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23
- 期刊论文 23
-
暂无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期刊论文】人体全消化道生理参数遥测胶囊体外连续跟踪定位方法
颜国正, 姜萍萍, 田社平, 王文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9(6):864~868,-0001,():
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体内目标的定位方法即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和电磁场定位,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目标体内密封的永久磁铁为磁标记物,在体表处检测多点磁场强度,并采用遗传算法解决非线性方程组的求逆问题从而获得胶囊在体内的位置和方向信息,实现目标在体内的连续定位。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定位精度在毫米级,完全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
4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杨驰, 邱蔚六, 王旭东, 蔡协艺, 哈綨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0,18(5):329~331,-0001,():
目的:评价计算机合成颞下颌关节镜全景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关节镜手术经计算机辅助系统合成关节镜全景图像;其中,10例进行术后即刻关节全景图像的合成,以评价术后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全景关节镜图像均全面显示了关节腔整体形态、多种病理表现和关节各面之间的关系。结论:该系统能提高关节镜综合诊断的能力,有利于促进颞下颌关节镜外科的发展、交流和推广。
-
4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周跃, 王建, 初同伟, 张峡, 张正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3):159~161,-0001,():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并对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使用METRx系统对1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标准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方法操作,经椎板间隙切除黄韧带、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充分减压硬膜囊和神经根。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4min,平均术中出血75ml,平均住院日12.6d。发生硬膜撕裂1例。术后平均随访8.2个月,采用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优12例,良4例,可2例。平均恢复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时间38d。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手术能够充分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并能维持腰椎稳定,术后效果优良。
-
1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内窥镜下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摘除术(附65例临床报道)
周跃, 王建, 初同伟, 王卫东, 郑文杰, 郝勇, 潘勇, 滕海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3):144~147,-0001,():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中保留腰椎黄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 39例,L5/S1 26例)在常规内窥镜操作下显露腰椎板间隙,用微型手术刀切开并剥离黄韧带,将黄韧带向中线卷曲剥离成上、外、下三面游离的黄韧带瓣,椎间盘切除后再将黄韧带进行复位。结果:65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疗效评定按Nakai标准,优42例,良18例,可3例,差2例。例差者行开放手术翻修术。翻修术中见保留的黄韧带与椎管外疤痕粘连明显,但与椎管内的粘连较轻。结论:内窥镜下保留腰椎黄韧带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降低术后腰椎管外瘢痕向腰椎管内长人,是非常好的天然屏障。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黄韧带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周跃, 张峡, 王卫东, 李长青, 初同伟, 张正丰, 王建, 郑文杰
中华骨科杂志,2004,24(2):75~79,-0001,():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技术的可行性、临床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颈椎骨折脱位7例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男14例、女9例;年龄23-64岁,平均41.5岁。在金麻下取右颈前偏外侧横切口(长1.6cm),通过工作通道,在电视监控下切除颈椎间盘,扩大椎间隙。颈椎骨折脱位者采用颈前路钛钢板固定5例、高分子聚合材料CBK颈椎Cage固定l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l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者采用颈前路钛钢板固定2例、高分子聚合材料CBK颈椎Cage固定12例、螺纹状钛合金Cage固定2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2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椎间骨融合率IOO%。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全瘫或全瘫患者疗效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2侧全瘫者术后分级无变化;3例不全瘫者术前均为C级.术后半年随访时2例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分析采用Odom评估标准:优10倒、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4%。结论 通过对椎间盘镜手术设备和技术的改进,可将其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
1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内窥镜下经横突间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周跃, 王建, 张峡, 王卫东, 初同伟, 李长青, 张正丰, 郑文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2):86~89,-0001,():
目的:探讨经横突间人路内窥镜下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的手术技术、临床效果及适应证选择。方法: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平均46.7岁。俯卧位,棘突中线旁开2.5-3.0cm作一个1.6cm纵行皮肤切口。工作导管置于横突间,由浅入深逐渐分离显露横突间韧带,锐性剥离突间韧带,找到神经根将其向外侧牵开,显露突出椎间盘并予以摘除。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5min,平均术中出血60ml,平均住院时间13d,全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16个月。疗效按Nakai分级评定,优6例,良2,可1例。结论:该术式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楚、操作精细、术后效果优良,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术式。
关键词: 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切除术, 内窥镜
-
4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治疗重度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51例
王深明, 胡作军, 李晓曦, 吴志棉, 李松奇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9(9):527~529,-0001,():
目的 总结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治疗重度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经验。方法 从1999年11月至2002年8月采用SEPS治疗重度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51例,共64条肢体。采用临床分级、静脉功能评分、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剖面流速图、静脉造影、空气体积描记仪等方法在手术前后对患肢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率90.6%(58/64),随访3~35个月。全组浅静脉曲张未见复发,有40条肢体溃疡愈合(97.6%),愈合时间平均(32±5)d,手术前后静脉功能综合评分均值分别为(13.9±1.7)分vs.(6.4±0.8)分、手术前后彩超剖面流速图静脉返流量均值分别为(61.2±7.7)ml/svs.(45.6±5.7)ml/s和空气体积描记仪3项指标术前后均值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SEPS对于重度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特别是合并静脉性溃疡者具有良好疗效,如同时行浅静脉缝扎和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许庚, 史剑波, 杨钦泰, 王涛, 陈合新, 文卫平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2(2):108~111,-0001,():
目的 慢性额窦炎的鼻内镜术后复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额隐窝和额窦口处理不当所致。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其相应的手术处理原则,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58例(96侧),根据额窦口和额隐窝的不同病变和解剖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局部病变。结果 术中可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鼻道阻塞。额窦口和额隐窝情况:局部没有气房阻塞,仅有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或者息肉阻塞者38侧(39.6%);额隐窝被发育过度的鼻丘气房、筛泡气房或终末气房挤压导致额窦引流通道狭窄者34侧(35.4%);额隐窝完全被发育过度、呈蛋壳样气房阻塞者为15侧(15.6%);额窦自然口狭窄者9侧(9.4%)。额窦内病变情况:积脓、黏膜充血肿胀18侧;黏膜肿胀、充血21侧,黏膜充血49侧;黏膜未见明显病变8侧。随访6~20个月,其中治愈69侧(71.9%),好转17侧(17.7%),复发10侧(10.4%),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额隐窝的阻塞是慢性额窦炎的主要原因,额隐窝和额窦口阻塞有4种病理状态,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
6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内镜鼻窦手术后局部应用Merogel对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许庚, 陈合新, 文卫平, 史剑波, 李源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4(2):95~97,-0001,():
目的 观察使用美国Xomed公司生产的Merogel(透明质酸)作为内镜鼻窦手术后的术腔填塞物对促进术腔上皮化的作用。方法 对16例(32侧)经鼻内镜全鼻窦开放术患者进行同体对照观察,左侧为Merogel观察组,右侧为空白对照组,连续内镜随访12周,观察双侧术腔上皮化过程。结果 Merogel侧治愈93.75%,好转6.25%,平均上皮化时间3.4周;对照侧治愈87.50%,好转12.50%,平均上皮化时间8.3周。表明使用Merogel侧术腔上皮化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内镜鼻窦手术后局部使用Merogel,可以促进术腔上皮化过程。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5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许庚, 史剑波, 文卫平, 李源, 谢民强, 陈合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9(5):516~519,-0001,():
【目的】寻找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鼻眼相关疾病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经鼻内窥镜治疗鼻眼相关疾病65例。【结果】外伤性视神经损伤31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好转15例;眶内异物2例,成功取出1例;外伤性眶尖综合症2例行眶减压术,痊愈1例2眼;鼻窦囊肿引起眶内并发症18例全部痊愈。慢性泪囊炎行泪囊鼻腔造口术12例全部痊愈。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结论】根据临床实践,提出经鼻内窥镜鼻眼相关疾病手术的解剖学依据、适应症、手术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主要并发症。
-
4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许庚, 李源, 谢民强, 文卫平, 史剑波, 陈合新, 戚建伟, 周家璇, 张旭文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2(1):1~4,-0001,():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部脑膜脑膨出的可行性并确立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方法 经鼻内镜下采用剪除、电切、切割等方式切除鼻内型脑膜脑膨出5例,并根据颅底缺损的不同情况选择使用肌肉、筋膜、软骨、骨等一期修补颅底。结果 5例均一次手术治愈,除1例术后颅内感染(脑膜炎)外,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 位于鼻腔内的脑膜脑膨出可以经鼻内镜手术完成,直径0.5cm以下的颅底缺损可使用肌肉填塞和筋膜覆盖的方法修补,直径超过0.5cm的颅底缺损应先使用软骨或骨封闭缺损,然后再用肌肉填塞和筋膜覆盖,以免复发。
-
3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许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2(1):29~31,-0001,():
回顾鼻内镜鼻窦手术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分析国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临床研究方向,再次强调了慢性鼻窦炎规范化综台治疗的概念以及内窥镜鼻窭手术的手术原则和正确的手术方式。提出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研究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在稳固现有临床工作的基础之上,以进~步提高疗效为目标,紧密围绕尚未解决的和对疗效构成影响的临床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
5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宋志坚, 姚德民
解剖学杂志,2005,28(2):192~194,-0001,():
目的:作为虚拟内窥镜系统开发的基础性课题,本文针对虚拟内窥镜研究中交互式成像问题展开研究,以求得快速而优质的成像效果。方法:首先提出一种简单直观的坐标变换方法,便于进行交互式的虚拟内窥镜成像。其次,为解决交互式虚拟内窥镜成像的速度问题,使用精简后的光线投射法进行体绘制重建,在使其能够在保证一定图像精度的同时提高速度。结果:实验得到了满意的交互式成像效果。结论:所提出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从而为进一步开发高精度的交互式虚拟内窥镜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0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5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龙星, 程勇, 李小丹, 边专
Chin J Stomatol, March 2005, Vol 40, No.2,-0001,():
目的评价涎腺内镜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价值。方法选择自2003年1月至6月到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涎腺专科门诊因涎腺区反复肿胀就诊的患者25例(34侧)行涎腺内镜术。其中腮腺l9例27侧,颌下腺6例7侧;女性l6例,男性9例;年龄l7~77岁,平均年龄43.72岁。22例术前拍摄涎腺造影片,3例颌下腺结石病例术前加拍下颌横断咬合片。结果常规x线检查显示: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3例;慢性阻塞性涎腺炎22例。x线片显示:腮腺、颌下腺主导管及部分分支导管不均匀增粗。涎腺内镜检查显示:①导管内有不同程度的纤维样物质,呈絮状、片状附着管壁;②导管存在程度不一的狭窄;③导管壁片状充血,部分可见点状、斑点状出血;④黏液栓、脓栓;⑤导管内腔变形呈不规则状,管壁向外突起形成憩室;⑥阳性、阴性结石。涎腺内镜术后,涎腺区肿胀、不适、疼痛感明显减轻,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涎腺内镜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介入学方法。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
4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2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单鸿, SHAN Hong*, David A Kumpe.*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6):417~420,-0001,():
目的 评价多种介入性取石技术综合应用于1组患有嵌顿性胆管结石,且被视为手术高危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9例(男2例,女7例,平均年龄50.7岁)患者中,6例曾有接受内窥镜下取石失败或手术直视下取石再复发的病史;在发生部位上,计有7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管结石,1例胆总管合并胆囊管残端结石;多发性结石5例,单发性结石4例;最大结石直径约为3.0cm。在处理方法上,建立经皮肝胆管和内窥镜下经十二指肠逆向胆管两种通道,采用球囊扩张胆管成形,机械网篮或液电碎石技术来排除结石,其中5例主要由网篮取石,4例靠液电碎石。结果 9例共接受手术14次,术后胆管追踪造影显示结石几乎全部清除,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嵌顿性或直径超过1.5cm的胆总管或胆囊管结石,通过经皮肝胆管和内窥镜下逆向胆管结合途径,运用机械或液电等多种技术可成功排除结石。同时,掌握好操作要点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1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孙虹, 谭国林, 李舜农, 肖健云, 陈江波
,-0001,():
本文分析307 例(542侧) 鼻窦炎性疾病的鼻窦内窥镜手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主要并发症为出血过多、纸板损伤、眶内出血、上颌窦口狭窄和术腔粘连。②术中并发症除出血过多外,最常见眶并发症;严重并发症为1 例脑脊液鼻漏并化脓性脑膜炎。③术中并发症的历年平均发生率为30.6次/100例,术后并发症的历年平均发生率为35.9次100例。各项并发症的年度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重点讨论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并就鼻窦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诊断标准和发生率的统计方法等提出了建议。
-
3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8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孙虹, 孙 虹, 谭国林, 李舜农, 肖健云, 陈江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1997; 3(suppl): 24-25,-0001,():
目的:针对鼻窦内窥镜下鼻窦炎性疾病手术后上颌窦口狭窄/闭塞的预防问题,探讨术中人为扩大上颌窦口对术后上颌窦口狭窄/闭塞的影响。方法:对照研究术中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口对术后上颌窦口狭窄/闭塞发生率的影响。试验组50例(85侧)除5侧外,均不扩大上颌窦开口;而对照组50例(92侧)除7侧外,均按常规扩大上颌窦开口。手术半年后根据鼻窦内窥镜检查和临床表现评估上颌窦口的开放程度。结果:试验组的上颌窦口狭窄率为7.06%,对照组17.39%(P<0.05)。结论:除非上颌窦口有不可逆的病变,不要人为地将其扩大,这样更有利于恢复其自然形态和功能。作者还对鼻窦内窥镜手术中上颌窦口的处理方法问题提出了建议。
-
1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2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国斌, 蔡开琳, 陶凯雄, 韩高雄, 张波, 王继亮, 王春友
腹部外科,2003,16(6):364~365,-0001,():
目的 探讨ERCP检查及治疗技术对胆囊切除术后胆漏诊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单纯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处理过程中,ERCP检查及处理对治疗方案的影响。结果 31例ERCP检查病例中,全部明确胆漏性质。19例经内镜下处理后治愈,12例仍需手术处理。结论 ERCP检查可明确胆漏的性质,提高手术治疗的准确性,并为部分病例提供有效的治疗,降低手术治疗比例。
-
5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分析/阑尾盲肠腔内异位一例
周丽雅, 李建辉, 林三仁, 金珠, 丁士刚, 黄雪彪, 夏志伟, 赵炳, 何树春, 张勇, 马琼珍, 赵云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2):84~86,-0001,():
探讨内镜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者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大弯及胃体各取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一块,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例。根据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淡黄色结节型、瓷白色小结节型、鱼鳞型和弥漫型,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例,经活检病理证实#!%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例,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分别为!;9%@、$%9?@和?#9A@。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A9?@、A%9?@和A?9$@,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的#$9>@、!%9B@和;$9>@,差异有显著性<!C"9"?=。结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内镜表现除淡黄色结节型和弥漫型外,尚有鱼鳞型和瓷白色小结节型,这四种典型的肠上皮化生形态学特征,是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特异型标志。这四种肉眼形态学特征与病理肠上皮化生程度无关,但肠上皮化生程度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
3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4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内镜粘膜切除术切除胃内早期恶性病变/Cronkhite-Canada综合征一例
周丽雅, 林三仁, 叶嗣懋, 李益农, 任小华, 耿韶
中华内科杂志,1995,34(7):443~445,-0001,():
自1991年3月至1994年9月,应用内镜膜切除术切除胃内早期恶性病变14例,其中早期粘膜层胃癌6例:Ⅱc4例,Ⅱa型2例:扁平隆起型重度异型增生3例;山田I型腺瘤5例。所有病变最大直径均小于20mm。一次操作病变完全切除10例,经第二次操作又完全切除2例;不完全切除及残留切除各1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现已追踪4~41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征象。
-
1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1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