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70
- 期刊论文 70
-
暂无
- 武汉大学,湖北 17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12
-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5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谭洪卫, 周志仁☆, 潘冬梅
暖通空调,2010,40(2):123~127,-0001,():
以大空间空调设计中广泛采用的圆形喷口为例,对比分析了传统半经验射流理论计算结果与CFD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多喷口水平并排射流的射流轴心弯曲及轴心风速衰减均较快;实际建筑空间结构、内部发热条件及喷口布置形式对射流的流场有较大影响;空间温度场分布并非仅与射流的射程有关,还受空间整体气流状况影响。
-
2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Microfluidizer对膳食纤维溶液物理性质的影响
刘成梅, 刘伟, 林向阳, Roger Ruan
食品科学,2004,25(2):72~75,-0001,():
本文研究了Microfludizer这种微射流均质机处理膳食纤维溶液产生的一些物理性质(如粘度、光学性、固形物含量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经Microfludizer破碎后的物料体系出现粘度略有提高、吸光度升高、透射比下降、折光率变化较小、总固形物含量下降等现象。
-
2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4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Microfluidizer对膳食纤维微粒粒度分布的影响
刘成梅, 刘伟, 林向阳, Roger Ruan
食品科学,2004,25(1):52~55,-0001,():
采用Nicomp380粒度分析仪,对应用Microfluidics公司生产的微射流均质机处理前后的膳食纤维溶液中微粒粒度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破碎后的微粒体系出现再团聚现象不同压力,不同次数等条件处理下微粒粒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
1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7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刘成梅, 刘伟, 高荫榆, Roger Ruan, 林向阳, 陈钢
食品科学,2004,25(4):58~62,-0001,():
本文将射流均质机振荡头内部孔道分成六个部分:进料管区、分流管区、撞击管区、射流管区、扩流管区和出料管区,对其流场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这为讨论射流均质机的超微粉碎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5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周哲玮, 王志亮
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7(24):661~668,-0001,():
研究了平面分层气-液射流在非线性温度分布条件下的界面不稳定性性质。考虑了气体的可压缩性、液体的粘性、以及气体热导率和密度随温度变化等事实。并应用正则模态方法将问题转化为四阶变系数常微分方程,用数值积分和多重打靶法对模型的空间模式进行了计算,研究了不稳定模态随各物理参量的变化趋势。计算表明模型所体现的不稳定性特征与其它模型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同时计算还得出气体和液体的温差越小、雷诺数越大、热导率变大均将有利于液体射流有效雾化的结果。该结论与HJ E. Co. Inc(Glens Falls,NY,USA)的实验数据是定性吻合的。
-
2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周哲玮, 苏海容, 胡国辉
应用数学和力学,2004,12(25):1211~1219,-0001,():
建立了外围为气体,内部为液体射流的双流体模型,并用Chebyshev配点法研究了不同速度剖面自由射流的界面稳定性问题。利用非线性的坐标变换,将物理空间变换到计算空间,得到关于时间频率的广义特征值问题。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得出射流稳定性的基本特征及其随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自由射流, Chebyshev 配点法, 界面稳定性
-
2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周哲玮, 李小军, 胡国辉
应用数学和力学,2005,1(26):2~6,-0001,():
用线性稳定性理论研究了内部为轴对称液体射流、外部为同轴气体射流的粘性双流体模型。在液体射流和气体射流分别处于不同压力梯度作用的条件下,讨论了数学模型中射流速度剖面形状变化,并用Chebyshev配点法研究了剪切层厚度变化及其对界面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自由射流, 速度剖面, Chebyshev 配点法, 界面稳定性
-
3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夏柏如, 何远信, , 赵尔信
现代地质,2005,19(3):471~474,-0001,():
为了给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地下的真实原状样品,研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射流式取样技术、液压快速压入取样技术以及环保型钻井液。在新疆罗布泊、吐鲁番和北京周口店等地进行钻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射流式取心技术在采心过程中能有效地减少钻具的振动,防止岩心自磨,提高卡取岩心的可靠性,从而显著地提高岩心的采取率;液压快速压入取样技术适用于松散地层,能快速压入地层,土心采取率高,并且土心样品的原始结构完整、代表性强;环保型钻井液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低滤失性、强抑制性和优良的润滑性,能有效保护孔壁的稳定性和松散岩心的完整性,起到既护壁又护心的作用,同时对环境无污染。
-
3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尹光志, 唐建新, , 魏作安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3,23(1):19~22,-0001,():
将优化改造后的高压水射流装置应用于四川芙蓉白胶煤矿,进行预抽放瓦斯前的煤体切割,使预抽放钻孔之间形成一系列人造裂缝,然后再进行防突顸抽,结果发现切割后的煤体,其瓦斯的预抽放率得到了极大提高,预抽放时间也大大缩短,效果很好,试验获得成功。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5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凯, 俞启香, 杨胜强, 张仁贵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4):353~357,-0001,():
基于射流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环绕射流对其周围高浓度瓦斯的卷吸稀释作用及其横穿巷道主风流时的弯曲变形特征,阐明了环绕射流脉冲通风对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瓦斯的柔性排放作用,讨论了风机旋转频率对环绕射流的影响。现场试验表明,环绕射流脉冲通风对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的效果良好。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杨胜强, 俞启香, 王凯
煤炭学报,2002,27(2):168~172,-0001,():
针对“U”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提出了脉冲射流驱散上隅角积聚瓦斯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根据相似理论,建立脉冲射流驱散上隅角积聚瓦斯的实验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当脉冲射流风机的旋转方向与主风流方向相同时,驱散上隅角积聚瓦斯的效果较好,提高脉冲射流的风速和降低旋转的频率可显著地提高驱散上隅角积聚瓦斯的效果。当射流风速为3~5m/s时,可提高风流的扩散系数2~4倍,有效射程可达10m以上,有效地驱散了工作面上隅角的积聚瓦斯。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杨胜强, 俞启香, 王钦方, , 张修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5):530~533,-0001,():
详细论述了单元法测定工作面各种瓦斯涌出源的涌出比例以及瓦斯浓度分布的原理和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根据单元法实测知:“U”型通风工作面绝大部分从采空区涌出的瓦斯集聚在上隅角附近,而且上隅角也是整个采空区的漏风汇,因此,上隅角极易形成瓦斯积聚。为了有效地治理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的瓦斯,提出旋转径向射流驱散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瓦斯的新方法,可使上隅角积聚区瓦斯浓度在20min内下降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1%以下。
-
1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杨胜强, 俞启香, 王钦方, , 张修峰, 汪峰, 王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33(3):241~244,-0001,():
应用混合长度理论,阐述了风流的横向和纵向脉动速度是影响风流横向瓦斯传质速度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旋转径向射流可大大地提高了巷道整个断面风流中各处横向和纵向脉动速度,强化风流横向的瓦斯传质,有效驱散局部积聚瓦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观测发现,旋转径向射流排放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瓦斯具有3种效应:周期性的不断稀释、驱散并排向巷道主风流、逐转排放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瓦斯的柔性排放效应和瓦斯浓度分布迅速均匀化。试验表明,旋转径向射流可安全、可靠、经济、有效的排放上隅角积聚瓦斯。
-
2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杨胜强, 俞启香, 王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1):044~048,-0001,():
根据相似理论研制了实验装置,通过实验验证了脉动射流驱散上隅角积聚瓦斯的科学、有效性;进行了脉动射流不同旋转方向的实验,并考察了主风速、脉动射流风速和旋转频率等参数的影响。实验表明:当脉动射流旋转方向与主风流方向相同时驱散上隅角积聚瓦斯的效果较好,提高脉动射流风速和降低频率可显著地提高治理上隅角积聚瓦斯的效果。
-
2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褚君达, 李剑超
中国环境水力学2002,-0001,():
射流的起始段由于势流核心的存在而与充分发展段具有不同的断面速度分布。前人栽研究中通常是将两段分开进行考虑的,并对两端间的很小一部分作为过滤段来处理,对于充分发展段的断面速度分布取高斯分布,而未能将起始段和发展段的速度分布作为射流的连续过程来考虑。在射流起始段相对很短时,这样的处理可以接受;而当射流起始段的作用已经很显著,特别是大口径射流,他、如船舶螺旋桨射流,这样的处理是不恰当的。本文提出了一个统一起始段、过滤段与充分发展段的断面速度分布公式,使得射流研究跟符合连续发展的实际特点。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赵耀华, 刘志刚, 鹤田隆治
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9月第24卷第5期/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Sep., 2003, Vol. 24, No. 5,-0001,():
本文提出了喷嘴沿被加热物体宽度方向往复移动式射流冲击加热方法,该加热方法可提高被加热物体的等温性,通过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在任意时刻,被加热物体的温度分布及全体计算时间内被加热物体表面平均温度分布,进而得到了喷嘴移动周期与被加热物体的等温性的关系。
-
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朱彤, 吴家正, 冯良, 张鹤声
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26:277~279,-0001,():
从工程实际出发,本文提出了高温空气低燃气浓度燃烧新技术,即充分利用烟气余热提高助燃空气温度,提高热能利用率;同时通过优化喷口结构,提高燃气射流速度,使燃气射流在同空气射流混合燃烧前卷吸大量炉内烟气,从而降低燃气射流中的可燃物浓度,进而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通过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通过燃气射流速度从4.56m/s提高到55.26m/s,可以降低NOx的排放;当围绕燃气喷口的六个圆形空气喷口改为两个矩形喷口时,燃气射流可从两侧卷吸更多的炉内烟气,形成低燃气浓度燃烧,从而大大降低了NOx的排放。
-
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朱彤, 马喜晨, 吴少华, 秦裕琨
动力工程,1999,19(4):260~264,-0001,():
通过对角置切向燃烧炉膛中燃烧器射流微元体的受力分析,推导出燃烧器射流微元体运动的动量方程,从而建立了射流偏转的理论分析模型。此外,还分析研究了直流燃烧器喷口宽度、假想切圆直径、射流速度、炉内气流的旋转直径、间隙率、炉膛切角等因素对燃烧器射流偏转的影响规律。图2参11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朱彤, 朱尚龙, 曹甄俊, 李芃, 冯良
,-0001,():
通过两种结构烧嘴的热态燃烧试验对比,研究了烧嘴结构、燃气射流速度、过量空气系数对高温空气燃烧过程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认为:在燃气喷口两侧布置两个矩形空气喷口的烧嘴,氮氧化物排放量低于圆形空气喷口烧嘴;随着燃气射流速度的提高,高温空气燃烧过程排放的氮氧化物逐渐减少。与普通燃烧过程不同的是,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高温空气燃烧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分析认为,高温空气燃烧氮氧化物排放量与火焰体积、炉内氧气与燃气混合过程以及燃气射流和空气射流对炉内烟气的卷吸量有关。
-
2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0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