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83
- 期刊论文 83
-
暂无
-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5,15(2):89~93 1
-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6):539~540 1
- 化学学报,1998,56:189~193 1
- 化学学报,1999,57:1185~1192 1
- 化学学报,2007,65,(23):2707~2714 1
- 有机化学2005年第25卷第9期1116-1120/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Vol. 25, 2005, No, 9, 1116-1120 1
- 有机化学2006年第26卷第10期1429-1433/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Vol. 26, 2006, No. 10, 1429-1433 1
-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2,6(1)43~46 1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32(7):612-614 1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22(增)29~32 1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25(3):556~559 1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26(6):1067-1071 1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刘月华, 刘燕舞, 张敬, 姚畅旺
口腔正畸学:2006,13(1):14~17,-0001,():
目的:测试分析新型光固化正畸釉质粘接剂的细胞生物相容性。方法:依据ISO国际标准[1],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四甲基偶氮只会盐比色法和倒置相关显微镜形态观察法对新型粘接剂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新型粘接剂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光吸收值(OD)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新型材料细胞毒性为0级。结论:新型光固化正畸粘接剂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
2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重视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并发症的防治——附卡氏肺囊虫肺炎诊治体会
谢晓恬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8):629~632,-0001,():
目前,采用正确的化疗方案能使大部分儿童急性白血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尤其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已达70%以上。但是,有效防治强烈化疗后并发症和避免化疗相关死亡等临床措施与疗效有待提高。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多发生于儿童AL缓解期,临床表现为气急、干咳和紫绀。肺部体征不明显,与临床症状不一致。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多样性病变,缺乏特异性表现。静脉滴注足量复方磺胺甲基异(口恶)唑(SMZco)疗效显著。由于PCP起病较为隐匿,临床诊断有一定难度,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患儿死亡,需要临床高度重视。该文对PCP疾病性质、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治疗经验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朱也森, 姜虹
上海口腔医学,2000,9(2):97~99,-0001,():
目的:为咪哒唑仑用作清醒插管辅助用药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选择40例颌面外科手术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采用盲探气管插管装置施行清醒插管。在清醒插管前5min,Ⅰ组给予芬太尼4ug/kg和咪哒唑仑0.04mg/kg静注:Ⅱ组仅用芬太尼4ug/kg静注。观察比较两组在用药前(T1)、操作开始前即刻(T2)、食管气管引导管就位时(T3)、光索进入气管时(T4)和气管导管进入气管时(T5)的镇静评分(Ramsay score)、脑电双谱指数(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数值及术后病人对插管过程的遗忘情况。结果:(1)与T1比较,Ⅰ组在T2以后的各时间点上Ramsay score有明显上升,而BIS值显著下降(P<0.05)。(2)与T1比较,Ⅱ组在T3以后MAP和HR明显升高(P<0.05)。(3)Ⅰ、Ⅱ组在T2以后RR下降明显(P<0.05),但SpO2无明显改变。 (4)Ⅰ组遗忘插管过程的发生率为65%,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咪哒唑仑可产生较强的镇静和顺行性遗忘作用,适于作为清醒插管的辅助用药。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朱也森, 姜虹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11(2):135~137,-0001,():
目的:寻找一种适合于老年人颌面外科手术的麻醉诱导方法。方法:60例颌面外科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选择用不同的麻醉诱导药物。A组采用咪唑安定0.2mg/kg,B组用咪唑安定0.1mg/kg和异丙酚1.0mg/kg配伍,C组采用异丙酚2.0mg/kg。注药均在1min内完成。注药后5min,给予芬太尼2ug/kg和维库溴铵0.5mg/kg,完成气管插管。观察比较三组病人的麻醉诱导效果和诱导插管期间循环和呼吸的变化。结果:(1)B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少于A组(P<0.05),而与C组相似(P<0.05)。(2)与注药前比较,A组在插管即刻和插管后1min平均动脉太(MAP)和心率(HR)明显上升(P<0.05)。C组在注药后3min MAP明显下降,在注药后1min和3min HR明显减慢(P<0.05)。B组在诱导插管期间循环变化轻微(P<0.05)。(3)C组呼吸停顿(呼吸暂停时间>30s)的发生率60%,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三组注药后均有呼吸减慢(呼吸次数<10次/min),发生率为70%~85%,面罩供氧下血氧饱和度(SpO2)保持在97%~100%之间。结论:咪唑安定与异丙酚配伍使用是适合于老年人的麻醉诱导方法之一。
-
1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杜黎明, 杜黎明*, 张丽芳, 杨宝刚, 胡鹏娟
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5,33(8):1139~1142,-0001,():
研究了电子受体7,7,8,82四氰基对本醌及四氰基乙烯与阿司咪唑的荷移络合物的光谱性质。发现阿司咪唑与这两种电子受体极易发生荷移反应并生成两种稳定的络合物,吸收波长由218nm和226nm分别红移到850和393nm。阿司咪唑的浓度在0.1~16mg/L和0.3~20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据此建立了测定阿司咪唑的高选择性的分光光度法。方法用于市售药物中阿司咪唑含量的测定,其回收率为99.12%~100.6%。
-
1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杜黎明, 卫侠
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4,32(9):1213~1215,-000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电子受体四氯对苯醌(TCBQ)与电子给予体艾司唑仑的荷移反应,结果表明,TCBQ与艾司唑仑在pH8.2的BR缓冲溶液中能形成稳定的荷移反应络合物,吸光度显著增强。据此建立了测定艾司唑仑的简单、快速、准确和灵敏的方法。艾司唑仑浓度在0.2~3.2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r=0.9992。荷移络合物在316nm处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8.5×104Lmol-1cm-1。方法用于片剂中艾司唑仑含量的测定,其回收率为99.2%~99.7%;相对标准偏差为0.7%~2.1%。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静媛, 李峰, 孙明昊, 李耀先, 汤心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22(8):1437~1439,-0001,():
暂无
-
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静媛, 李峰, 李耀先, 马洪洋, 汤心颐
分子科学学报,2000,16(1):16~18,-0001,():
采用传统的亲核取代反应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的含有咔唑侧基的有机磷腈高分子,并用红外、1H核磁、紫外、热失重、差热分析了其结构。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1.6℃,大大低于聚乙烯咔唑(PVK)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1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
2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1-[(2-泾基-5-甲基苯基)(苯基)甲基]-2-吡啶苯并咪唑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王进义, 王进义.周晶.程东亮.菅盘铭.张国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1861~1863,-0001,():
暂无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2-(4-取代-苯基)-3-异噻唑啉酮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夏树伟, 夏树伟*, 孙玮, 于良民, 华哲
化学学报,2007,65,(23):2707~2714,-0001,():
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22种新合成的2.(4.取代一苯基).3.异噻唑啉酮化合物进行了结构与抗菌活性研究。通过对平衡几何构型、前线轨道组成和Mulliken电荷分布的分析得出:S(1)。N(2)原子是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活性部位,且5位氯取代的化合物抗菌活性较好。通过回归分析,筛选了影响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方程。结果表明,硫原子的亲核前线电子密度、3D-Balaban指数、S(1)-N(2)Wiberg键级和Schultz分子价拓扑指数是影响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大肠杆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所得模型对化合物抗菌活性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关键词: 异噻唑啉酮, 抗菌活性, 大肠肝菌:密度泛函, 定量构效关系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手性噻唑烷-铑(Ⅰ)配合物催化的苯乙酮不对称硅氢化反应
姚金水, 李弘*, 何炳林
化学学报,1998,56:189~193,-0001,():
由L-半胱氨酸申酯导a吡啶甲醛缩合制备了2(a-毗啶基)-4-羧甲基-1,3-噻唑烷手性配体。用该手性配体与[Rh(COD)]2反直原位生成的Rh(Ⅰ)配合物为催化剂进行了苯己酮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反应的化学产率达91%,光学产率达82.1%,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噻唑烷类配体的手性结构及其在催化苯乙酮不对称硅氢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姚金水, 徐桂云, 李弘, 何炳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19(11):1763~1766,-0001,():
用分级结晶或柱层析方法对2-(2-吡啶基)-4-羧甲基-1,3-噻唑烷(A)及2-甲基-2(2-吡啶基)-4-羧甲基-1,-3噻唑烷(B)两种手性配体进行提纯,分别考察了其与[Rh(COD)CL]2制备的在位化剂催分苯乙酮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发现只有噻唑烷环上的C4位手性中心对催化反应结果有影响,其C2位手性中心在Rh(1)催化下发生了快速差向异构化反应。
-
2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噻唑烷类手性配体在催化不对称硅氢化反应中的应用Ⅲ.高分子酮的催化不对称硅氢化反应
姚金水, 周立国, 李弘, 何炳林
催化学报,1998,19(4):379~381,-0001,():
暂无
关键词: 不对称硅氢化, 铑(, Ⅰ), 配合物, 聚甲基异丙烯基酮, 聚(, 3-甲基-3-丁烯-2醇), , 手性噻唑烷配体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手性2-(2-吡啶基)-4-羧乙基-1,3-噻唑烷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姚金水, 姚金水*, 刘丹凤, 李弘, 何炳林
有机化学,1998,18(4):372~376,-0001,():
以分级结晶和柱层析法对手性配体2-(2-吡啶基)-4-羧乙基-1,3-噻唑烷(A)进行了异构体分离提纯。将其与[Rh(C0D)Cl]2制备的原位催化剂用于催化苯乙酮及其它几种芳香酮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化学收率达90%左右。光学纯度达80%e.e.左右,噻唑烷环上的c2构型对催化反应结果无影响,C4位上酯基的影响也不大。
-
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胡跃飞, 胡家欣, 吉民, 王炳祥, 胡宏纹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1045~1047,-0001,():
研究了亚胺氧自由基(iminoxy radical)与酚类的反应,一步合成了取代苯并唑、萘并及喹啉唑类衍生物,同时探讨了反应机理.
-
5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微波促进下3-(2-苯并呋喃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王喜存, 王喜存*, 权正军, 李政
有机化学,2005,25(9):1089~1093,-0001,():
微波辐射条件下,首先由2-苯并呋喃甲酰酰肼依次与二硫化碳和水合肼反应合成3-(2-苯并呋喃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进一步在微波辐射条件下由4-氨基-5-巯基-1,2,4-三唑分别与芳甲酸/芳氧基乙酸、a-溴代苯乙酮及芳醛反应以较高产率制得了相应的l,2,4-三唑并[3,4-b]-l,3,4-噻二唑、1,2,4-三唑并[3,4-b]-l,3,4-噻二嗪及4-芳亚甲基亚胺基-5-巯基-1,2,4-三唑。产物结构经IR,1H NMR, MS及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 微波辐射, 1,, 2,, 4-三唑并[3,, 4-b]-l,, 3,, 4-噻二唑, 1,, 2,, 4-_, 唑并[3,, 4-b]-l,, 3,, 4-噻二嗪, 4-芳亚甲基亚胺基-5-巯基-1,, 2,, 4-三唑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徐浩, 徐伊*, 徐浩**, 贾艳滨*, 徐安定@
Chin J Nerv Ment Dis 2005; 31 (3): 206~210,-0001,():
目的用SPECT测定抑郁症患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比较乙酰唑胺脑负荷试验后脑血流灌注变化,观察抑郁症患者脑血管的调节能力,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缺血灶。方法 以18例未经抗抑郁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19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抑郁症患者48 h后口服乙酰唑胺2g,再行SPECT检查。观察服用乙酰唑胺前后脑内血流的变化。结果抑郁组患者双侧额叶、颞叶的rCBF显著下降(P<0.01-0.05),左顶叶、右基底节rCBF也明显降低(P<0.05);同时,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低灌注存在不对称性,左侧灌注更低。服用乙酰唑胺后,原脑内各血流灌注下降部位恢复正常血供,未发现潜在缺血病灶。结论抑郁症患者某些特定部位存在脑血流灌注下降;乙酰唑胺脑负荷SPECT试验未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潜在缺血部位,而且使其局部脑血流低灌注状态恢复正常。
关键词: 抑郁症, 局部脑血流,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乙酰唑胺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56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