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期刊论文】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生物活性陶瓷修复兔颅骨缺损实验研究
秦书俭, 温昱, 李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4):351~354,-0001,():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生物活性陶瓷(Bioactive glass ceramics,BGC)和胶原膜复合材料的成骨作用。方法:将培养的BMSC与BGC及胶原膜复合后植入兔颅骨缺损区,通过形态学、组织化学和立体计量学等方法观察新骨生成情况。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倒置显微镜显示BMSC呈星形,12h部贴壁,对数增殖期为2~4 d。扫描电镜显示BMSC在BGC表面排列紧密,长入BGC孔隙中。实验组术后第12周,X线显示植入材料与外周骨质之间完全被高密度影充填;光镜显示骨小梁相连成片,骨髓再生。②组织化学结果:术后第4、8、12周实验组碱性磷酸酶值分别为(246.33±32.13)、(290.67±12.86)、(375.33±5.03) u/L,高于对照组(P<0.01);钙离子值分别为(1.930±0.070)、(2.130±0.235)、(2.867±0. 261)g/L,高于对照组(P<O.001)。③立体计量学测量结果:实验组第12周体密度值为(65.69±3.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成骨作用,能够有效促进骨愈合。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凌均棨, 唐志英, 林家成, 李京平, 杨国平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5,3(1):4~7,-0001,():
目的:体外分离狗的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其成骨分化并鉴定成骨活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狗的骨髓基质细胞,传代培养中加入10—8mol/L地塞米松、50μg/ml维生素C和10mmol/Lβ-甘油磷酸钠进行诱导分化,进行细胞形态和增殖观察,矿化结节Von Kossa染色,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成骨活性。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经诱导后表现出明显的成骨活性,体外矿化结节Von Kossa钙染色阳性;传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酶活性>80%,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中含有骨源性前体细胞,传代细胞具有较强的成骨潜能。
-
3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娟, 罗绍凯, 熊文杰, 黎军和, 彭爱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5):352~355,-0001,():
目的:观察骨髓瘤患者基质细胞(BMSC)及其对瘤细胞几种细胞因子及瘤细胞膜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细胞培养、RT2PCR、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BMSC及与BMSC共同培养前后瘤细胞IL26mRNA、IL21βmRNA、TNF2αmRNA及瘤细胞膜上ICAM21、VCAM21的表达。结果: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BMSC与瘤细胞共同培养后,初治和复发、难治性MM患者瘤细胞ICAM21、VCAM21表达增加;复发、难治MM患者BMSC与瘤细胞共同培养后,初治和复发、难治MM患者瘤细胞的IL26mRNA、IL21βmRNA、TNF2αmRNA及ICAM21、VCAM21表达均增加;初治MM患者BMSC膜上ICAM21、VCAM21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复发、难治MM患者BMSCIL26mRNA、IL21βmRNA、TNF2αmRNA及ICAM21、VCAM21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初治MM患者。结论:初治MM患者BMSC表达粘附分子增加,复发、难治MM患者BMSC除粘附分子表达异常外,其IL26mRNA、IL21βmRNA、TNF2αmRNA亦表达异常;MM细胞与BMSC共同培养后,粘附分子和(或)IL26mRNA、IL21βmRNA、TNF2αmRNA表达增加,可能与MM细胞的存活、生长、耐药及疾病复发密切相关。
-
2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沙利度胺对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微环境的影响
李娟, 罗绍凯, 洪文德, 周振海, 邹外一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2003, 22 (4): 346-349,-0001,():
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骨髓瘤细胞的生长、生存以及耐药的产生与骨髓微环境密切相关。沙利度胺(thalidomide,Thai)是作用于骨髓微环境的药物之一,我们通过观察沙利度胺对难治、复发多发眭骨髓瘤(mulnDleⅡⅣe10ma.MM)患者骨髓微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了解Thai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沙利度胺治疗前后难治、复发的MM患者骨髓基质细胞膜表面的细胞间粘附分子f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强度,半定量RT-PCR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IL-1BmRNA、IL-6mRNA、TNF-d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j删定其血清VEGF、bFGF水平。结果:难治、复发MM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MSC)膜表面ICAM-1、VCAM-1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3.28±4.26、10.35±2.47,用Thai治疗有效的难治、复发MM患者BMsc膜表面ICAM-1、VCAM-1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4.29±0.98、3.54±0.62,明显受抑制妒<0.05)。难治、复发MM患者BMSCIL-1BmRNA、IL-6mRNA、TNF-dmRNA与B-actin的比值分别为1.83±0.64、24.52±11.46、3.42±1.83,用Thal后有效的难治、复发MM患者BMSCIL-1Bn,RNA、IL-6mRNA、TNF-dmRNA与13-actin的比值分别为0.58±0.11、13.47±14.31、1.25±0.76,明显受抑制。P<0.05。而治疗无效的难治、复发MM患者BMSC膜表面ICAM-1、VCAM-1平均荧光强度和IL-1BmRNA、IL-6mRNA、TNF-dmRNA与13-actin的比值同治疗前的比较,其差异无显著眭妒均>0.05)。难治、复发MM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分别为150.26±19.33)ng/L、Q3.78±13.63)ng/L,用Thai治疗后有效及无效者血清VEGF、bF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妒<0.005)。结论:沙利度胺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可阻断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结合。
关键词: 多发眭骨髓瘤, 沙利度胺,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间粘附分子,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9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陈槐卿, 陈槐卿#, 药蓉, 韩君, 邓力*, 李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25(3),245~252,-0001,():
目的 对比研究3、6、9、12个月龄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白细胞(marrow stromal cdls,Mscs)成骨与成脂肪能力的变化。方法 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成骨、成脂肪诱导剂,在不同时间行细胞化学染色观察3和12个月龄两组大鼠MScs的成骨与成脂肪能力的变化;采用RT PcR法分别检测3、6、9、12个月龄大鼠的MScs的I型胶原mRNA和脂蛋白脂酶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成骨诱导1周后,12个月龄大鼠的MScs对照与诱导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阳性率均低于3个月龄大鼠的同组细胞。成骨诱导12 d后,3个月龄大鼠组的MScs先于12个月龄大鼠组形成钙化。成脂肪诱导第2天,12个月龄大鼠组的MScs先于3个月龄大鼠组MScs生成脂滴。RT PcR检测显示I型胶原mRNA水平随月龄增长表达降低,且随诱导时间延长降低幅度变大;脂蛋白脂酶的mRNA水平随月龄增长表达增加,随诱导时间延长增加幅度变大。结论大鼠的MScs随月龄增长成骨能力降低,成脂肪能力增强。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骨骼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与聚乳酸吸附培养细胞初步研究
娄思权, 刘延青, 张克, 刘岩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11~13,-0001,():
目的 骨骼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下是否分化为骨细胞;探索多孔聚乳酸作为组织工程载体吸附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兔骨髓细胞经培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以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磷酸甘油诱导细胞分化,以原位杂交检测骨桥素和骨连接素mRNA,Von Kossa钙染色检测矿化结节。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吸附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并对载体中培养第4~12天细胞计数。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经诱导第2周表达骨桥素,第3周表达骨桥素、骨连接素和形成矿化结节。细胞可以进入多孔聚乳酸内部生长,12d细胞密度可以达2.6×107/cm3。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含有成骨干细胞;多孔聚乳酸可以吸附骨髓基质细胞生长,因此可能作为骨组织工程材料。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娄思权, 刘延青*, 娄思权*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2):123~125,-0001,():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的可能性。方法 取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聚乳酸吸附骨髓基质细胞值入兔膝关节软骨负重(内髁)和非负重区(外髁)缺损内,观察4、8、12周后软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并对组织切片评分。结果 8、12周后,骨髓基质细胞在负重区缺损内可以形成透明软骨,组织评分接近正常软骨优于对照,非负重区内没有形成透明软骨。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摩擦和压应力是成软骨的重要条件。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鉴定以及TH基因的转染与表达
杨慧, 鲁玲玲, 苏玉金, 赵春礼, 邹西峰, 侯少平, 徐群渊, 杨慧*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3,35(4):536~541,-0001,():
目的 是探索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其接受并表达TH基因的能力。实验中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地从成年SD大鼠骨髓中分离获得了骨髓基质干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鉴定,纯度可达75%。进一步采用复制缺陷型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 将之改造成为携带lacZ与TH基因的工程细胞,经X-gal 染色和TH免疫组化检测,转染效率为(74.6±19.4)%。实验结果表明骨髓基质细胞易于接受并表达外源基因,有望作为运载细胞应用于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疗。
-
5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10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