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由文辉, 戴雅奇, 熊昀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83~87,-0001,():
在1999年10月~2001年7月,对苏州河上游黄渡和华漕两个断面底泥疏浚前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黄渡、华漕两个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均以软体动物和寡毛类为主,疏浚前黄渡软体动物为6种,寡毛类为3种,水蛭1种,华漕软体动物为1种,寡毛类4种,疏浚以后两个断面的种类数增加,黄渡增加1种,华漕增加了4种,华漕恢复的迹象比较明显;疏浚后两个断面的生物量和密度均低于疏浚前,但在疏浚后的一年内,密度呈持续上升趋势;疏浚后华漕的多样性指数一直高于疏浚前同期,黄渡在疏浚半年后逐渐恢复并且超过疏浚前水平。说明苏州河上游底泥疏浚有利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恢复。
-
3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短时期、高强度和低频率的放牧系统对牧草组分和产量的影响
张英俊
国外教育学——草原与牧草,1997(1):43~45,-0001,():
sonora研究站做了为期4年的试验。旨在测定两个放牧系统对草地植被的影响。每十放牧系统中有7个牧场和1群家畜。放牧设计为短时期(SDG)(放牧7d,闭牧42d)和高强度、低频率(HILF)(放牧14d。闭牧84d)两个处理。两个处理的放牧车均为10.4 hm2/auy。结果表明:1. 草地地上部分净初级产量(ANPP)年间相差较多。而在不同处理间没有差异。2. 两十处理中草地植被成分在4年之后发生明显的变化。在SOG处理短草产量第1年占总ANPP45%,到第4年上升为74%;而在HILF处理短草地上部分产量第1年占总ANPP的44%,第4年上升为51%。中草的地上部分净产量在sDG处理从第一年占ANPP的3.8%上升到第4年的13.6%。而在HlLF处理则中草产量由第1年的4.7%上升为第4年33.9%、由试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在短草向中草的次生演替中。短时期放牧处理没有高强度、低频率放牧处理效果明显。
-
1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1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