整个松潘-甘孜-可可西里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 主页访问

    2521

  • 关注数

    0

  • 成果阅读

    732

  • 成果数

    10

TA的成果
个人主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