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刘少军, 黄中华, 朱浩
汽车工程,2003,26(5):471~473,-0001,():
设计了一个汽车液压主动悬架装置,运用模糊控制技术对所设计的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及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主动悬架装置是正确的,采用模糊控制策略能够保证悬架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
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其东, 陈无畏, 张炳力
机械工程学报,2004,40(1):104~108,-0001,():
针对半主动悬架控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系统模型的建立和控制策略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汽车的多体动力学方程,提出了半主动悬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设计了控制系统,应用遗传算法优化了控制器的参数和结构,用基于变尺度的BFGS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值,在仿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明显改善悬架性能。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其东, 赵韩, 陈无畏, 王启瑞, 范迪彬
June 28-July 2, 2000, Hefei, P.R. China,-0001,():
本文在分析了汽车传统动力学模型不足的基础上。建立了汽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设计了神经辨识器和控制器。仿真计算和台架试验结果都表明,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半主动悬架具有明显的减振效果。
-
2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其东, 赵君卿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3):3344~345,-0001,():
文章根据汽车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和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的动力学模型。对PD控制的EPs、最优控制下悬架和集成控制的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汽车转向时的实际工况,EPS和主动悬架的集成控制的效果优于单独控制,为系统的集成优化打下了基础。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1分享
-
16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陈无畏, 王其东, 张炳力
机械工程学报,2004,40(1):104~108,-0001,():
针对半主动悬架控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系统模型的建立和控制策略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汽车的多体动力学方程,提出了半主动悬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设计了控制系统,应用遗传算法优化了控制器的参数和结构,用基于变尺度的BFGS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值,在仿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明显改善悬架性能。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陈无畏, 王妍曼, 王其东, 王启瑞, 刘俊
振动工程学报,2005,18(3):360~365,-0001,():
在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与主动悬架系统(ASS)相互影响和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将这两者集成的整车模型。为克服实际集成系统中存在的动态行为不确定性,同时考虑到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特性,采用了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策略。在多种汽车行驶工况下,对单个子系统和集成系统进行了大量的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适应控制能够有效解决模型的不确定性、随机扰动对系统的影响;对多个可控子系统进行集成控制,能够弥对单个子系统控制的不足之处,避免各可控子系统在单独控制时所产生的相互干扰和影响,最终使整车的动力学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
1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基于随机次优控制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与主动悬架集成控制
陈无畏, 王启瑞, 刘立强
中国机械工程,2005,16(8):743~747,-0001,():
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模型、转向模型和主动悬架系统(ASS)模型相结合,建立了整车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输出反馈随机次优控制策略,实现了汽车EPS和ASS的集成控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集成控制策略,不仅能有效改善EPS的轻便性,而且使得ASS具有很好衰减路面振动、抗侧倾和抗俯仰的能力,从而显著提高了汽车操纵稳定性、安全性和平顺性等综合性能。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孙安, 王世明, 李天石
仪器仪表学报,2001,22(2):214~220,-0001,():
研究了半主动悬架系统的随机振动信号再现和平顺性的试验问题,建立了室内模拟试验系统,并根据系统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连续模糊控制策略,对物理模型的试验结果表明了试验系统的合理性和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半主动悬架信号再现平顺性, 模糊控制, 物理模型
-
2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3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陈虹, Chen Hong, Zhao Guijun, Sun Pengyuan & Guo Konghui
汽车工程,2003,25(1):1~6,-0001,():
以2自由度1/4车模型为例在鲁棒控制理论的统一框架下讨论H2和H∞主动悬架的设计,并采用结构奇异值法和加权最坏RMS增益法对其鲁棒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
-
2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9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以农, 郑玲
,-0001,():
考虑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和悬架弹性元件非线性特性,建立车辆6 自由度的半主动悬架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系统结构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来研究汽车半主动悬架的非线性控制问题,并考虑半车模型前后悬架的输入时滞,对其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模糊神经网络非线性控制方法能够使人体和车身垂直加速度、俯仰角加速度都得到很大的衰减,证实这种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可大大减少路面对车身的振动冲击,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
-
2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8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汽车半主动悬架非线性控制方法的研究*
李以农, 郑玲
,-0001,():
考虑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和悬架弹性元件非线性特性,建立车辆半主动悬架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应用微分几何非线性控制,经过适当的非线性状态和反馈变换,实现半主动悬架非线性系统的精确线性化,并对系统实施非线性状态反馈控制;根据预定的控制目标及模糊控制策略调节控制参数,设计模糊控制器, 对悬架系统进行了控制仿真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能力对输入数据处理辨别,设计控制网络层,从而达到提高悬架工作性能,改善汽车行驶舒适性的目的。将三种非线性控制方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表明:经模糊控制或神经网络控制后的悬架承受的冲击响应小、振动强度低,比微分几何控制能获得更优异的性能。
-
2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5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喻凡, 郭孔辉
汽车工程,1998,220(4):193~200,-0001,():
本文研究了车辆主动悬架自适应与自校正控制的策略与算法。控制器的设计仍采用随机线性最优控制(LQG)理论,但控制律参数可自适应于路面输入及车辆参数的变化,从而为系统提供当前条件下的最优输出。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车辆 主动悬架 自适应控制 自校正控制
-
4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喻凡, 曹民
机械工程学报,2004,40(3):186~190,-0001,():
针对车用磁流变减振器现存的阻尼特性不理想、油封易磨损泄漏、磁流变液静置沉降以及磁路结构不尽合理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装单向滑阀、组合密封器、静置稳定装置和多级磁路式电磁活塞等改进措施。以Passat B5轿车前悬架减振器作为设计对象,对磁流变减振器的电磁磁路和液压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最后通过各项性能试验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表明了双筒滑阀式磁流变减振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车辆 半主动悬架 磁流变 减振器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8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