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邢世岩, 王利, 王正华, 韩克杰, 郭彦彦
山东林业科技,2005,(6):58~59,-0001,():
简要介绍了分子系统学的定义、发展史、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在银杏中的应用。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杨光, 杨 光, 季国庆, 魏辅文
动物分类学报,2003,28(3):367~373,-0001,():
综述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标记技术在鲸类系统学研究中的进展。分子生物学证据支持鲸目与有蹄类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支持鲸类的单系起源,但鲸类不同类群(须鲸类、抹香鲸类及不包括抹香鲸类的齿鲸类)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仍存在争议。抹香鲸类到底与须鲸类还是与其它齿鲸类有更近的亲缘关系,不同的分子生物学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还被用于解决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内科间以及科内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特别是齿鲸亚目的海豚科、鼠豚科和淡水豚类。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来研究鲸类种下的遗传结构是鲸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使用的标记主要是mtDNA控制区、核DNA微卫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 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等。
-
1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0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淡水豚类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的序列变异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
杨光, 刘珊, 季国庆, 周开亚
动物学研究,2000,21(6):425~431,-0001,():
淡水豚类4个代表属[白暨豚(Lipotes)、恒河豚(platanista)、弗西豚(Ponioporia)和亚河豚(iaia)]mtDNA12SrRNA基因的序列差异水平,高于其他齿鲸类科间的差异、特别是远远高于悔豚总科内的科间差异。研究结果支持它们应归属于不同的科,即白暨豚科(LipotiMae)、恒河豚科(Platanisfidae)、弗西豚科(Pontoporidae)和亚河豚科(Iniidae)。恒河豚科是鲸类中最早分化出来的独立支系,而其余3个淡水豚科组成一个单系,作为海豚总科的姊妹群。淡水豚类的发生是多系的。白暨豚科、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是否隶属于同一个总科尚需进一步研究。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0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