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12
- 期刊论文 12
-
暂无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39(1):45~49 1
- 中国矿业大学学,2000,29,(1):106~109 1
- 中国矿业,2003,12(8):006~008 1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7月第19卷第4期/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uly, 2000, 19 (4): 501-504 1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5月第23卷第9期/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naics and Engineering May, 2004 23(9): 1454-1459 1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9):3292~3297 1
- 煤炭学报2006年2月第31卷第1期/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Feb., 2006, Vol. 31, No. 1 1
- 煤炭学报2006年6月第31卷第3期/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June 2006 Vol 31 No. 3 1
- 煤炭学报,2000,(25):97~101 1
- 煤炭学报,2009,34(10):1316~1321 1
-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4):12~16 1
-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12月第23卷第4期/Journal of Mining & Safety Engineering Dec., 2006, Vol. 23, No. 4 1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期刊论文】巨厚薄层状顶板回采巷道围岩裂隙演化规律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康天合, 郜进海, 靳钟铭, 郑铜镖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9):3292~3297,-0001,():
运用相似模拟试验和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受采动影响的回采巷道围岩裂隙产生-扩展-贯通-破坏的演化规律。巷道两帮围岩裂隙呈弧形向巷帮深处扩展,并按幂函数规律衰减;两帮顶板裂隙呈二次曲线演化规律;巷道上方顶板裂隙主要集中在巷帮上方。用裂隙密度分形维数定量描述了巷道围岩裂隙的分布和演化。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巷道围岩内部破裂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为选择巷道锚固方案和优化锚固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
-
1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回采巷道围岩结构与裂隙分布特征及锚杆支护机理研究
康天合, 薛亚东
煤炭学报,2000,(25):97~101,-0001,():
通过对西山、汾西、霍州等矿区9个煤矿21个煤层的调查统计,将回采巷道顶板按岩性与层次结构特征分为多层薄层顶板、复合顶板、厚层整体顶板和厚煤层顶板4种类型。针对不同围岩结构,通过相似材料模型试验,研究了巷道在无支护和锚杆支护条件下的变形破坏规律,指出了不同围岩结构的巷道支护重点,并对锚杆的支护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孟宪锐, 富强, 刘环宇, 刘贵, 孙义齐, 孟昭业
中国矿业大学学,2000,29,(1):106~109,-0001,():
在大量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及现场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低变质褐煤进行放顶煤开采时顶煤运移的特殊规律, 给出了大雁矿区综放开采顶煤的运移规律和合理的分层厚度。
-
1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孟宪锐, 陈海波, 董守义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4):12~16,-0001,():
本文以现场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相似模拟实验为主,对属于复杂结构厚煤层的开滦范各庄矿2429S综放面含厚夹矸顶煤的冒放性、放煤工艺及放出规律、夹矸层极限厚度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含夹矸顶煤活动规律对放顶煤开采的影响和夹矸层的极限厚度。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采矿相似模拟试验技术的发展与问题*——论发展三维采矿物理模拟试验的意义
刘长武, 郭永峰, 姚精明
中国矿业,2003,12(8):006~008,-0001,():
采矿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是研究矿山压力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之一。论文在全面阐述研究矿山压力及岩层活动规律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采矿相似模拟试验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发展三维采矿物理模拟试验的重要意义。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4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戴华阳, , 翟厥城, 胡友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7月第19卷第4期/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uly, 2000, 19 (4): 501-504,-0001,():
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应用于山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问题的研究。以山西阳泉矿区某矿为地质原型,制作了两个模型,分别模拟相同地层条件下山地与平地受采动影响的移动变形情况。通过对模型的观测资料的分析与处理,揭示了山区地表移动与变形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为解决山区采矿工程中建筑物保护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对进—步研究适应于山区的地表移动预计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
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孟召平, 彭苏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5月第23卷第9期/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naics and Engineering May, 2004 23(9): 1454-1459,-0001,():
沉积岩体结构的力学特征是由沉积岩石的岩性和岩体中各种类型结构面所决定。对于层组岩体采用硬质岩石百分比含量 K 来表示沉积岩体岩性特征,并将沉积岩体按岩性分为 3 类,即硬质岩体、中硬岩体和软质岩体;根据结构面发育程度和工程规模将沉积岩体结构划分为完整结构、块裂结构、碎裂结构和松散结构 4 类。通过相似模拟试验方法分析了在采动影响下不同岩体结构类型顶板岩体回采工作面矿压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由完整到块裂和碎裂结构,顶板岩体中回采工作面的支承压力亦由大到小变化,且支承压力峰值位置随着岩体破坏程度的增强向顶板岩体内部转移。
-
3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左建平, 王怀文, 周宏伟, 王志国, 谢和平
煤炭学报2006年6月第31卷第3期/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June 2006 Vol 31 No. 3,-0001,():
以淮南潘—矿11- 2槽煤层2171(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进行了深部开采情况下上覆岩层的移动和地表沉陷相似材料模型实验。将非接触式的光学测量技术数字散斑相关方法引入到该实验中来,对该方法应用于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的精度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推进度下的上覆岩层移动的全场等高线云图,分析了上覆岩层的移动规律。结果表明,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机械点测量方法的某些缺点,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相似材料的模型实验。
-
1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5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黄炳香, , 刘长友, 许家林
煤炭学报,2009,34(10):1316~1321,-0001,():
采用相似模拟实验对采场小断层(落差小于5m)区域覆岩破断规律和断层构造裂隙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采场小断层对导水裂隙高度的影响规律。工作面由下盘向上盘推进至正断层面附近时,下盘岩块回转导致煤壁前上方的断层面挤压闭合,煤壁后上方的断层面则处于张开状态;随工作面推进断层面经历张开—闭合—张开—闭合的过程,断层面导水裂隙高度比上、下盘竖向采动导水裂隙高度分别增大40%和61%。工作面由上盘向下盘过逆断层时,主要控制上盘岩层对支架的压力和推力;工作面进入下盘后顶板周期破断距变小,来压频繁;上盘主要表现为沿断层面的滑移;断层面导水裂隙高度与两盘岩层导水裂隙高度基本相等。
-
2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黄炳香, 刘长友, 许家林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39(1):45~49,-0001,():
为了判定采场隔水关键层和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进行了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分布特征的相似模拟实验和力学分析。提出了破断裂隙贯通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采场覆岩裂隙带上位岩层的回转变形空间较小,且由于岩层刚度和厚度的差异,薄岩层会完全破断;但坚硬厚岩层破断裂隙未贯通,没有形成竖向“导水、导气”裂隙。为了描述岩层的破断程度及破断裂隙导水能力的强弱岩层破断裂隙的贯通度随其下自由空间的增大而增大,且存在自由空间阀值,大于其阀值时则增加缓慢并趋于1;随岩层厚度增大,起裂时岩层破断裂缝的张开角度减小;岩层破断裂隙的贯通度随裂纹尖端临界张开位移的增大而呈线性减小,随岩层周期破断距的增大也呈近似线性减小。
-
3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学华, 杨宏敏, 张东升
煤炭学报2006年2月第31卷第1期/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Feb., 2006, Vol. 31, No. 1,-0001,():
针对泉沟煤矿要采出- 115大巷下压煤, 同时要保证上部的大巷正常使用的技术难点,进行了下伏煤层开采大巷围岩活动规律的模拟分析. 研究了下伏两煤层开采引起的岩层运动规律及其对- 115大巷造成的影响. 此外, 采用RFPA数值模拟系统, 就大巷支护方式、下伏煤层与大巷距离、下伏煤层开采顺序等因素对- 115大巷围岩稳定性造成的采动影响的普遍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提出相应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 - 115大巷的原支护不能保持其稳定性, 通过采用必要的加强支护措施后, 大巷的稳定性是有保证的.
-
1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6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学华, 杨宏敏, 郑西贵, 孔一凡, 惠成军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12月第23卷第4期/Journal of Mining & Safety Engineering Dec., 2006, Vol. 23, No. 4,-0001,():
针对某矿- 115 大巷下部煤层跨采条件下围岩稳定性维护的技术难点,分析了该大巷的动态控制原理,通过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研究了下部煤层开采引起的岩层运动规律及其对- 115大巷造成的影响. - 115 大巷的原支护不能保持其稳定性,但通过采用必要的加强支护措施后,大巷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大巷加固原则和关键技术,并利用FLAC 软件优化确定了合理的大巷加固参数,且对大巷加固后的围岩状况进行了预测. 井下工业性试验达到了预期效果,提高了煤炭采出率,保证了矿井产量,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64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