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梁杰, 余力, 秦志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7,26(1):27~30,-0001,():
急倾斜煤层无井式地下气化的关键技术是沿煤层施工进、排气孔、气化炉点火和气化通道的贯通。在现场试验中,研究了三种导斜钻具,提出了盲孔式电点火方案,并研究了正、反向互换燃烧贯通技术,得出其贯通速度为0.34m/d,通道有效直径为0.39m。当煤气中CO,CO2,CH4的体积百分比含量之和大于18%时,则进行反向贯通,反之则进行正向贯通。
-
1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陶连金, 王泳嘉, 张倬元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6(3):330-335,-0001,():
采用可充分变形的离散元法,对一个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围岩松动范围的测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锚杆加钢带的巷道综合支护方案。用离散元法及现场围岩位移测试对支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经施工验证,支护方案是成功可行的。根据分析和现场观测,提出了倾斜煤层回采巷道锚杆支护应注意的问题。
-
1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尹光志, 代高飞, 戴小平, 徐海龙, 阎河
矿业安全与环保,2000,27(6):19~20,-0001,():
通过对急倾料理层工作面矿压的实则研究,弄清了该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为该工作面选取可靠合理的支护方式和加强顶板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1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尹光志, 张东明, , 刘见中, 魏作安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1):82~85,-0001,():
煤层开采所引起的地表沉陷是一种严重的矿区地质灾害。煤层的倾角、厚度等物理条件是地表沉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水平煤层或缓倾斜煤的开采过程中,由于地层倾角小,地表沉陷具有较完整的规律性,其预测效果也比较理想。但是.在急倾斜煤层的开采中,由于地层倾角较大,赋存条件和地质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差异,增强了地表下沉的非线性特征,使地表沉陷具有不确定的表现规律。文章对重庆市南桐矿区东林矿的地表沉陷非线性特征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东林煤矿地表下沉曲线的分形维数是1.07。在岩层移动这个系统当中,既含有已知的又含有未知的或非确定的信息,可以作为一个灰色系统来研究。岩层控制系统的状态、结构和边界条件难以精确描述,属本征性灰色系统。文章针对东林煤矿地表下沉曲线非线性较弱的性质,提出用一种基于GM(1,1)的渐近预测模型对东林煤矿42个月的地表下沉量时间序列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这种模型对急倾斜层开采地表沉陷的预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其他工程实例的应用分析,进一步证明这种渐近的灰色预测方法具有相对较高的精度,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地表沉陷预测方法,具有广泛的工程实用空间。
-
2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戴华阳, , 王金庄, 滕永海, 唐志新
煤炭学报2000年8月第25卷第4期/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Aug. 2000, Vol. 25, No. 4,-0001,():
提出了惠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的度量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层间弱面条件下地表非连续变形的影响因素;创建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关于采动程度、弱面位置、弱面宽度、弱面介质特性的计算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计算方法应用简便,效果良好,为地表非连续变形的计算提供了新速经。
-
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戴华阳, 王金庄, 张俊英, 郑志刚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5卷第3期/J. XIANGTAN MIN. INST. Sep. 2000, Vol. 15, No. 3,-0001,():
与缓倾斜煤层开采相比,急货斜煤系地层常隐含软弱夹层,其露头容易出现台阶和裂缝;与切割岩层的结构面比较。层间软弱面井不对移动盆地起全局控制作用,而只产生局部影响。通过综合考虑急倾斜地层与层间弱面两个因素,阐明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非连续变形的发生务件;采用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研究了岩层垮落、弯曲、离层的方式和形态;提出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的层梁移动模式;揭示了地表非连续变形的形态特征和变形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地表非连续变形的计算提供了依据。图7,表2,参7。
-
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3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