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18
- 期刊论文 18
-
暂无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崔崇威, 李绍峰, , 黄君礼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9(2):266~269,-0001,():
EPS普遍存在于活性污泥絮体内部及表面,在细胞之间构成一种架桥作用,细胞通过这些胞外物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MBR膜通量下降主要来自污泥而非上清液中的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EPS浓度和组成影响污泥混合液疏水性、Zeta电位、黏度、粒径等物理、化学特性和菌胶团的生物活性,且与膜污染程度相关关系良好;通过操作条件的调整可以改变EPS的组成和含量,在保证污泥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维持良好的膜通量。
-
4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5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胞外聚合物对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膜过滤性能的影响
刘燕, 王雪梅, 华志浩, 郭国良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2):1602~1607,-0001,():
通过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处理上海市城市内河水的试验,研究了反应器混合液中和2种疏水性不同的膜上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量、组成、污泥特性及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液污泥中的溶解性EPS和固着性EPS比膜上污泥多,不同污泥的固着性EPS组分中蛋白质(EPSP)P多糖(EPSC)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混合液污泥<亲水膜污泥<疏水膜污泥。疏水膜污泥中溶解性EPS比亲水膜多,溶解性EPS和固着性EPS量及组分均有很大差异。混合液污泥的EPS流动性大,疏水性膜上污泥EPS的流动性较大。溶解性EPS对污泥特性及膜过滤性能影响较大。SMBR中亲、疏水性膜片上黏附的污泥的相对疏水性分别为53%、59%。比较2种膜片通量的变化发现,疏水性膜污染严重。
关键词: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 胞外聚合物, 膜污染, 亲水性膜, 疏水性膜
-
1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7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傅大放, 林玉姣
化工学报,2008,59(10):2596~2600,-0001,():
在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中,膜污染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选用4种膜基材料:聚酯无纺布、聚丙烯无纺布、聚酯筛网、聚酰胺筛网。考察膜基材料受污染程度,分析膜面污染物成分。结果表明:应用DMBR处理模拟生活污水,4种材料易受污染的程度依次为聚酰胺筛网、聚酯筛网、聚丙烯无纺布、聚酯无纺布。筛网比无纺布更易发生不可逆污染。膜面物质不可逆污染层中的胞外聚合物含量对膜污染有重要作用,其中蛋白质、多糖均与膜污染相关。蛋白质较多糖与膜污染具有更密切关系。
-
2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捍民, 孟凡刚, *, 于连生, 杨凤林, 李艳松, 张兴文
环境科学,2006,7(27):1348~1352,-0001,():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16种不同性质活性污泥混合液对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胞外聚合物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溶解性有机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SMP)、上清液胶体颗粒(suspended solids in supernatant, SSs)、污泥混合液粘度(μ)、相对疏水性(relative hydropho bicity, RH)、Zeta 电位(Zeta potential) 均对膜生物反应器膜渗透性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其与膜污染阻力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p分别为:01898、01712、01810、01691、01837、-01881;同时发现,胞外聚合物是影响活性污泥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rp=01682)、污泥粘度大小(rp=01633)、上清液胶体颗粒含量(rp=01783)、Zeta 电位(rp=-01953) 及相对疏水性大小(rp=01877) 的主要因素;在活性污泥性质中胞外聚合物是影响膜污染的根本原因,是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
2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2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捍民, 魏奇锋, 叶茂盛, 崔霞, 杨凤林, 张兴文
中国给水排水,2007,1(23):48~52,-0001,():
向由孔径为56μm的普通工业滤布组成的膜生物反应器中投加不同量的粉末活性炭,对恒通量下的单周期运行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对被污染的动态膜表面和截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较佳的PAC投量约为2g/L。在PAC投量为2g/L时,其运行周期(15d)为不投加PAC时(6d)的2.5倍,反应器中占优势的污泥平均粒径(100μm)也较不投加PAC时的(80μm)大。经扫描电镜分析可知,未投加PAC时膜孔隙间的凝胶层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投加2g/L的PAC时膜表面的滤饼层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其膜污染物易于清洗去除,经水力清洗和刷子刷洗后膜通量可基本恢复,再用0.5%的NaClO溶液浸泡12h后膜通量可完全恢复。
-
4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捍民, 乔森, 叶茂盛, 张兴文, 杨凤林
环境科学学报,2005,2(25):249~253,-0001,():
采用孔径56μm的工业滤布制作膜组件,以PAC作为预涂剂,组成预涂动态膜-生物反应器。对比预涂膜、未预涂膜和014μm中空纤维膜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状况。试验结果发现,预涂动态膜2生物反应器不仅污染物质去除效果更好,而且预涂膜可以防止污染物质与微生物向膜材料表面和内部扩散,从而减轻膜污染,运行1128h后,操作压力仅上升至6kPa,并且只需刷洗,膜通量就可以恢复,无须消耗化学试剂。
-
3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捍民, 肖景霓, 成英俊, 张兴文, 杨凤林
环境科学学报,2005,2(25):242~248,-0001,():
对序批式运行方式强化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研究。在试验过程中逐渐降低进水CODPTN值,提高总氮负荷,比较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和传统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除磷性能与膜污染状况。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PTN降至318~813,总氮负荷提高至0122kg·m-3·d-1时,传统膜生物反应器无法脱氮,而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通过改变周期、提高交换比等方式,TN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保持在6716%和9311%.序批式的运行方式还可以减轻膜污染.
关键词: 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 脱氮除磷, 膜污染
-
2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捍民, 肖景霓, 张捍民*, 代文臣, 杨凤林, 张兴文
环境科学,2006,11(27):2233~2238,-0001,():
对比了厌氧-好氧(AO)及厌氧-缺氧-好氧(A2O)2种运行模式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BMBR)对模拟生活污水同时脱氮除磷的性能。结果表明,2 种运行模式的SBMBR对有机物及氨氮的去除率分别可保持在90%和95%以上.A2OMBR具有更强的释磷能力,其SPRR30(前30min比释磷速率)比AOMBR高出4715%;但SPUR30(前30min比吸磷速率)却比AOMBR低,这是导致前者膜出水中TP值较后者高的原因之一。2个系统内污泥均有反硝化除磷能力,A2OMBR中DPAO(反硝化聚磷菌)的比例比AOMBR提高了57%;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单位电子转移所吸收的磷,前者比后者高30%.这2个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导致了A2OMBR 反硝化除磷能力的提高.A2OMBR系统曝气时间减半并没有加重膜污染,反而该系统的膜污染相对较轻.膜对有机物有较好的过滤截留作用,污泥沉降性能对SBMBR 出水水质影响很小.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捍民, 孟凡刚, 李艳松, 张兴文, 杨凤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10(37):1352~1354、1414,-0001,():
近年来,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研究日益活跃,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并面临着突破性进展。分形理论使膜污染凝胶层微观结构的研究成为可能,为膜污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分形理论在过滤滤饼结构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指出了其在膜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1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捍民, 孟凡刚, 杨凤林, 李艳松, 张兴文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5(20):763~768,-0001,():
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在膜表面沉积形成滤饼层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采用扫描电镜和自动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膜过滤滤饼层的微观结构,并以分形理论和Darcy定律为基础,推导出用于预测膜污染滤饼层渗透性能的数学模型,验证了该渗透模型的可靠性,并利用该渗透模型进行了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浓度对滤饼层渗透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颗粒沉积形成的柔性滤饼层具有明显的多孔结构,并且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膜污染滤饼层的分形维数能够真实反映滤饼层的孔隙率大小;用该渗透模型得到的渗透系数K'可以作为有效预测滤饼层渗透 性能的参数;滤饼层渗透系数K'随污泥浓度的增大而递减,污泥浓度低于10000mg⋅L−1时,K'的变化趋势较小,污泥 浓度达到10000mg⋅L−1以上时,K'急剧下降。
-
2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万金保, 伍海辉
工业用水与废水,2003,34(3):5~8,-0001,():
根据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几种类型,分析了膜污染形成的原因,介绍了几种描述膜污染的数学模型.从膜本身性质、料液性质到操作过程等总结了几种防止或降低膜污染的方法,提出了曝气生物滤池与膜过滤组合降低膜污染的工艺。
-
4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黄霞, 莫罹
中国给水排水,2003,19(5):8~12,-0001,():
采用悬浮生长型和两种附着生长型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微污染源水,考察了各种MBR的膜污染特征及清洗情况。通过电镜观察污染膜表面,发现不同MBR 的膜外表面污染特征不同,而膜内表面均无明显污染。对污染膜进行物理和化学清洗试验表明,常规物理清洗可使滤饼层大部分脱落,但对膜过滤性能的恢复效果较差;碱洗对膜过滤性能的恢复作用显著,有机污染对膜阻力的“贡献”最大。附着生长型MBR的污染膜表面粘性较大,常规物理清洗效果差,采用超声波清洗可使膜过滤性能恢复约30%,与超声波结合的化学清洗效果优于常规化学清洗。对膜污染化学洗脱液成分的分析表明,MBR中的膜污染与混凝—微滤膜组合工艺(C-MF)相比,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Ca元素含量较低,腐殖质组分略高。两种工艺条件下洗脱液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均以小分子有机物为主;与C-MF 相比,MBR的膜污染洗脱液中大分子有机物增多,推测与反应器内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生有关。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1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沉降性能与膜污染相关性研究
黄霞, 王勇*, 孙寓姣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3):396~400,-0001,():
结合连续流小试,对膜2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及其对膜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该系统内丝状菌大量繁殖,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变差,SVI值升高。随之,膜过滤压差(过滤阻力)平均上升速率有所增加,膜过滤周期缩短。膜过滤压差的“两阶段性(平缓上升期和加速上升期)”变化规律趋于明显,平缓上升期和加速上升期的膜过滤压差上升速率随污泥SVI值的升高分别呈现下降和上升的趋势。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对膜污染过程产生明显影响。电镜观察表明,污泥沉降性能对膜过滤压差的影响与膜面污染层的结构和厚度有关。
-
2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7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傅学起, 胡国臣, 李秀芬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第2002,15(4),-0001,():
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膜生物反应器(MBR),并对其处理洗浴污水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型MBR 处理洗浴污水出水水质良好,COD<40mg/L,LAS<0.2mg/L,符合国家建设部颁布的生活杂用水回用水质标准。
-
3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5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陈坚, 马莉, 堵国成, 陈坚*, 沈志松
环境科学,2004,25(2):85~88,-0001,():
探讨了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出水方式对膜污染的影响和采用Fl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来表征膜污染的可行性。在相同运行条件下,实验测得真空抽吸2空气反吹、真空泵抽吸和自吸水泵抽吸3种出水方式的吸附曲线方程依次为2.59ce1/0.975、7.415ce1/1.369、7.10ce1/1.015。试验结果表明,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方式对膜污染有明显的影响,其中真空抽吸2空气反吹间隙运行方式引起的膜污染程度最轻。采用Fl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表征膜污染状况是可行的。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于水利, 芦艳, 蔡报祥
,-0001,():
综述了接枝共聚、共混、表面活性剂处理等高分子有机膜改性的主要方法及其研究进展。接技共聚和共混法是常用的有机膜改性方法,改性后的膜具有高通量和良好的抗污染性、稳定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表面活性剂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但改性后的膜稳定性差。指出今后的研究应针对源水及废水的不同特点,加强现场应用研究,并应加强成膜动力学和热力学等的机理研究。
-
2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0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书国
食品科学1999.2,-0001,():
研究了超滤膜的污染原因及其影响因素,针对中空纤维超滤大豆分离蛋白所引起的膜污染问题提出了预防措施,对不同清洗方法和清洗剂的清洗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物理清洗和合适的化学清洗相结合,可使超滤膜的透水通量恢复至原来的90%以上。
-
3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书国, 陈辉, 杜进民
中国粮油学报1999年8月第14卷第4期/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 Aug., 1999, Vol. 14, No. 4,-0001,():
对中空纤维超滤器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在研究超过滤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超滤膜透水率的主要因素为超滤膜的材料、结构及其物化性质,料液的浓度、温度、流速、pH值和操作压力等,进而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各操作参数对透水率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超滤膜污染预防及解决措施。
-
2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90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