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43
- 期刊论文 43
-
暂无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期刊论文】506滴眼液抑制兔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陈剑, 周清, 徐锦堂, 王彦平, 赵松滨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9):696~698,-0001,():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学变化,探讨FK506滴眼液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新西兰兔48只48眼建立角膜缘缺陷症动物模型。随机分为PK506组、环孢霉素A组(Csa)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6眼。1月后实施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应用免疫病理学方法检测术后4、8、10周角膜缘植片CD25的表达和淋巴细胞浸润。结果:术后4、8、10周三组角膜缘植片CD25的表达和淋巴细胞浸润均有升高,对照组较FK506组和CsA组高(P<0.05)。CsA组显著高于FKS06组(P<0.05)。结论:PK506滴眼液可抑制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植片CD25的表达,其免疫抑制作用优于CsA。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陈剑, 黄建艳, 唐福星, 郭祖文, 赵松滨, 王彦平, 吴春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7):942~945,-0001,():
目的:了解早期糖尿病角膜组织的超微变化,探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前者以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模型。分别于6、8、10、12周取角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改变。结果:各个观察时点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水肿,胞浆内线粒体增多和肿胀,随着病程进度而明显;角膜内皮的破坏从周边开始,逐渐向中央发展;成模后第10周开始出现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部分呈格子状排列,有断裂现象。结论:糖尿病性角膜病变超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角膜功能异常,这可能与高血糖时物质代谢异常有关。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6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陈剑, 陈敏, 黄建艳, 徐锦堂, 赵松滨, 周清, 吴新华
眼科新进展,2003,23(6):418~420,-0001,():
目的 探讨糖尿病造成的角膜组织损伤。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前者以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模型。于12周取角膜,进行组织病理学、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糖尿病大鼠角膜上皮和内皮层细胞水肿,胞浆内线粒体增多和肿胀,基质纤维排列紊乱。结论 糖尿病导致的角膜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病理基础。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差异表达基因的变化及相应基因克隆
崔浩, 李雪, 徐锦堂, 胡琦, 杨晨霞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0):905~909,-0001,():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克隆目的基因片段并了解其同源性,检测有无新基因产生,从分子角度阐明角膜碱烧伤后变性蛋白产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大鼠角膜碱烧伤后3d和2周的角膜RNA,合成双链cDNA。分别以正常角膜和碱烧伤角膜的cDNA为模板,应用2种锚定引物和12种随机引物,进行24种不同引物组合的差异显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DDRT-PCR),对目的基因进行克隆、克隆鉴定、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在相同PCR 反应条件下,同正常角膜相比,碱烧伤2周的角膜产生1条差异性条带,分子量为630 bp。对该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并与Gene Bank进行同源性的比较,发现该基因与大鼠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亚单位Ⅰ、Ⅱ、Ⅲ的基因具有部分同源性。结论 大鼠碱烧伤2 周的角膜有差异基因产生,与大鼠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亚单位Ⅰ、Ⅱ、Ⅲ具有部分同源性。该差异基因的产生可能与角膜碱烧伤后超氧自由基的作用有关。
-
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慧慧, 谢礼忠, 李大寨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30(2):151~155,-0001,():
为了保证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将危险识别、安全保证控制的系统分析法及故障树分析法用于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研究了如何针对机器人手术过程、手术环境和医生的手术动作的要求,通过系统需求分析、危险识别、安全保证控制、安全临域界定、安全监控、安全确认、制定系统日志和文档个有序步骤指导系统的设计, 并通过故障树和故障函数对设计结果做全面的分析。样机实验表明, 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为角膜移植手术机器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
1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刘奕志, 程冰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4):239~242,-0001,():
目的 探讨以爆破结合高真空模式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效果。方法 将晶状体核硬度>Ill级的白内障患者819例(954只眼)随机分为连续组、脉冲组及爆破组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设定负压连续组和脉冲组为160mm Hg(1mm Hg=0.133kPa),爆破组为250~300mm Hg;最大能量均为60%。记录3组患者术中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和时间、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连续组、脉冲组及爆破组术中实际使用的超声能量分别为25.36%±6.65%、19.54%±3.50%及6.27%±1.27%;超声时间分别为(222±30)s、(186±41)s及(36±6)s;比较3组所用超声能量和时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0.0001)。3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连续组与脉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62);与爆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2)。术后爆破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低于连续组和脉冲组(P=0.005,0.001)。连续组术后角膜水肿(+++)者多于脉冲组和爆破组。结论 应用爆破结合高真空模式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明显减少超声能量和时间,降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减轻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治疗结果, 内皮,, 角膜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环孢霉素A和地塞米松防治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
席兴华, 秦波, 姜德咏, 唐罗生, 曹燕娜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3,28(6):627~630,-0001,():
目的:比较观察环孢霉素A(cyclospofinA,CsA)、地塞米松和CsA联合地塞米松对穿透性角膜移植(Denetratingkeratoplastv,PKP)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86倒(86眼)PK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3组。①CsA组,29例29眼,用1%CsA溶液滴眼;②地塞米松组:26例26眼,用0.1%地塞米松溶液滴眼;②CsA联合地塞米松组:31例31眼,用1%CsA和0.1%地塞米松溶液滴眼。3组每日滴眼各3~4次,均于术后1月改为2~3次,持续用药3个月以上。对PKP术后发生植片免疫排斥反应者,予以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增加1%CsA厦0.1%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滴眼频次,直至病情缓解。所有患者随访1~2年。结果:术后发生角膜免疫排斥反应共15眼(17.4%),其中CsA组5眼(17.2%),地塞米松组7眼(26.9%),CsA联合地塞米松组3眼(9.7%)。后组与前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5只发生排斥反应眼经治疗有13眼得到有效控制。结论:PKP术后应用1%CsA联合0.1%地塞米松滴眼能更有效地减少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增加CsA及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滴眼频次,能有效控制PKP术后所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从而提高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成功率。
-
5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羊膜移植术和羊膜联合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复杂性翼状胬肉
席兴华, 姜德咏, 唐罗生, 秦波
,-0001,():
目的: 比较羊膜移植术与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各种复杂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对42例(48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和假性胬肉并睑球粘连患者分别行羊膜移植术(20例,22眼)和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22例26眼);术后随访6~12(平均8.5)个月。结果: 术后2周,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组,除2眼外角膜创面完全上皮化,达到无瘢痕性愈和;而羊膜移植术组有8眼角膜创面未完全修复(P<0.05)。随访1年,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组未见无排斥反应发生和胬肉复发,而羊膜移植术组有3眼出现不同程度胬肉复发。结论: 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较单纯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或假性翼状胬肉,能更有效地抑制结膜下纤维增生、重建角膜缘屏障、促进角膜创面修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环孢素A联合地塞米松长期滴眼对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
席兴华, 秦波, 姜德咏, 唐罗生, 曹燕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3(6):1~5,-0001,():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环孢素A(CyclosporinA, CsA)联合地塞米松滴眼液对高危穿连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42例(42眼)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木后3个月随机分为二组:Ⅰ组为实验组23例23眼,应用l%csA和0.1%地塞米松溶液滴眼,每日各2~3次,变替用药,术后6个月后地塞米松浓度改为0.05%,每日各2次,交替用药,直至术后1年;Ⅱ组为对照组19例19眼在术后3月政为单纯l%CsA滴眼。每日3次,直至术后1年。所有病剜随访观察1年以上。结果 42眼PKP木后发生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Ⅱ眼(26.19%),其中Ⅰ组4眼(17.39%),Ⅱ组7眼(36.8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较长期应用1%CsA联合地塞采松漓眼,可以安全、有娃地降低高危PKP术后植片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穿连性角膜移植的成功率。
-
3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板层角膜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早期严重角结膜碱性化学伤
席兴华, 曾燕娜, 唐罗生, 秦波, 姜德咏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6):704~706,-0001,():
目的:观察板层角膜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各种早期严重角、结膜碱性化学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23眼)因各种碱性化学物质所致,Roper-Hall分级Ⅱ度以上,病程在2周内的早期严重角、结膜化学伤患者,施行板层角膜联合羊膜移植术,并结合皮质激素等治疗,术后随访6~12(平均8.3)月。结果:23眼中角膜植片透明7眼,半透明10眼,混浊6眼;有2眼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经1%环孢素A和皮质激素治疗后角膜水肿消退,但植片混浊。术后视力≥0.3者3眼,0.25~0.1者5眼,0.01~0.1者9眼,指数以下者6眼。无1眼因角膜溶解穿孔而摘除眼球者。结论:对严重角、结膜碱性化学伤眼早期进行板层角膜联合羊膜移植,可有效地清除坏死的角、结膜组织和炎症细胞,减少和防止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
1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刘万顺, 刘伟治, 韩宝芹, 贺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4,23(2):182~186,-0001,():
以乙酸和甲醇为介质,利用壳聚糖和乙酸酐制备出N2乙酰化壳聚糖膜。对膜的亲水性、吸水性、结晶性、透光性、渗透性以及对血清蛋白的吸附性和与兔角膜上皮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2乙酰化壳聚糖膜有一定的亲水性、吸水性、结晶性,有很好的透光性和渗透性,对血清蛋白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以该膜为载体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膜与兔角膜上皮细胞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关键词: N2乙酰化壳聚糖膜, 物理性质, 角膜上皮细胞, 生物相容性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9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子仁, 史萍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58~164,-0001,():
从小白鼠胚胎第8D形成视泡开始到发育为成体的眼为止,详细观察和描述了其限的形态发育变化,实验以视网膜、晶体和角膜的发育为主,结果表明:视网膜的发育从胚胎第8d视泡出现开始,在胚胎第9.5d分化为2层,第11.5d分化为4层,刚出生时分为为6层,成年已分化完全,具完整的10层结构;晶体的形态发生经历了晶体板(第9.5d)、晶体凹(第10d)、晶体囊(第10.5d)初级晶体纤维(第11.5d)及次级晶体纤维(第12d)等阶段,最后于胚胎第14d发育为完全分化的晶体;角膜的发育从胚胎11d形成预定角膜上皮开始,到第13d发育为角膜上皮,第14d开始出现角膜基质,第15d形成角膜内皮,至此发育完全,根据以上眼主要部分形态发生的变化,讨论了在整个眼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的视泡诱导晶体形成及视网膜和(或)晶体诱导角膜形成的诱导关系。
-
6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散瞳前后瞳孔中心偏移对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的影响
王铮, WANG Zheng*, YANG Bin, HUANG Xiao-hong, HUANG Guo-fu, QIU Ping, CHEN Jia-qi. Zhongshan Ophthalmic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24~26,-0001,():
目的 探讨根据散瞳后的瞳孔中心调整切削区对波前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疗效的影响。方法瞳孔直径为6mm时高阶像差均方根(RMS)>0.35μm的近视患者32例(63只眼),随机分为A、B两组,接受zyoptix个体化LAsIK手术。A组以瞳孔中心为切削区中心B组则根据测得散瞳后瞳孔中心的偏移量对切削区中心作相应调整。结果 散瞳后瞳孔中心平均发生(0.l73±0.114)mm的偏移最大达0.5lmm。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检查显示手术前后彗差的差值分别为(0.025±0.l37)和、(0.097±0.118)μm(t=2.131,P=0.037),而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彗差的矫正效果优于A组。结论散瞳后瞳孔中心普遍发生偏移,根据其偏移量在术中对切削区中心作相应调整可提高彗差的矫正效果。
-
5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9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铮, SUN Li-xia, WANG Zheng, YANG Bin, LIU Juan, QIU Ping, CHEN Jia-qi.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492~497,-000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中采用20%乙醇浸润兔角膜40s后角膜上皮增生和角膜细胞凋亡情况与机械刮除角膜上皮后的异同。方法 实验组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直径为8mm的LASEK专用角膜上皮刀切割角膜上皮,20%的乙醇浸润单眼40s,机械刮除对侧眼中央8mm直径的角膜上皮,随机分7组,于术后0、4h,1、3、5、8、30d取材;6只兔眼为空白对照。角膜冰冻切片,行Ki-67免疫组化检查和TUNEL检测,计数角膜中央前基质细胞口 结果 乙醇浸润后5d中央角膜上皮增生达峰值,术后1d周边角膜上皮增生达峰值;术后4h上皮刀口下方局限的角膜基质细胞TUNEL染色阳性,数量最多;各组角膜中央前基质细胞计数和空白对照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机械刮除角膜上皮后3d周边角膜上皮增生达峰值,其高于乙醇浸润后角膜上皮的增生峰值;术后4h可见大量中央前基质细胞TUNEL阳性;术后1d中央前基质细胞数量最少(P<0.05)。结论 与机械刮除角膜上皮相比,20%乙醇浸润40s对角膜损伤轻,恢复快,乙醇浸润后的角膜上皮对基质细胞有保护作用。
-
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铮, Yang Bin, Wang Zheng., Lin Xioming, Deng Darning, Kang Ying, Xuan Jimhuan, Li Chumnan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9):686~388,-0001,():
目的:探讨用LAslK治疗小儿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可能性。方法:对17例4~12岁的屈光参差患儿进行LASlK手术治疗术前屈光度从+5.50~11.00D不等且两眼屈光参差超过5D。对屈光度较大的患眼施行手术。手术在表面麻醉或基础麻醉下施行,术后再进行弱视治疗。结果:经术后6~13个月随访,17眼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6眼裸眼视力超过术前矫正视力,7眼达术前矫正视力,12眼屈光度在±1.OOD之间。结论: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小儿施行LASlK,可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为弱视治疗提供保障。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铮, Yang Bin, Chen Jia-qi Wang Zherg, et al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43~5,-0001,():
目的:评估LASIK治疗RK术后欠矫的效果。方法:对RK术后屈光欠矫的33眼(l9人)施行LASIK。年龄在21~30岁, 屈光欠矫范围为:-2.00~-11.5D(-5.2l±2.79D)。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度通常在3个月时稳定,6个月时,所有眼获得0.8以上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均在±l.00D以内,3眼的最好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无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和层间上皮植入等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RK术后屈光欠矫效果好、预测性好,应该在RK后两年以上。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铮, YANG Bin, WANG Zheng, WU Junshu, HUANG Guofu, XU Zongli.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2):76~80,-000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泪膜的早期改变。方法对74例(148只眼)近视患者行LAsIK,观察术前,术后1d、l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以及荧光素试验、孟加拉玫瑰红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akukup time of tear film,Bun)和泪液分泌量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周干燥感较术前加重(P<0.0127),其他时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127),术后1d和l周烧灼感较术前加重(P<0.0l27),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l27);术后1d、l周和1个月异物感较术前明显加重(P<0.0l27),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127)。术后1d和l周角膜荧光素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P<0.0l27),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27),术后1d和l周孟加拉玫瑰红着色点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l27),术后1个月和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127),术后l周和3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接近术前水平(P>0.05),术后1d、l周、1个月和3个月BUT均较术前缩短(P<0.05)。结论LASIK对泪膜具有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发生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使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至最低。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泪膜, 泪膜破裂时间
-
5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铮, CHEN Jia-qi*, SHAO Yang-feng, WANG Zeng, ZHOU Shi-you.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147~150,-0001,():
目的 探讨用微型角膜刀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的适应证、手术原则、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用微型角膜刀对6例患者6只患有大疱性角膜病变眼行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其中1例为前段玻璃体切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联合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1例为临时人工角膜下玻璃体切除加球内异物取出术联合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术后随访6~9个月。结果 5例患者视力明显提高患者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87±212)个/mm2。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549±61)μm,散光为(2.04±1.19)D,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用微型角膜刀行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是治疗大疱性角膜病变的可选术式。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该术式有望成为角膜内皮移植的技术平台,但远期疗效尚需继续随访。
-
1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4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Zyoptix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铮, WANG Zheng, YANG Bin, ZHANG Chun, HUANG Cuo-fu, (CHEN Jia-qi).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9~12,-0001,():
目的 观察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3例(113只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手术(Planoscan)的335只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t检验,P>0.05)。试验组33.6%患眼(38只眼)术后裸眼视力优于其术前戴镜矫正视力,而对照组此比例为17.0%(57只眼)。当瞳孔直径为6mm时,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加100%,而试验组平均增加35%。术后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接近术前水平而试验组则略优于术前。结论Zvoptix波前引导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
4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铮, HUANG Guo-fu, WANG Zeng, YANG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22(8):637~640,-0001,():
目的 评价LASIK术后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时间。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双盲),观察行LASIK治疗的100例(200眼)患者,根据术后用药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100眼。其中试验组LASIK术后使用典必殊滴眼液一周,对照组使用0.1%氟美童滴眼液一月及托百士滴眼液一周两组患者除术后糖皮质激素应用不同外,术前准各、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用药均相同,为不掩盖症状,术后均不使用人工泪液。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一日、术后三日、术后一周、术后二周、术后一月、术后三月的眼部症状(包括疼痛、眼干、异物感)及体症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有效球镜、弥漫性角膜基质炎(DLK)、荧光素染色(FL)、眼压。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u检验(Mann-whitney Test),计量资料采用计量资料统计学方法。结果术后二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DLK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组二周时恢复术前水平,对照组三月时尚未恢复术前水平,其他观察指标各时间段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LASIK术后短期应用强效激素(一周)即可获得预期临床效果,更有效预防DLK,以避免长时间使用激素的副作用,同时方便患者使用提高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糖皮质激素
-
10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54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