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15
- 期刊论文 15
-
暂无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期刊论文】吡喃阿霉素在儿童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远期疗效与心脏毒性观察
谢晓恬, 周晓迅, 石苇
肿瘤,2007,27(3):234~236,246,-0001,():
目的:探讨吡喃阿霉素(4-6-tetrahydropy-ranyl-adriamycin,THP)治疗儿童恶性肿瘤的远期疗效,以及患儿对THP的耐受性。方法: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晚期淋巴瘤和其他晚期恶性肿瘤的长期化疗中,以THP取代联合化疗方案中的柔红霉素(DNR)和阿霉素(ADR)。统计远期疗效,观察THP所致的心脏毒性发生率和其他并发症。结果:总计治疗92例儿童恶性肿瘤,按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法统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年以上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survival,DFS)分别76.43%、78.585和46.47%。其他晚期实体肿瘤的CR和PR率分别为62.55和25.0%。本组仅3例出现THP所致心脏损害(心律紊乱和传导阻滞),其中2例改用CTX和VPl6后,最终获得长期无病生存。治疗中THP最大累积剂量为600mg/m2。结论:以THP取代ADR和DNR,在保证远期疗效的基础上,可明显降低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
-
4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晖, 钱素娟, 于维汉, 王守智, 刘秀萍, 高旭, 周令望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9,18(4):265~267,-0001,():
目的探讨阿霉素对肝细胞的损伤机制及亚硒酸钠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复制大鼠阿霉素性心肌损伤的动物模型,以亚硒酸钠作为保护因素,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和肝细胞转化生长因子1表达,并观察了大鼠血清中脂质过氧化含量。结果阿霉素组大鼠肝组织可见细胞凋亡和肝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1的异常表达;阿霉素组大鼠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明显升高;亚硒酸钠对阿霉素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阿霉素诱导肝细胞凋亡可能是其肝脏损伤机制之一,并且细胞凋亡与转化生长因子1的高表达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有密切关系。
-
2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兰青, 庄道玲, 吴元芳, 张雨龙, 黄强
核技术1994年5月第17卷第5期/NUCLEAR TECHNIQUES May, 1994, Vol. 17, No. 5,-0001,():
用紫外光激活氚原子法对阿霉索标记 所得的3H阿霉紊仍具有生物活性.其比活度为90TBq/mol 然后用抗人脑胶质瘤单抗(MAb SZ-39)通过多醛葡聚糖(PAD)- 3H一阿霉紊桥联成3H一阿霉紊一脑胶质瘤单抗免疫交联物,经凝胶柱(Sephadex G-10o)纯化分离得纯品.其紫外吸收光谱与阿霉紊单抗标准品的紫外吸收光谱相一致.动物实验证明,3H-阿霉紊一脑胶质瘤单抗交联物在荷人脑胶质瘤棵小鼠癌内高度浓集。
-
1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载阿霉素磁性白蛋白纳米粒——一种高效靶向抗肿瘤系统
张阳德, 彭健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Vol.11 No.3 Mar. 2001,-0001,():
暂无
-
2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与阿霉素对大鼠的毒性比较
张阳德, 席浩, 翟登高, 李浩, 王荣兵, 李玉坤, 吴泽建, 黄林
Chin J Exp Surg, October 2004, Vol 21, No.10,-0001,():
目的 比较研究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 (AGMAN) 和阿霉素 (ADM) 对大鼠的毒性作用。方法 将AGMAN和ADM分为几个不同的剂量组,观察静脉给药后的两种药物的急性LD50,同时将未死亡的动物进行肝肾功能,心肌酶学的检查,观察其改变。结果 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比阿霉素的LD50显著的提高。动物的肝肾功能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AGMAN具有很安全的用药范围,对动物的主要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相对ADM也有明显的减轻。
-
2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6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纳米粒运载的阿霉素在大鼠体内的分布
张阳德, 李玉坤, 李浩, 席浩, 龚连生, 潘一峰
Chin J Exp Surg, October 2004, Vol 21, No.10,-0001,():
目的 观察由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纳米粒运载的阿霉素经舌静脉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的分布状况。方法 全部大鼠随机分为4组,经舌静脉,按分组分别注射:游离阿霉素组 (FADM);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 (MADM);半乳糖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组 (Gal29-ADM);半乳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外加磁场 (Gal29-ADM+M),剂量均为阿霉素2.5mg/kg体重。取全血、心、肺、肝、脾、肾。全血制成血浆,器官组织制成匀浆,盐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 静脉注射同等剂量、不同剂型的阿霉素药物后,阿霉素在器官中的蓄积程度从高到低:肝:D靶肝>D非靶肝、C>B>A;心脏、肾、血浆:A>B>D、C;脾:B>A、C、D;肺:B>A>C、D。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注入体内后;在心、肺、肝、脾、肾中的药物浓度在15~30min达峰值,而半乳糖化后,阿霉素的药物峰值提前到5min或之前。外加磁场和未加磁场的半乳糖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组的药物靶向指数和药物选择指数是均高于磁性白蛋白纳米粒。结论 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经半乳糖化后,可显著增强阿霉素对肝脏的靶向性,并显著降低心、肺、脾、肾、血浆肝外器官的组织阿霉素浓度。利用外加磁场,可提高阿霉素在肝脏特定部位蓄积的能力。因此,静脉注射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是可行的。
-
15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8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阳德, 龚连生, 周少波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Vol.11 No.3 Mar. 2001,-0001,():
目的:观察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肝动脉给药与肝动脉给予高剂量的游离药物在体内生物分布上的差异。通过直接测量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进一步证实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的靶向性。方法:大鼠正中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实验组:肝动脉注射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相当0.5mg/kg阿霉素),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磁场去除后,动物处死。对照组:肝动脉注射10倍于实验组剂量的阿霉素(5mg/kg),30min后处死。动物处死后,取靶区肝组织,非靶区肝组织、心、肾、脾和肺捣碎、匀浆,用乙醇提取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实验组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磁区肝组织阿霉素的浓度较非磁区肝组织的阿霉素浓度明显升高,磁区肝组织阿霉素浓度为非磁区肝组织的2.6倍。对照组靶区肝组织和非靶区肝组织的阿霉素浓度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心和肾组织的阿霉素浓度平均为实验组的9倍以上,脾为4.6倍,肺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靶区肝组织的阿霉素只有磁区肝组织阿霉素浓度的1/4。实验组心、肾、肺和脾组织与靶区肝组织阿霉素浓度的比值大大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纳米粒加磁场的方法从肝动脉给予阿霉素在靶区产生的药物浓度比肝动脉给予10倍剂量的游离阿霉素在靶区产生的药物浓度高3倍。而在心、肾和脾的阿霉素浓度比对照组大为降低。另外,实验组心、肾、肺和脾组织与靶区肝组织阿霉素的比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其意义在于若在靶区产生同样的阿霉素的浓度,实验组肝外脏器的阿霉素浓度将大大低于对照组。
关键词: 肝脏, 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 生物分布, 磁靶向治疗
-
5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阳德, 龚连生
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Vol.11 No.3 Mar. 2001,-0001,():
目的:观察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正常肝脏中的磁靶向性,并观察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特征。方法:大鼠正中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固定。实验组:左肝外叶加磁场,肝动脉注射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相当于阿霉素0.5mg/kg),磁场应用30min,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对照组:左肝外叶外不加磁场,肝动脉注射同等剂量的纳米粒后30min处死。动物处死后,立即取靶区肝、非靶区肝、心、肾、脾、肺、小肠和胃作γ计数。肝组织作组织学切片。结果: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后,磁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较非磁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明显增加(P<0.0001),磁区肝组织与非磁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为2.6。而对照组磁区肝组织与非磁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肝外脏器的放射活性明显降低。除实验组肺的放射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外,其它脏器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另外,实验组:心、肾、脾、肺和小肠与靶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胃与靶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注入纳米粒的70%~80%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含量极少。病理切片显示磁区小动脉中见大量纳米粒存在,对照组及非磁区肝中纳米粒很少见。结论: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在正常肝脏组织中有明显的磁靶向性,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主要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含量较少。实验组心、肾、脾、肺和小肠与靶区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明显降低,说明磁场的存在使这些脏器的相对药物暴露明显减少。
关键词: 肝脏, 阿霉素白蛋白磁纳米粒, 药物载体, 靶向性治疗
-
4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外加磁场对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内分布影响的研究
张阳德, 吴泽建, 龚连生, 潘一峰, 黄林, 席浩, 李玉坤, 王荣兵, 翟登高, 李浩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Vol.12 No.4 Alug. 2004,-0001,():
目的 观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 (ADR GHM N) 在正常肝脏中的靶向性,并观察ADR GHMN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特征及外加磁场对其分布的影响。方法 大鼠正中开腹,肝动脉插管并固定,肝动脉注射125 IADR GHMN (相当于阿霉素0.5mg/kg),左外叶加磁场,磁场应用30min,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对照组:肝动脉注射ADR GHMN,左外叶不加磁场,30min后,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立即取靶区肝、非靶区肝、肾、心、肺、小肠、脾及周围血作Y计数。肝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 注入的纳米粒75~85%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极少。病理切片显示磁区小动脉见大量纳米粒存在,对照组及非磁区肝中纳米粒很少见。结论 ADR GHMN在正常肝组织中有明显的磁靶向性;在磁场作用下,ADR GHMN主要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含量很少;试验组肾、心、肺、小肠、脾及外周血于对照组的放射活性比较明显降低,表明磁性物质的存在使这些脏器的相对药物暴露明显减少。
关键词: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 药物载体, 靶向治疗, 肝脏
-
1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体外杀伤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张阳德, 李浩, 李玉坤, 龚连生, 黄秋, 林孙颖, 席浩
Chin J Exp Surg, September 2004, Vol 21, No.9,-0001,():
目的 研究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 (Gal-MADM-NP+M) 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杀伤作用。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DNA电泳以及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 比色法检测杀瘤活性。结果 形态出现明显改变,电镜证实出现细胞凋亡;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磁场 (MADM-NP+M) 组和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 (Gal-ADM-NP) 组抑制率及半数抑制率剂量相似 (P>0.05)。Gal-MADM-NP+M组抑制率明显提高。半数抑制剂量明显降低 (P<0.01)。结论 MADM-NP+M、Gal-ADM-NP、Gal-MADM-NP都具有明显抑制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Gal-MADM-NP+M对人肝癌细胞杀伤作用较性MADM-NP及Gal-ADM-NP为强,作用机制可能与半乳糖配体的特异性介导和人肝癌细胞上半乳糖受体的识别内吞作用及联合外磁场有关。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肝癌细胞株HepG2侵袭力的影响
张阳德, 李浩, 田步宁, 龚连生, 孙颖, 黄秋林, 翟登高
Chin J Exp Surg, September 2004, Vol 21, No.9,-0001,():
目的 研究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 (Gal-MADM) 对肝癌细胞株HepG2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Gal-MADM于HepG2细胞,并设A组:RPMI 1640对照组、B组:普通盐酸阿霉素 (ADM) 组、C组:磁性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联合磁场 (MADM+M) 组、D组: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 (Gal-ADM) 组、E组:Gal-MADM联合磁场 (Gal-MADM+M) 组。药物作用后以β-actin基因作为参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 检测组织蛋白酶 (C)B mRNA的表达差异,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体外侵袭力的变化,并用裸鼠肝癌皮下转移模型检测对体内侵袭力的影响。结果 Gal-MADM作用HepG2肝癌细胞后CB mRNA表达降低较其他各组更为明显且有显著性,侵过小室滤膜细胞数目减少于其他各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1),裸鼠肝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1)。结论 Gal-MADM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的侵袭力的作用较ADM、MADM和Gal-ADM为强。
-
3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顾勇, 刘少军①, 顾勇①, 蒋殷睿①, 林青锬①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11(5)627~630,-0001,():
目的:探讨黄芪对阿霉素肾病大鼠水钠潴留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阿霉素肾病组(NS组),阿霉素肾病+黄芪干预组(A组)和阿霉素肾病+福辛普利干预组(F组),每组6只,在第4周末时检测各组大鼠血尿生化和血尿钠及渗透压等,同时检测了大鼠肾脏皮髓质AQP2、AQP3、A,1v2受体nd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阿霉素大鼠在4周末有明显的肾病综合征表现,且有高血钠和高血渗伴低尿钠和低尿渗,黄芪能明显降低大鼠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而黄芪和福辛普利均能降低血钠,改善高血渗,并提高尿渗和尿钠 (2)黄芪能上调阿霉素肾病大鼠肾髓质AQP2n1RNA的表达,同时降低肾脏AQP2蛋白表达。而对肾脏AQP3的表达无影响,福辛普利仅能减少肾脏AQP3 mRNA和蛋白表达。(3)与对照组相比,NS大鼠肾脏AVPv2受体表达明显下调,黄芪能上调AVP V2 nR NA和蛋白的表达,但福辛普利对此没有影响。结论:黄芪能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水钠潴留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AQIR2和AVP V2受体的表达有关。
-
7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7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精氨酸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的影响
顾勇, 蒋殷睿, 刘少军, 马骥, 林善锬
上海医学2004年,27(8)563~566,-0001,():
目的 探讨精氨酸加压素V2受体(AVP V2R)拮抗剂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阿霉素肾病未治疗组(NS组)霉素肾病+AVP V2R拮抗剂干预组(NS-V组)阿霉素肾病+福辛普利干预组(N F组),每组各6只。在第4周末,检测各组大鼠血、尿钠及渗透压等,同时检测大鼠肾脏AQP2、AQP3、AVP V2R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 阿霉素大鼠在4周末时有明显的高血钠和高血渗透压,同时伴低尿钠和低尿渗透压,而AVP V2R拮抗剂和福辛普利均能降低血钠,改善高血渗透压,AVP V2R拮抗剂还显著提高尿渗透压和尿钠。② 与NC组相比,NS组大鼠肾脏AVP V2R表达明显下调,AVP V2R拮抗剂则使其进一步下调。③AVP V2R拮抗剂能上调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AQP2 mR-NA的表达,同时降低肾脏AQP2蛋白表达。而福辛普利和AVP V2R拮抗剂均能减少肾脏AQP3 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 AVP V2R拮抗剂能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的水钠潴留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AQP2和AQP3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V2受体, 阿霉素肾病, 水通道蛋白
-
2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HPLC测定叶酸-青霉素G酰化酶对N-苯乙酰化阿霉素的催化活性
项光亚, 张奇, 项光亚*, 龙娜, 吴继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36(6):535~537,-0001,():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叶酸青霉素G酰化酶(PGA)对N-苯乙酰化阿霉素(DOXP)的催化活性,为叶酸导向的酶催化前体药物的肿瘤治疗(FDEPT)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用85%磷酸调节pH至2.4;梯度程序:O~3min为24%乙腈,3~15min为80%乙腈;紫外检测波长:495nm;流速:1mL/min。结果:DOXP和酶解产物阿霉素的tR分别为5.5min和12.3min,原酶PCA和叶酸-PGA偶联酶对DOXP的Km和Vmmx分别为15μmol/mL,0.094μmol/( min·mg)和19μmol/mL,0.086μmol/(min·mg)。结论:DOXP为PGA的较好底物,叶酸与PGA偶联对酶的催化活性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叶酸, 青霉素G酰化酶, N-苯乙酰化阿霉素, 催化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
-
7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阿霉素的不同盐型对其脂质体体外药物泄漏和体内长循环的影响
陆伟跃, 张磊, 潘弘, 刘敏, 陆伟跃*
,-0001,():
目的 探讨阿霉素不同盐型对脂质体的体内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薄膜分散-挤压法制备含有不同缓冲对的空白脂质体,用pH 梯度和化学梯度法包载阿霉素,对其在脂质体内状态进行观察,测定了阿霉素脂质体理化性质;用透析法检测阿霉素脂质体在不同介质中的药物泄漏;用HPLC法研究不同盐型阿霉素脂质体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 甘氨酸盐缓冲液、柠檬酸盐缓冲液和硫酸铵溶液作内水相制得的空白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03.3±7.6nm、101.9±11.7nm 和97.3±8.4nm,Zeta 电位分别为-21.3±0.5mv、-21.7±0.4mv、-20.9±0.7mv,对阿霉素的包封率分别为47.8%、96.7%、98.6%;甘氨酸盐制得的脂质体体外泄漏最快,硫酸铵制得的脂质体泄漏最慢;甘氨酸盐缓冲液、柠檬酸盐缓冲液和硫酸铵溶液作内水相制得的阿霉素脂质体大鼠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2.13h、23.31h 和29.79h。结论 阿霉素在脂质体内水相中不同盐型影响其脂质体的体内外稳定性,以硫酸铵为内水相制得的阿霉素脂质体最稳定,其稳定次序与内水相中酸的强度有关,酸性越弱的其脂质体稳定性越高
-
13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86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