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8
- 期刊论文 8
-
暂无
-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4
-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1
-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蒋金泉, 孙春江, 尹增德, 张殿振
煤炭学报,2004,29(1):1~5,-0001,():
以新汶矿区为工程背景,深入研究了采动覆岩裂隙亚分带特征、覆岩运动与结构分带特征、上行卸压开采作用效应,建立了上行卸压开采可行程度的评价方法,论证了深井复合顶板煤层上行卸压开采的可行程度,通过应用实践根除了深井高应力难采煤层的多重障碍,为上行卸压开采的可行程度判别、区域划分、开采部署提供了决策依据.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高全臣, 赫建明, 冯贵文, 赵辉
爆破,2003,20:52~55,-0001,():
通过分析研究矿井深部岩巷的高应力分布特征,采用动光弹模型试验对不同应力条件下的爆破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现场试脸,提出了适用于高应力岩巷掘进的控制爆破设计与施工技术。
-
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季如
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8月第21卷第8期/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Aug., 2002, 21(8): 1209-1214,-0001,():
考虑粒状土在高应力下的应力-应变-体变关系和非线性强度特性,依据孔扩张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和体变平衡原理,给出扩孔极限压力的解答,用于估算临界深度以下静力触探或桩尖的贯入阻力。分析表明,扩孔极限压力取决于粒状土的应力-应变-体变关系和强度特性,与上覆土压力大小无关。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曲线型强度包线将减小扩孔极限压力,与中密砂土的静力触探贯入阻力经验值对比,初步证实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
2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连国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4(1):2~4,-0001,():
针对祁南煤矿高应力构造复杂区煤巷破坏情况,提出对其治理的锚注支护方案,经在1206轨道巷实际应用表明,锚注支护不仅保持了煤巷的稳定,而且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
2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2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连国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1(4):14~15,-0001,():
针对芦岭煤矿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情况,提出对其治理的锚、梁、喷、注联合支护方案,经在88胶带大巷应用表明,锚、梁、喷、注不仅保持了巷道的稳定,而且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
2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1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宋卫东, 明世祥, 王子学, 于言平
,-0001,():
本文针对小官庄铁矿东区高应力软破岩采准巷道变形控制存在的主要司题提出了以喷铺网为主要支护手段的一次性强化综合治理技术现场实施并取得了成功。该技术对有效控制高应力呆准巷道的变形实现无底柱呆场的正常回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2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学华, 黄志增, 杨宏敏, 马立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5月第35卷第3期/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Mar., 2006, Vol. 35, No. 3,-0001,():
煤矿硐室受煤层跨采影响产生的采动应力通常在其原岩应力的3 倍以上,这是造成硐室严重底鼓的主要原因. 从围岩应力控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控制硐室底鼓的应力转移新技术,即通过在硐室底板掘巷,并结合在底板开掘巷道间、或底角进行松动爆破,形成一定范围的围岩弱化区的方法. 这一方法可将硐室围岩附近因开采形成的高采动应力转移到围岩较深部,同时降低采动应力向硐室底板传递的强度,以此使被保护硐室处于应力相对较低的区域中,达到有效控制硐室底鼓的目的. 进而利用数值模拟研究的方法对该应力转移技术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和确定了施工方案. 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可以显著地降低硐室围岩附近的高应力,从而有效地控制硐室底鼓,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创造条件.
-
1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51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