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华南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研究领域涉及图书资讯、科学理论、中国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信息学(Informatics)。
-
清华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唐山师范学院
-
清华大学
-
高级
-
河北经贸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1.管理理论与方法:侧重于管理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论研究,主要包括: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数学模型及其创新、科学评估理论和方法等。 2.信息化理论与实践:针对信息化的前沿问题,探讨信息化的理论及方法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理论等,重点研究信息系统规划、开发、管理和评价的方法与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陕西师范大学
-
中山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西昌学院
-
沈阳农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科技创新管理,主要研究方向有:(1)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研究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关系与计量,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运行机制与效能测量等;(2)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主要研究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演化和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测度及实证研究等;(3)创新主体,主要研究政府创新政策、高等院校科技创新管理和基于网络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等。
-
湖南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东北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武汉大学
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理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等研究;擅长于将经济学、管理学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视角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
-
华南师范大学
-
东北大学
-
同济大学
-
湖南大学
-
东南大学
-
吉林大学
-
江苏科技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是苏联东欧国家演变的原因和教训、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在“苏联东欧演变的原因与教训”、“转轨国家经济”、“欧盟东扩"和"世界经济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跨国公司”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
-
中国人民大学
-
湖南大学
-
天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深圳大学
-
东北大学
-
厦门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华东理工大学
-
武汉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清华大学
-
清华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华南师范大学
-
烟台大学
-
南昌大学
-
青岛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重庆工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
-
湖南大学
-
南京邮电大学
-
苏州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天津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东南大学
-
中国药科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天津工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天津工业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华侨大学
-
河北科技大学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清华大学
-
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开大学
-
吉林大学
-
安徽财经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山东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东南大学
-
东北大学
-
复旦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华中科技大学
多年来从事生产运作管理及计算机辅助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内容涉及现代生产管理技术(TOC、MRPII/ERP/EAM、JIT 等)、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企业业务流程重构(BPR)、现代设备维护管理。
-
华中科技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重庆交通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天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上海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同济大学
-
北京科技大学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潍坊学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南京审计学院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大学
-
四川师范大学
-
东北师范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复旦大学
-
福州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厦门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南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同济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西北工业大学
-
武汉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四川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
-
吉林大学
-
清华大学
Quasi-Monte Carlo Methods for High Dimensional Integration and Approximation; Information-Based Complexity;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inance.
-
北京大学
1)组织行为学,尤其是中国企业战略管理者的领导行为,个人特征及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变革型领导、领导-部属交换理论等; 2)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绩效评估与管理; 3) 其他与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 例如: 组织内部人感知,领导授权赋能行为,组织支持感,等等。
- 姓名:刘学录
- 目前身份:
- 担任导师情况:
- 学位:
-
学术头衔:
博士生导师
- 职称:-
-
学科领域:
土地经济学
- 研究兴趣: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景观生态学(生态学专业)。
刘学录,男,汉族,1966年5月生,甘肃省天水市人,中共党员。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遥感学会理事,甘肃省民勤县经济顾问。
1987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甘肃农业大学任教。2001年12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获农学博士学位。2003年2月至7月在意大利阿布鲁佐科学技术研究所访问学习。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任甘肃省民勤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
2000年、2002年、2003年分别获得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甘肃农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甘肃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航测与遥感》、《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信息系统》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3S技术应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土地类型学》、《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大尺度生态学》、《生态学评述》等课程。目前承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整合研究》等两项教学研究课题。
2003年起开始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生态学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起在生态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已培养3名硕士研究生。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景观生态学(生态学专业)。先后主持完成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兰州白兰瓜的土壤地质环境研究》、甘肃省教育厅项目《甘肃秦川盆地的土壤粘土矿物特征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西走廊盐化草地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等,参加完成“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相关课题20余项,包括“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大开发科技专项第一子专题《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耦合系统与优化耦合模式研究》、中国工程院项目子课题《西北地区草地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其中,参加完成的《北方干旱内陆河灌区(甘肃张掖)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006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沿黄灌区次生盐渍化发生机理及防治对策》2002年获甘肃省教育厅二等奖,《纹党丰产栽培技术及专用肥研究》1999年获甘肃省农业厅三等奖。
目前主持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甘肃有机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兰州市国土资源局项目《兰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
主编出版专著《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与景观多样性研究》(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参编《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及其耦合》(科学出版社)、《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农牧业卷)》(科学出版社)、《甘肃两西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甘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专著4部;参编《景观生态学基础》(农业出版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外语》(农业出版社)等教材2部。
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于核心期刊6篇。代表性论文有《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刘学录(1/3).《草业学报》,2003)、《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要素及其成因类型》(刘学录(1/3).《草业学报》,2002)、《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刘学录(1/2).《应用生态学报》,2002)等。
-
主页访问
1325
-
关注数
1
-
成果阅读
46
-
成果数
3
【期刊论文】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
刘学录, , 任继周, 张自和
,-0001,():
-1年11月30日
采用GIS 技术对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绿洲景观生态系统和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大;绿洲景观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大,其次为山地景观生态系统,荒漠景观生态系统由4 种景观组分组成,其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小;均匀度最高的为绿洲景观生态系统,其次为山地景观生态系统,最低的为荒漠景观生态系统;三类景观生态系统的景观优势度都不高。
河西走廊, 复合生态系统, 景观多样性, 景观优势度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3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要素及其成因类型式
刘学录, 任继周, 张自和
,-0001,():
-1年11月30日
利用GIS 技术分析了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景观生态系统的景观要素及其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复合景观生态系统、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绿洲景观生态系统、荒漠景观生态系统分别由5、10、10 和4 种景观组分组成;荒漠景观、山地草原、耕地、砾漠分别为基质;水系和道路起廊道的作用;其余景观要素均为斑块。2)景观要素的成因类型包括引入型、环境资源型、残留型、干扰型。与草原类型、植被类型的高级单位相比,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最高的概括性;每一级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相互区别的异质性区域不是景观生态系统类型,而是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根据形状、面积大小和连通程度的不同,分别充当基质、斑块或廊道的角色。
景观要素, 成因类型, 河西走廊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河西走廊山地2绿洲2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
刘学录, 刘学录**任继周
CHIN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GY, Aug. 2002, 13 (8): 979~984,-0001,():
-1年11月30日
系统耦合的基础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基本条件为具有类型相同并且相互连通的廊道。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分异和各种干扰导致的景观异质化,各种干扰是系统耦合的介质。系统耦合从本质上可以被看作尺度变大过程中景观组分的融合与性质转换的过程。系统耦合根据干扰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耦合和人为耦合2 类。自然耦合是人为耦合的基础,系统生态生产力的提高取决于人为耦合的优化过程。
河西走廊, 复合生态系统, 系统耦合, 景观生态学机制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
刘学录, , 任继周, 张自和
,-0001,():
-1年11月30日
采用GIS 技术对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绿洲景观生态系统和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大;绿洲景观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大,其次为山地景观生态系统,荒漠景观生态系统由4 种景观组分组成,其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小;均匀度最高的为绿洲景观生态系统,其次为山地景观生态系统,最低的为荒漠景观生态系统;三类景观生态系统的景观优势度都不高。
河西走廊, 复合生态系统, 景观多样性, 景观优势度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3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要素及其成因类型式
刘学录, 任继周, 张自和
,-0001,():
-1年11月30日
利用GIS 技术分析了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景观生态系统的景观要素及其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复合景观生态系统、山地景观生态系统、绿洲景观生态系统、荒漠景观生态系统分别由5、10、10 和4 种景观组分组成;荒漠景观、山地草原、耕地、砾漠分别为基质;水系和道路起廊道的作用;其余景观要素均为斑块。2)景观要素的成因类型包括引入型、环境资源型、残留型、干扰型。与草原类型、植被类型的高级单位相比,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最高的概括性;每一级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相互区别的异质性区域不是景观生态系统类型,而是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组分,根据形状、面积大小和连通程度的不同,分别充当基质、斑块或廊道的角色。
景观要素, 成因类型, 河西走廊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河西走廊山地2绿洲2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
刘学录, 刘学录**任继周
CHIN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GY, Aug. 2002, 13 (8): 979~984,-0001,():
-1年11月30日
系统耦合的基础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基本条件为具有类型相同并且相互连通的廊道。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分异和各种干扰导致的景观异质化,各种干扰是系统耦合的介质。系统耦合从本质上可以被看作尺度变大过程中景观组分的融合与性质转换的过程。系统耦合根据干扰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耦合和人为耦合2 类。自然耦合是人为耦合的基础,系统生态生产力的提高取决于人为耦合的优化过程。
河西走廊, 复合生态系统, 系统耦合, 景观生态学机制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1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