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矿工程 16
- 矿山工程技术 3
- 实验地质学,工程地质学 1
- 岩土力学 1
- 0000年 21
- 期刊论文 21
-
暂无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年7月第28卷第4期/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July 1999, Vol. 28, No. 4 1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3月第29卷第2期/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Mar., 2000, Vol. 29, No. 2 1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28(5):417~420 1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6):576~580 1
- 中国矿业大学学,2000,29,(1):106~109 1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15(2):143~149 1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1):59~65 1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1(3):8~11 1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3):309~313 1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5):2615~2621 1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8):3070~3075 1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6月第18卷第3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Jun., 1999, Vol. 18, No. 3 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8
-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6
-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4
-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3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蒋金泉, 曲华, 谭云亮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8):3070~3075,-0001,():
综放开采的合理放煤步距是研制综放工作面成套技术装备的基础,是提高综放工作面采出率与煤质的关键之一。对颗粒状散体介质离散元软件进行再开发时,单元的接触关系采用弹性及阻尼元件,以适应煤矸放出过程的力学特性,基于Windows 环境进行封装处理,通过添加虚拟壁功能实现分层散体介质的仿真处理。在低位综放支架、放煤口水平投影宽度为0.8m 条件下,对不同采煤步距(0.6,0.8,1.0,1.2 m)的顶煤放出规律进行了离散元仿真研究,从顶煤损失与含矸率两个方面分析得到综放合理放煤步距为1.0 m,较合理的放煤步距为0.8m,即分别稍大于或等于放煤口水平投影宽度。综放工作面采煤机截深、支架及运输机前移步距应按合理或较合理放煤步距设计。据此研制成功综放成套设备(步距为0.8m),实现了适应顶煤放出规律的一采一放、平行作业的采放工艺,大幅度提高顶煤综放开采的高产高效水平。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春秋, 宋振骐, 陈立良, 刘先贵
煤炭学报,1995,4(20):356~361,-0001,():
以实用采场矿压理论的成果为基础,较深入地分析了综放条件下采场结构力学模型特征,讨论了放顶煤综采高效安全开采的条件问题。明确指出,采场支承压力分布出现内应力场是综放高效安全开采的客观基础;采用正确的放煤程序保证支架在高位态和高阻力状态下工作、以及采用正确的开采程序实现在稳定的内应力场掘进和维护巷道是综放工作实现高效安全的关键。
-
1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春秋, 姜福兴, 宋扬, 吴士良, 陈立良, 于运仁, 赵日峰, 任秀桂, 邢怀民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7,3(4):49~51,-0001,():
针对简易支架放顶煤采场顶板结构与支架围岩关系的特点,提出了放顶煤采场的顶板结构模型和支架围岩关系,分析了简易支架放顶煤采场常见的四种顶板事故,提出了用好简易支架和防治顶板事故的四个技术要点。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工艺参数对顶煤冒放性影响的数值分析与硬顶煤的预处理
康天合, 薛亚东, 靳钟铭, 阎志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17(1):59~65,-0001,():
运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得出了顶煤冒放的桥拱式、半拱式和柱式等3种结构。在煤层条件对顶煤冒放性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用有限元正交数值试验,进一步研究了开采工艺参数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规律。介绍分析了硬顶煤的预注水软化和预爆破弱化处理方法及应用效果。
-
1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康天合, , 张建平, 白世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5):2615~2621,-0001,():
提高顶煤放出率是综放开采的一个重大课题,预注水弱化顶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从理论上研究了超前开采工作面注入煤体的水在裂隙和孔隙中的渗透运动和水对煤体的弱化机理;从试验上得出了注水压力对煤体变形模量的弱化规律和注水含水率对煤的抗压强度的弱化规律;提出了预注水超前工作面的位置、时间、注水含水率、注水量、注水润湿半径、注水孔间距、注水持续时间、注水压力和注水孔布置等工程参数的确定方法。将理论研究结果应用于潞安王庄矿4309综放开采工作面,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2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靳钟铭, 魏锦平, 弓培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1(3):8~11,-0001,():
本文根据材料损伤本构关系,用大煤样三维压裂实验、现场顶煤变形观洲和有限元数值分析,求得损伤变量、损伤系数、煤体常数与煤体压裂强度和开采深度的关系,以及损伤变量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关系,文章结论是:实验所得损伤参敷变化规律是可信的,损伤变量D随工作面的推进呈指数函数变化,这一规律对预测支承压力分布和顶煤冒放特性有重要意义。
-
2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靳钟铭, 康天合, 弓培林, 宋选民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15(2):143~149,-0001,():
运用分形几何理论论述了煤体裂隙分布的自相似性规律-采用长度一条敬分形法测定了媒试件裂隙分布分维值;运甩信息维的概念测定了顶煤冒块分维值 文章结论:煤体裂隙分布具有自相似的分形规律,D1与N1分别从两个方面量化了裂嗽发育程度,DN乘积称裂隙分布特征值,它与顶煤放出率呈对数关系,这一规难为预测放顶煤采煤法的顶煤冒放程度找到了理论依据
-
2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陈忠辉, 谢和平, 王家臣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3):309~313,-0001,():
针对大同矿务局忻州窑矿 8911面综放开采煤岩变形破坏的全过程,利用岩石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对放顶煤三维采场的顶煤、顶板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了三维模型的应力、变形及单元破坏数值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大同矿务局煤层强度较高,在支承压力作用下难于破碎,需进行弱化处理后才能有效放出。综采放顶煤过程中,支承压力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顶煤的始动点就是支承压力峰值位置,位于煤壁前方5~7m处,并得到现场实测结果的验证。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孟宪锐, 富强, 刘环宇, 刘贵, 孙义齐, 孟昭业
中国矿业大学学,2000,29,(1):106~109,-0001,():
在大量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及现场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低变质褐煤进行放顶煤开采时顶煤运移的特殊规律, 给出了大雁矿区综放开采顶煤的运移规律和合理的分层厚度。
-
1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孟宪锐, 徐永勇, 汪进, 赵玉岐
煤矿安全,2001(6):17~19,-0001,():
上隅角瓦斯超限是放顶煤开采遇到的主要安全问题,除采用E型通风方式外,在较薄煤层布置专用瓦斯排放巷困难时,可以采用顶板纵向钻孔抽排瓦斯。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实践研究,进行了钻孔的合理参数和实验效果的分析,其结论对放顶煤开采的瓦斯防治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
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孟宪锐, 陈海波, 胡斌斌, 曹春杰
煤炭工程,2003,10:32~35,-0001,():
基于各矿山放顶煤工作面顶煤运移的实测资料, 运用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对放顶煤工作面地质条件各主要影响因素与顶煤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分析, 给出了放顶煤工作面顶煤运移的基本运移规律及顶煤运移规律与工作面主要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一般数学模型。
-
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孟宪锐, 陈海波, 董守义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4):12~16,-0001,():
本文以现场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相似模拟实验为主,对属于复杂结构厚煤层的开滦范各庄矿2429S综放面含厚夹矸顶煤的冒放性、放煤工艺及放出规律、夹矸层极限厚度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含夹矸顶煤活动规律对放顶煤开采的影响和夹矸层的极限厚度。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汪云甲, 杨敏, 候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6):576~580,-0001,():
针对现行入顶煤开采出量及采出率确定方法,推导出了其计算值的误差估计模型;根据充州南屯矿实际数据,计算出了误差估计模型中的相应参数(即由统计产量折算实测产量所需参数)的相似维、实验及理论变异函数;基于地质统计学理论,得到了3种采样方法、不同采样间距与上述参数的估计误差、采出量相对误差的关系、研究表明,采用地质统计学、分形几何、误差理论等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放顶煤开采采出量的误差估计、测量或采样量佳方案选取及有关标准制定问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学术价值。
-
1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屠世浩
东北煤炭技术,1994,(6):002~005,-0001,():
通过对综放工作面工艺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几种综放面采放循环作业方式的循环工时及工作面各环节煤流量计算公式,为综放工作面工艺设计,设备选型,提高顶煤回收率,避免采放工序的相互干扰和影响,提高单产提出依据。
关键词: 放顶煤开采 放煤作业方式 高产高效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4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郭广礼, 邓喀中, 张连贵, 骆念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年7月第28卷第4期/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July 1999, Vol. 28, No. 4,-0001,():
调查分析了充州矿区鲍店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和普通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综放开采时地表移动更加剧烈、地表危险移动范围增大,超前影响范围超过常规分层开采约40%.下沉活跃期占总移动时间的71.4%.活跃期下沉量约占总下沉量的95%.研究还表明,采厚是控制超前影响角和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表充分采动区存在的残余变形现象更加明显。
-
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韩可琦, 徐志胜, 赵树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6月第18卷第3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Jun., 1999, Vol. 18, No. 3,-0001,():
对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四种长壁综采工艺(高架综采、放顶煤综采、引进大功率综采和普通分层综采)方式的人-机-环境系统可靠性通过实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家臣, WANG Jia-chen, LI Zhi-gang, CHEN Ya-jun, ZHENG Hou-fa
煤炭学报,2004,29(3):1-6,-0001,():
通过模拟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综放开采顶煤移动与放出规律、煤岩分界线形状,不同采放比、不同放煤步距、不同煤岩粒径比条件下的顶煤回收率与含矸率等,在理论上提出了顶煤回收率的预测方法。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家臣, 富强
,-0001,():
由于放煤口布置方向的差异,放矿椭球体理论的适用条件与低位放煤综放开采的放煤过程有本质差异,因此基于模拟试验、FLAC 计算、离散元模拟计算和现场观测,本文提出了散体介质流理论模型,揭示了低位综放开采中顶煤流动与放出的真实过程,并且成功地指导了现场放煤工艺与参数的确定。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家臣, 李志刚, 陈亚军, 郑厚发
,-0001,():
通过模拟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综放开采顶煤移动与放出规律、煤岩分界线形状,不同采放比、不同放煤步距、不同煤岩粒径比条件下的顶煤回收率与含矸率等,在理论上提出了顶煤回收率的预测方法。放煤的煤岩分界线为二次曲线,运用放煤前后分界线所围成的煤量减去放煤工艺损失量可预测放出煤量,采放比为1:2 二刀一放时,放煤效果好。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9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