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胡望水, 吕炳全, 张文军, 毛治国, 冷军, 官大勇
地质科学,2005,40(1):16~31,-0001,():
松辽盆地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经历了10个阶段:缓慢裂陷和快速坳陷—加速裂陷和快速坳陷—减速裂陷和慢速坳陷—慢速裂陷和快速坳陷—加速裂陷和加速坳陷—减速裂陷和减速坳陷—裂陷、坳陷终止和缓慢反转—快速反转和快速差异坳陷—慢速反转和慢速差异坳陷—反转停止和坳陷终止。构造发育演化的结果形成了“下断中坳上隆顶平”的盆地结构。“中坳”部分沉积的可容纳空间,54%来源于盆地基底的长期伸展坳陷;“上隆”部分沉积的可容纳空间,31%来源于盆地基底的受压坳陷。构造作用的转换起因于东部区域应力场的转变。
-
1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1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林畅松, 刘景彦, 张燕梅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8,5:119~125,-0001,():
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与模拟研究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盆地沉积充填过程与模拟、盆地规模的流体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定性的静态描述分析转向定量的动态过程研究是当前盆地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盆地形成机制研究在深部过程控制、多重机制联合作用、幕式裂陷和反转过程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前陆盆地构造—充填过程和模拟、构造活动盆地层序地层学、盆地充填过程分析与模拟等研究代表了盆地充填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盆地流体过程和模拟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盆地流体的识别、追踪和盆地规模的流体动力学分析与模拟获得突出性进展。
关键词: 盆地动力学 形成机制 沉积充填 流体过程
-
1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中国沉积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
刘池阳, 刘池洋, 赵重远, 杨兴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23,-0001,():
活动性强、深部作用活跃,是中国沉积盆地,特别是中、新生代盆地的两个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动力学演化特征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如(1)组成中国大陆的诸多前晚元古代陆块面积小,稳定性差;(2)围绕诸陆块的边缘活动带规模大,活动眭强;(3)中国大陆在显生宙先后受不同动力学体系的作用和影响,动力学环境多变,演化历史复杂;(4)现今周邻被活动强度和特点明显不同、发展演化历史极为复杂的太平洋一菲律宾板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等板块所围限,多个方向朝中国大陆汇聚等。以上两个重要特点,通过发生在诸多盆地及邻区的一系列地学现象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来。如(1)陆内变形强烈而普遍,动力学条件因地而异,(2)构造运动期次多,各期次特征有别,(3)充填速率一般较快,沉积中心多有迁移,(4)后期改造强烈,改造形式多样;(5)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6)地热场空间不均一,演化高度非线性,(7)岩石圈结构严重不均一,低速、低阻夹层(异常体)发育;(8)新构造运动强烈,今地貌出现尚晚;(9)油气常含有或伴生有多种可能来自深部的气态或液态物质等。这两个重要特点,直接决定着中国沉积盆地的基本性质、总体面貌、演化过程及后期改造特点从正、反两方面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和古生代(及中生代和中晚元古代)海相两大类盆地的油气赋存环境、戚藏特点、分布规律和资源规模,从而形成了中国陆相盆地油气丰富、海相盆地特征复杂这 些与世界总特征截然相反的显著的中国特色。同时造就了中国沉积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后期改造强烈而普遍。
-
2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1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