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期刊论文】水稻LRR型类受体蛋白激酶胞外区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张炜, 程彦伟**, 李亮**, 沈嵘, 齐耀程, 刘晓宇, 王宁, 张炜***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35(9):1077~1083,-0001,():
前期研究表明,水稻根尖细胞质膜类受体蛋白激酶OsRLK的表达受盐胁迫诱导。为了进一步研究该激酶的生理功能,通过反转录PCR得到OsRLK胞外区cDNA片段,将其亚克隆至pET29a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表达,表达量约为细胞总蛋白的30%。重组蛋白经SDS-PAGE分离,染色切胶收集后,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家兔,分离抗血清,经纯化得到1:20000效价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能特异识别在原核表达系统内表达的抗原,以及水稻根尖细胞质膜组分中的LRR型类受体蛋白激酶,并且在蛋白质水平证实该激酶为盐胁迫响应蛋白。
关键词: LRR型类受体蛋白激酶,, 水稻,,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
3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4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冷水灌溉繁殖技术研究*
陈良碧, 徐孟亮**, 梁满中, 刘贵权, 周广洽, 周观祥, 邱秀兰, 黄四齐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8):1205-1208,-0001,():
为解决临界温度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5-2S繁殖困难的问题,利用地下水对其进行了冷水灌溉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温度的冷水从其雌雄蕊形成期(Ⅳ)至花粉内容物充实期(Ⅶ)连续灌溉15d,水深保持在18~22cm,其结实率与产量随灌溉水温升高而降低。当平均灌溉水温为18.5~19.8℃时,结实率可达40.5%~57.6%,产量可达3.30~4.35t·hm-2;当平均灌溉水温为20.5~21.3℃时,结实率与产量锐减,分别为2.5%~10.4%与0.21~0.90t·hm-2;当平均灌溉水温为22.3~23.5℃时,结实率与产量均为0.当灌溉水温(平均为19.8℃)与灌溉时期(Ⅳ~Ⅶ期)相同时,昼夜深灌(18~22cm)处理的结实率与产量极显著高于其昼夜浅灌(7~10cm)处理.当灌溉水温(平均为19.8℃)与灌溉水深(18~22cm)相同时,灌溉时间长(Ⅱ、Ⅲ~Ⅶ期,20~25d)、短(Ⅳ~Ⅶ期,15d)处理的结实率与产量无明显差异.用地下冷水灌溉可以繁殖临界温度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962522S,主要技术指标是灌溉水温18~20℃,灌溉时期为Ⅳ~Ⅶ期,灌溉水深为18~22cm。
关键词: 冷水灌溉,, 繁殖,, 双低两用核不育水稻,, 临界温度,, 地下水
-
2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刘选明, 周朴华
生物工程学报,1998,14(3):314~320,-0001,():
用水稻幼穗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了影响其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有关因素,建立了高频率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培养程序。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之间体细胞胚胎发生率的差异达到612%;生长素2,4D对诱导水稻体细胞胚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细胞分裂素BA有一定的协同促进作用。干燥处理可提高愈伤组织体细胞胚胎发生率,愈伤组织含水量在60%~80%范围的培养效果较好;外源DNA溶液浸泡发育早期的心状体细胞胚,其进一步发育时异常胚的频率显著增加,成苗率降低。
-
1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曾汉来, 张自国, 元生朝, 张端品, 王本宣, 李玉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1 (1): 1-6, 1992,-0001,():
利用人工气候箱控制不同光照长度和不同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材料幼穗分化第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至抽穗期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农垦58S及其农垦58S为供体转育而来的其他3个不育系,在育性转换中均受到周期与温度的共同作用农垦58S、6334S表现光周期作用的温度范围较宽;W6154S、W7415S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也表现出较强的光周期效应。就此,作者提出了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并讨论了新型光敏不育材料的选择目标。
-
3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卢永根, 刘向东, 徐是雄
植物学报1997,39(11):985~990,-0001,():
通过透射电镜对水稻(Oryza sativa L.)功能大孢子形成开始至胚囊成熟期间胚囊壁的形成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水稻胚囊壁是在原有功能大孢子壁的基础上,通过与其周围退化珠心细胞留下的壁相叠合,使壁加厚。功能大孢子近合点端壁存在胞间连丝,其中个别胞间连丝可保留到八核胚囊。胚囊壁上内突最早于四核胚囊近珠孔端发生。八核胚囊形成后,内突的发育在胚囊木同的细胞中表现不同,其中以中央细胞最具特点,毒现为先在中央细胞与珠心相接的近珠孔端和近合点端两个区域的胚囊壁上形成,以后近珠孔端胚囊壁上的内突大量增加,而近合点端的却增加不明显,中部胚囊壁上的内突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到胚囊成熟时,近珠孔端胚囊壁上内突的分布密度最大,中部次之,近合点端的最小,三个区域上内突的形态各异。反足细胞与珠心相接的胚囊壁上内突的形成时间较早,但以后的发育却相对缓慢,数量增加不明显。2个助细胞交界处胚囊壁上的丝状器在胚囊未明显膨大时已形成。卵细胞除在与助细胞交界处的壁外,其它部位不形成明显的内突结构。
-
4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万建民, 翟虎渠**, 曹树青, 陆巍, 张荣铣**李良璧, 匡廷云, 闵绍楷, 朱德峰, 程式华
中国科学(C辑)2002,32(3):211~217,-0001,():
以杂交水稻协优63为对照,对亩产800kg以上的超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协优9308抽穗前、后的物质生产特性及剑叶光合作用与穗部物质积累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与协优63相比,协优9308抽穗前、后的物质生产能力无论生物量还是日干物质生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协优63,尤以抽穗后更为明显。(ii)协优9308剑叶的光合碳同化能力(叶源量)极显著高于协优63,且能够切合籽粒灌浆需求,在单株水平上其净同化产物基本满足籽粒灌浆的需求,而协优63抽穗后20d左右剑叶光合功能快速衰退,单株净同化产物不能满足籽粒灌浆的需求。结果证明,灌浆后期仍能保持高效光合功能、并且能够切合籽粒灌浆需求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关键环节。
-
2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54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