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21
- 期刊论文 21
-
暂无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于秀敏, 钟祥麟, 梁晶晶, 何玲
内燃机工程,2007,28(6):73~77,-0001,():
三效催化器在冷起动期间主要靠排气来加热升温,而发动机控制策略对排温影响很大。利用FIRE仿真软件建立了催化器模型,采用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对催化器的起燃特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冷起动过程中催化器内的温度场和浓度场变化;延迟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可以明显提高进入排气管的温度,从而使催化器快速起燃。
-
2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发动机不同工况下三效催化器的温度场和转化效率试验
于秀敏, 高莹, 李君, 杨世春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36(4):488~492,-0001,():
在发动机台架上,通过研究在发动机不同工况下催化器内部温度场的分布及由此得到的载体平均温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揭示了催化器的工作机理,并得到如下结论:在催化器工作时,内部由于存在化学反应放热、热质输运等,造成载体内部不同部位存在温差,最大可达82℃;由于决定整个催化进程的因素不同,催化器的转化效率随不同的载体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也显著不同,这些均为催化器的设计及其与发动机的有效匹配提供了试验依据。
-
3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混合动力汽车汽油机电子节气门模糊智能PID控制*
于秀敏, 杨世春, 李君, 于航飞, 郭孔辉
汽车技术,2007,(6):1~4,-0001,():
应用英飞凌新一代车用嵌入式控制芯片XC164,开发了基于模糊智能积分PID复合控制算法的混合动力汽车汽油机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为混合动力汽车主控制器和发动机控制之间提供了控制接口。通过对混合动力轿车进行的实际行驶中频繁急加速、急减速过程中电子节气门目标开度和实际控制开度的对比试验,验证了电子节气门控制响应速度快、稳态误差小及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满足混合动力总成对发动机控制的要求。
-
4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5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裴普成, 刘书亮, 赵新顺, , 许洪军
燃烧科学与技术,2004,10(6):521~525,-0001,():
旨在探究一种能够提高多气门汽油机滚流进气道进气性能的新技术。通过分析滚流进气道进气充量的动力学,提出了由传统滚流进气道和副气道组合的进气道结构。用滚流试验的方法,对比了几个不同方位的副气道。证明利用副气道的作用,可以实现增强缸内滚流而不影响进气流量。
-
3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周大森, 陶海萍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1(3):288~292,-0001,():
为了研究液化石油气(LPG)发动机的燃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预测LPG发动机性能,分别对GY6汽油发动机和LPG发动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实验分别测取了燃油和燃气的示功图,将实验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模拟计算是在分析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内湍流特性基础上,建立了发动机燃烧计算的双区模型,分别用汽油和LPG对GY6汽油机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建立物性参数模型、传热模型、湍流卷吸燃烧模型、燃烧室几何尺寸计算模型等相应的子模型,实现了燃烧过程的计算;同时结合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实验表明计算结果合理,在小型汽油机性能预测研究中建立的准维湍流卷吸燃烧模型是可行的。
关键词: 小型汽油机燃烧过程, 双区准维模型, 湍流卷吸燃烧模型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刘少军, 王刚, 姚亚夫, 杨莺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5):525~529,-0001,():
针对复杂工况下汽油发动机空燃比的非线性与不确定性,提出基于旁通空气补偿法的电控系统方案以降低化油器式汽油发动机的有害尾气排放量;研究了空燃比电子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策略,论述了系统模糊控制器中的关键参数即变量隶属度函数的确定,其方法是:通过实验测定发动机转速的波动,根据多组转速测定数值点分布的疏密程度以确定其隶属度函数,符合模糊控制的设计原则;采用MATLAB对所设计的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和参数优化。发动机台架实验结果表明:该空燃比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策略对于化油器发动机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量,提高燃油经济性效果明显;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发动机的空燃比控制是快速、直接和有效的。
-
1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程勇, 王建昕, 吴宁, 庄人隽
内燃机学报,2002,20(4):292~296,-0001,():
根据实测的催化器入口、出口HC排放浓度及排气管不同位置的温度,结合示功图对电喷汽油机冷起动时HC排放量在台架上进行了模拟分析HC将起动过程以节气门突开为界划分为3个阶段,其中HC的主要排放量发生在开始起动到节气门开这一段时间内。通过控制点火提前角使缸内发生不完全燃烧,将燃烧延续到排气管内,即可降低HC排放量,也有助于加速催化器起燃。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程勇, 王建昕, 庄人隽, 杨涛, 吴波, 张立梅
车用发动机,20016(136)16~20,-0001,():
阐进了循环变动升汽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厦排放的不利影响,进而研究其影响日素。用实翱 的汽油机相继若干循环的示劝图,对用缸内压力参数袁征循环变动的适应性作出评价。
-
1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6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程勇, 王建昕, 庄人隽, 杨涛, 吴波, 张立梅
内燃机学报,2002,20(1):62~66,-0001,():
根据在电控汽油机上实测的气缸压力、瞬时转速等参数,对汽油机起动及怠速暖机过程中正常燃烧、不完全燃烧及失火时相应的示功图及瞬时转速波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汽油机冷起动后,缸内处于不稳定的燃烧状态,出现不完全燃烧或失火,并且各缸间的燃烧稳定性相差很大。
-
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龚金科, 刘金武, , 谭理刚, 高为国, 倪小丹
汽车工程2006年第28卷第8期/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06, Vol. 28, No. 8,-0001,():
将DPK点火模型和单步燃烧模型集成在KⅣA-3V中,构建汽油机MAP研究的多维模型。对汽油机工作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以动力性、经济性和指示功为控制条件,结合试验数据对点火提前角和喷油脉宽进行优化。研究表明:用多维模型模拟的方法生成的MAP可以作为电喷汽油机的初始MAP。
-
4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7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左承基, 钱叶剑, 谈建, 滕勤
内燃机学报第24卷(2006)第4期/Transactions of CSICE Vol. 24, (2006) No. 4,-0001,():
在电控汽油机参数未作任何调整的情况下,实验研究了汽油机燃用乙醇汽油对发动机经济性和动力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电控汽油机改燃乙醇汽油后,部分负荷时汽油机的功率和转矩有所降低,但全负荷时汽油机的动力输出不变;与普通汽油相比,乙醇汽油的燃油消耗率增加5%-10%,而且汽油机的经济区范围变窄;但能耗率会有所改善,在怠速工况下,乙醇汽油会降低汽油机的CO、HC和NO2排放;乙醇汽油对汽油机性能的影响与空燃比控制策略有关。
-
12浏览
-
0点赞
-
1收藏
-
0分享
-
8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倪计民, 陈礼番, 张政, 苏国栋
,-0001,():
为了限制汽车废气排放污染,国家和有关部分纷纷制定或颁新的国家和地方标准。这些标准虽然在内容上和实施上有所差异,但都是等效采用欧洲Ⅰ和欧洲Ⅱ的规则。本文重点介绍了轻型汽油车降低废气排放所采取的新的技术措施,以及汽油发动机的技术发展趋势。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4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倪计民, 孙皓, 吴钧, 罗思东
内燃机工程,1996,(2):65~69,-0001,():
介绍了一种用于化油器式汽油机的废气再度循环装置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结构和功能特征,并详细讨论了膜片参数、弹簧参数对废气再度循环率的影响。对装置的控制方式进行改动后也可用于汽油喷射式发动机或柴油机中。
-
2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倪计民, 杜丽玫, 高征, 陆玉佩, 冯迎霞
,-0001,():
利用发动机一维气体流动模拟程序,对某电喷汽油机进气系统的流动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对该汽油机采用的可变进气系统的歧管直径和长度、控制阀开关的切换转速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与原机相比,经优化设计后系统的充气效率最大增加幅值大于11%,且改变了充气效率随转速的变化趋势。分析了配气正时对可变进气系统充气效率的影响。
-
3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6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姚春德, 卢艳彬, 刘增勇, 李云强
内燃机学报,2003,21(6):415~418,-0001,():
介绍一种加人汽油的由某种热带植物提取的生物添加剂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生物添加剂可以改善汽油机的性能,表现在不仅减少了燃油消耗量,也减少CO和未燃HC的排放。车辆道路试验发现,对在城市工况下运行的车辆节油效果更为突出。
-
3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7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废气进气方式对汽油机性能及NOx排放影响的研究*
姚春德, Yao Chunde, Jing Zhangchao, Fu Xiaoguang & Liu Wensheng
汽车工程,2004,26(2):119-121,-0001,():
在一台4气门汽油机上,通过改变再循环废气进入气缸的方式,研究了回流废气对NOx 排放以及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影响。得到了在试验条件下对应于发动机最佳综合性能时应采取的最佳废气再循环率。
-
1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姚春德, Yao Chunde, Lu Yanbin, Liu Zengyong, Wang Yanxia
石油炼制与化工,2004,35(8):64-66,-0001,():
通过台架和道路试验,对国内不同组分的93号汽油加入改性生物基添加剂后影响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效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改性生物基添加剂后的燃用汽油,无论是发动机台架试验,还是实车道路试验,燃料经济性均有显著的改善。改性生物基添加剂对不同组分汽油的影响程度不同,对普通93号汽油燃油经济性的改善程度比对高标准93号清洁汽油高,说明该添加剂对燃油组分有一定的选择性。
-
7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姚春德, 刘增勇, 敬章超
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25(5):875~878,-0001,():
时兼顾排放性、经济性和动力性,提高汽油机废气再循环率,提出改变EGR进气方式,将EGR废气通过管路直接通到进气门处的方案。在一台四气门汽油机上对进气门处单侧通废气与中央通废气的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中央进气方式的EGR相比,单侧EGR进气方式在降低同样NOx的排放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和EGR率。另外,单侧EGR不必降低EGR进气温度,即能获得较较好的发动机性能。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刘德新, 刘书亮, 王天友, 王莉
,-0001,():
研制了一套适用于稀燃汽油机的电子控制系统。系统控制单元ECU参考Siemens公司电控系统设计方案,以C167系列单片机作为微处理器,对发动机的控制采用集中控制,可以实现高级轿车发动机ECU所有功能。本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丰田8A16气门EFI发动机进行稀燃匹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基本达到了对控制的速度和精度的要求,得到的稀燃节油和降低排放效果十分明显;且系统性能可靠、抗干扰性强、功能完善、操作方便。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40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