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闫景龙, 张滨, 夏景君, 王洪伟, 汪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8月第12卷第16期/Orthop J Chin, Vol. 12, No. 16, August 2004,-0001,():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在诱导成骨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表达及成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微小颗粒骨(A组)、块状骨(B组)两组,每组24只,取左侧髂骨,修剪成0.3cm×0.5cm×l.0cm骨块,A组将骨块制成微小颗粒骨,B组骨块不处理,均植入右侧臀大肌肌袋,于术后1、3、5、7、1l 、14、21、28d取材(包括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做组织学、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并做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1)在异位成骨过程中,微小颗粒骨吸收迅速、替代完全,BMP释放量大;(2)骨诱导伴随着成骨的全过程,BMP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3)微小颗粒骨可能起到骨化中心的作用。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强于块状骨,BMP 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3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闫景龙, 王洪伟, 张滨, 夏景君, 汪宇
临床骨科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 2004 Jun; 7 (2),-0001,():
目的 通过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自体微小颗粒骨(300~500μm) 异位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微小颗粒骨移植的成骨机制。方法采用日本大耳白兔造股二头肌肌袋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及自体块骨。术后1、3、5、7、11、14、21、28d取材,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TGF-β1及TGF-β1 mRNA表达并作图像分析。结果①术后5d,颗粒骨组开始有软骨生成,7d时达到高峰,21d后有骨吸收;块骨组则以骨吸收为主。②术后1d见基质及血肿中TGF-β1阳性染色,亦见骨细胞TGF-β1阳性染色。5~11d颗粒骨组见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及骨细胞表达大量TGF-β1。14d以后TGF-β1渐减少,21 d以后渐平稳。颗粒组TGF-β1表达高峰出现早、强度高、持续时间长。③颗粒骨组TGF-β1mRNA阳性表达细胞出现早,高峰在术后5~11d,主要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及间充质细胞。结论颗粒骨异位成骨能力强于块骨,TGF-β1表达高峰出现时间早、量大、持续时间长。TGF-β1mRNA定位细胞广泛,信号明显强于各期块骨组。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3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