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江洪

     

  

个性化签名

TA的关注(0) 关注TA的(0)
留言板

该学者已关闭了留言功能

暂无留言

  • 姓名:江洪
  • 目前身份:
  • 担任导师情况:
  • 学位:
  • 学术头衔:

    博士生导师

  • 职称:-
  • 学科领域:

    内科学

  • 研究兴趣:
个人简介

江洪,男,1958年生,医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进入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现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委员、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委员,湖北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武汉医学会心血管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青年医师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临床心电学杂志》、《湖北临床医学杂志》编委。在全国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0部;主持与参加科研项目1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奖等奖二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奖等奖二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二项,申请专利一项。获第十五届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99年度)。
  1986年起对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和证实“单极标测定位心动过速起源”的方法体系,先后应用於心动过速的外科治疗和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研究结果获1994年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获2000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该成果目前已被国内同行广泛采用并作为消融治疗指南。
  1989年开始在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对风心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术后房颤复律治疗的适应症、效果和影响因素,并部分上升为理论。获1999年湖北省科进步三等奖。该成果已在全国40余家医院广应用,治疗随访病人达2000余例, 2001年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1990年起对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术后再狭窄进行研究,在国内系统地报道了有关再狭窄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措施。1998年提出“自体血浆包被技术” (专利号:ZL OO 2 29895.3),其包被的“32P核素支架”经体外流体实验,核素示踪和动物冠状动脉内植入研究,均证实其包被膜能有效携带药物和核素对冠脉局部发挥作用。2002年开始利用干细胞技术防治再狭窄的实验研究,已经完成了内皮祖细胞包被支架的可行性和体外实验。
  1991年开始对房室结双径起源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机理和防治策略的研究,对于慢径消融的方法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经导管定位房室结慢径的可靠指标和慢径消融成功的有效指标,并提出射频消融术后早期(3~7天)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对远期疗效具有预测价值。以该成果作为核心内容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基础及射频消融”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开始关注心房颤动的机制研究与射频消融治疗尝试,发现心静脉肌袖存有P细胞,率先提出射频消融肺静脉肌袖的最适温度为50℃,参与的项目“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为全国房颤工作组成员。近年来关注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问题,提出了若干与射频消融后房颤早期和延迟复发的影响因素。
  1994年在国内首次采用射频消融技术成功治疗2例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000年开始关注恶性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与射频消融治疗,2004年在国内率先报道通过消融触发物早搏治疗特发性心室颤动的个案,在多种杂志上发表相关述评,为全国室速室颤工作组成员。目前正在进行恶性心律失常机制与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并获湖北省“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支持。

  • 主页访问

    2666

  • 关注数

    0

  • 成果阅读

    1804

  • 成果数

    20

TA的成果
个人主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