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115
- 期刊论文 115
-
暂无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贾宏杰, 李鹏, 宿吉峰, 余贻鑫, 王强, 张军
电网技术:2002,26(7):42~47,-0001,():
天津电网在华北电网中属于受端,大量的电力需要长距离输送,加之天津经济发展较快,受用电量不断增长而电力走廊紧张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天津电网存在着电压失稳的威胁。借助连续潮流,模态分析和电压稳定指标等技术和分析手段。对天津电网的电压稳定性状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天津电网存在的问题和系统的薄弱环节,为天津电网更为安全稳定的运行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贾宏杰, 余贻鑫, 王成山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11~14,-0001,():
电力系统中的混沌对传统的稳定分析和安全控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中研究了发电机励磁顶值和PSS回路对电力系统的振荡失稳和混沌现象的影响。研究表明,当计及励磁顶值极限时,或在PSS参数配置合理情况下,可能导致系统Hopf分岔(HB)现象不出现或HB点与鞍-节分岔(SNB)点十分接近。由于在小扰动稳定框架下,HB出现是混沌产生的前提,HB不能出现时,混沌现象也将消失。合理配置PSS参数#可为系统提供正阻尼。从而能够显著抑制HB及混沌现象的产生。文中的研究也是作为找到有效抑制电力系统振荡失稳和混沌现象措施的一种有益尝试。
-
2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小扰动稳定域微分拓扑学性质初探(二)小扰动稳定域内部空洞出现机理分析
贾宏杰, 余晓丹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1):15~19,-0001,():
对所发现的小扰动稳定域内部存在空洞现象进行了机理分析,力图找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对分岔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算例系统小扰动稳定域内部空洞现象的产生是由该系统的Hopf分岔退化现象导致的,而空洞区域的破裂和最后消失则与该系统不同Hopf分岔曲线的相交有关。该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希望能对进一步探求真实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域的微分拓扑学性质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
2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贾宏杰, 余贻鑫, 李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8):6~10,-0001,():
导致电力系统混沌出现的一种途径——环面分岔(TB, Torus Bifurcation)现象,属于一种较为复杂的动态分岔现 象,是由于一对复共轭弗罗奎特因子(FM, Floquet Multipliers)从其庞加莱截面(Poincaré section)上的单位圆同时穿出造成的。由环面分岔导致的混沌现象具有许多奇特的现象,如系统运动沿封闭环面分布、存在进一步的分岔与自组织现象以及有序与混沌共存等。该文利用非线性动力系统分岔理论和方法,针对一个简单的电力系统模型,对电力系统CTC现象的产生机理、表现形式和存在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所得结论有助于对电力系统混沌和各种失稳现象本质的理解。
-
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贾宏杰, 余贻鑫, 李鹏, 宿吉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23(2):1~4,-0001,():
电力系统混沌现象与随机的往复振荡相似,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同时又由于混沌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它的存在必然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和失稳预防等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该文研究的重点是弄清楚混沌现象与系统不同失稳模式之间的关系和混沌现象在系统失稳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实际位置。该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并以示例分析了由于混沌极限环破裂(即混沌的稳定状态消失)而导致系统电压崩溃、角度失稳及电压和角度同时失稳的现象后两种现象,属于首次报道和首次研究。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混沌现象可能是做为电力系统大扰动失稳过程的一个中间阶段而存在。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贾宏杰, 余贻鑫, 王成山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1(7):26~30,-0001,():
利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基本理论,并借助于一个简单的电力系统,给出了电力系统中导致混沌出现的两种不同的途径。运用Piocare截面和Piocare映射技术,深入研究这两种途径的表现形式、内在规律、引发机理,并进一步讨论了它们与电力系统扰动间的关系。由于混沌现象存在时,系统运行参数将伴随持续无规则的振荡,这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是绝对不允许的,而弄清楚混沌的产生机理,将有利于对它的预防。
-
2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小扰动稳定域微分拓扑学性质初探(一)小扰动稳定域非凸边界和空洞现象示例
贾宏杰, 王伟, 余晓丹, 曹术存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0):20~23,-0001,():
对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域的微分拓扑学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简单回顾了小扰动稳定域的相关定义、边界组成及其性质;然后,给出一种基于优化过程实现对小扰动稳定域Hopf分岔界面追踪的算法;最后,利用一个简单的3节点系统,示例了小扰动稳定域边界面非凸和内部存在封闭不稳定(空洞)区域的现象,并对小扰动稳定域内部空洞区域随系统参数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该工作对于进一步深化对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域微分拓扑学性质的研究具有一定帮助。
-
1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杰, 陈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21(8):15~23,-0001,():
首次提出了用于控制微分代数系统的反馈线性化技术理论和方法,类似于经典的微分几何理论中的定义和定理,给出关于微分代数系统的M 导数、M 括号等一些新的定义,并给出了有关微分代数系统控制的一系列新结果,进一步拓广了非线性系统几何理论的应用范围。考虑到大多数电力系统模型都是采用微分代数模型,而且电力系统的负荷往往是电压和频率的非线性表达式,另外在实际工程中也常常遇到求非线性微分代数方程的最优控制解,引入微分代数系统的M 导数、M 括号等定义可较好地解决这类控制问题。利用控制微分代数系统的反馈线性化技术,能很好地应用于具有非线性负荷的电力系统非线性励磁控制的设计,使微分几何方法在电力系统控制研究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1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杰, 陈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7):49~53,-0001,():
针对具有非线性负荷的多机电力系统(MMEPS)励磁控制的跟踪和系统参数的不确定,采用非线性微分代数系统(NDAS)的反馈线性化技术,得到相应的以电磁功率作为输入量的标准化控制方程,并给出相应的非线性控制规律的表达式;提出了参数自适应控制方程,并得到相应的非线性控制器的表达式,实现了具有非线性负荷的MMEPS 的目标跟踪及其稳定性。
-
3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杰, 陈陈, 吴华, 苏建设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5):5~9,-0001,():
针对一般形式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非线性微分代数系统的跟踪和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利用M 导数和M 括号及其MIMO 反馈线性化技术在当系统的M 关系度小于系统的阶数及其满足某些指定的条件下得到微分代数系统模型的标准形式根据线性系统的控制理论及其跟踪目标的要求给出了一般非线性控制规律的表达式考虑到实际系统中的参数不确定性或未知性难以预先构造非线性反馈控制规律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对于微分代数系统中存在参数不确定时运用Lyapunov 稳定性的理论方法采用适当的参数自适应方法来估计未知的不确定的参数值并加以修正很好地实现了系统跟踪的控制目的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计及动态负荷的电力系统静止无功补偿器(SVC)与发电机励磁控制
王杰, 阮映琴, 傅乐, 陈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6):24~29,-0001,():
基于微分代数控制系统的反馈线性化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具有非线性负荷的电力系统中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ic vai•compensator,SVC)和发电机三阶模型的励磁控制,表明具有非线性负荷和SVC装置的NDAS(3)仍可以通过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从而得到具有代数方程的Brunovsky标准型。提出了具有非线性负荷的电力系统SVC与发电机励磁控制的完全精确线性化设计。该控制方法可以同时满足发电机功角稳定和SVC节点处电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和优越性。
-
2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卫东, 刘烧, 吕阳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8):92~97、99,-0001,():
市场化、地区能源结构不平衡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使得电力系统愈加复杂, 数据(技术的和经济的)激增,运行更趋于极限。原有EMS中的数据显示方式已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如何利用现有的系统分析技术、数值分析理论、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显示技术构成新的运行状态可视化平台,已成为巫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是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可视化研究的综述,包括电力系统数据显示、运行安全状态显示、运行趋势显示等几个方面,认为不论在可视化技术的合理与综合运用,还是在基本数据显示、相关方向应用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应加强数据综合与显示以及颜色与3D显示的应用研究,积极探索计算机新人一机交互技术的应用和新的专业化软件的开发思路。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卫东, 林万菁, 孙辉, 李卫东*, 魏立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43(3):377~381,-0001,():
针对牛顿-拉弗森法对初值反应敏感的固有缺陷,利用配电网的辐射状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配电网潮流计算混合算法,使用逆流-顺流法的第一次迭代结果作为牛顿-拉弗森法的计算初值,既解决了牛顿-拉弗森法的初值敏感性问题,又提高了收敛速度。测试结果表明,混合算法在迭代次数和收敛速度上有优势。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卫东, 刘烧, 林伟, 刘乐, 王玮, 徐兴伟, 柳悼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8):87~91,-0001,():
随着互联电力系统的发展,已有的控制性能评价标准已不能满足要求,迫切需要制定更加适合现有控制要求和网络结构的新标准。通过探讨电力系统互联的本质,提出了互联电力系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在分析现有的 A1.A2 和 CPS1.CPS2 两类标准的控制机理及缺陷后,阐述了建立新标准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制定新标准所涉及的系统状态分级、自动发电控制(AGC)闭环中加入联络线安全约束、控制策略和区域控制偏差(ACE)分解等若干概念和思路。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叶林, 宁世国, 叶林※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5):232~239,-0001,():
利用户用风力发电系统开发广大农村地区风能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地区用电难问题。通过分析风速、风轮机和永磁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在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软件平台上建立户用风力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并对户用风力发电系统在离网运行模式下的负载跟踪控制策略进行研究,给出户用风力发电系统离网运行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根据文章所提出的离网运行控制策略,户用风力发电系统能够及时响应风速变化并跟踪负载变化。
-
1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5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叶林, 林良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0,20(7):1~4,8,-0001,():
超导故障限流器与常规限流电抗器不同的是:它不但可以限制短路电流,使得轻型断路器可以正常动作,而且在电网正常运行时不呈现任何阻抗和电压降。首先对超导故障限流器的原理、分类及主要运行参数进行了讨论。通过EMTP96对超导故障限流器的运行特性进行仿真,证明超导故障限流器可以在电力系统中应用。
-
6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叶林, 林良真
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7):53~57,-0001,():
从限制电力系统短路电流出发,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超导限流技术,分析了超导故障限流器的限流原理和特性,详细介绍了6种类型的超导故障限流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并阐述国内外各种超导故障限流器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叶林, 林良真
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18):9~11,-0001,():
电力系统传统的限制短路电流的方式是加装限流电抗器,但它在系统正常运行时有电压降和能耗。中科院电工所在国家超导中心的支持下,研制了220V/25A桥式超导故障限流器,它由NbTi超导磁体、二极管桥路和直流偏压源组成。将其接入电网,当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超导体电阻几乎为零,对电力系统运行无影响;当电网发生短路,超导线圈被自动串入线路,从而限制了短路电流。在4.2K温度下进行短路试验,短路电流缩减率达40%,有效地抑制了短路电流。
-
1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邰能灵, 侯志俭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1):24~29,-0001,():
该文研究了基于小波模糊神经网络的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新方法。根据小波变换自适应可调时频窗的特点,利用小波分析对负荷样本做序列分解,对高尺度负荷分量采用常规预测方法,其他负荷分量则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处理技术,最后通过序列重构,得到完整的负荷预测结果。算例计算表明,新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适应能力。
-
3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郭创新, 朱传柏, 曹一家, 韩祯祥
电网技术,2006,30(4):50~54,-0001,():
为满足值班调度员对于实时生成操作票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十几种主要接线方式进行动态接线技术分析,提出了一种全面的基于多智能体(Multi-agentsystem,MAs)技术的防误策略,并基于模糊认知图(FuzzyCognjtiveMap,FCM)的智能体推理模型研究出一种实时操作票生成专家系统。该系统在注重智能性、通用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可靠性、可维护性及人机界面友好等实用化要求。
-
3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6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