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10
- 期刊论文 10
-
暂无
- 同济大学,上海 5
- 西南交通大学,973,863首席科学家 2
- 山东大学,山东 1
- 中南大学,浙江 1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沈明荣, 刘涛, , 陶履彬, 何之民, 袁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9):1802-1808,-0001,():
连拱隧道作为公路隧道新的结构型式,理论上还不成熟。以云南省元磨高速公路的一座连拱隧道作为工程背景,按弹性阶段相似原则进行连拱隧道室内模型试验,模拟连拱隧道的施工工况,采用压力盒、数码摄像沉降板等仪器量测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应力和位移分布,采用三维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元模拟连拱隧道的施工工况,得出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位移、应力和塑性区分布规律,其结果与模型试验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连拱隧道, 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开挖, 图像分析
-
2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杜守继, 职洪涛, 翁慧俐, 朱建栋, 洪芳鹏
中国公路学报,2003,16(2):70~77,-0001,():
结合软弱围岩隧道工程地质和支护设计特点, 应用有限差分方法(FLAC)模拟研究了软岩隧道受力变形特征和围岩收敛曲线, 并分析了复合支护结构中一次支护和二次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 软岩隧道开挖和一次支护后围岩支护压力随拱顶位移增加而连续减小, 预测的最大位移均发生在隧道拱顶。但是, 在同样支护压力下, 考虑软岩流变特征的收敛曲线的拱顶位移要大得多, 必须及时设置二次支护。另外二次支护结构还将起到承受流变压力的作用。
-
2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高波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2,5:57~63,-0001,():
本文在浅埋暗挖隧道开挖一支护过程的等效结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可用于隧道纵、横剖面上地表沉陷曲线拟合的计算方法。计算中可以考虑近似对称、非对称等问题,并且所用参数物理力学含义明确、形式完备。算例表明本文给出的计算公式有较高的精度和广泛的适用性。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7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高波, 吴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2):2451~2456,-0001,():
给出了管线安全性的评价标准,阐述了有限变形弹塑性有限元基本原理并给出了有限元方程式,基于软件平台,结合深圳地铁大剧院一科学馆隧道非降水施工对管线的影响这一实际课题,建立了隧道支护结构•土体, 地下管线祸合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 并对地下管线的安全性进行了预测,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对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4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大型分岔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张强勇, 李术才, 李勇, 王汉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2): 4052~4059,-0001,():
分岔式隧道是一种新型隧道结构型式,目前尚无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规范和标准可循,为了解这种新型隧道结构的应力和变形状况,采用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方法对目前在建的沪蓉西高速公路大型分岔隧道进行研究。试验成果有效地揭示分岔隧道洞周的应力、位移变化规律和分岔隧道围岩的破坏机制,获得分岔隧道的设计和极限承载安全度,为分岔隧道的优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工程指导意义的建议和结论。
-
1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桥梁涡激共振试验节段模型质量系统模拟与振幅修正方法
朱乐东
工程力学第22卷第5期2005年10月/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 22 No. 5 Oct. 2005,-0001,():
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是研究涡激共振风速锁定范围和最大振动幅值的一种重要手段。基于一个具有自激特性的经验线性涡激力模型,从涡激共振微分方程出发,推导了涡激共振试验节段模型质量系统模拟公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与实桥之间涡激共振幅值的换算关系,给出了涡激共振幅值的振型修正系数和阻尼修正系数公式。由此,通过合理的质量系统模拟和响应幅值换算,可在二维的涡激共振节段模型试验中考虑实桥的结构和振动的三维特性的影响。
-
2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朱乐东, 王淼, 郭震山, 丁泉顺
工程力学第23卷第4期2006年4月/ENGINEERING MECHANICS Vol. 23 No. 4 April 2006,-0001,():
通过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对斜风作用下湛江海湾大桥施工阶段最长双悬臂状态的抖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大跨度斜拉桥梁抖振响应法向风不一定是最不利的情况;抖振响应随风偏角呈非单调变化,最大值可能在0°~15°风偏角范围内发生;抖振响应随风速的增加近似地按两次曲线增加,并且基本固有模态对抖振响应的贡献占到了主要成份;最长双悬臂状态塔顶纵向抖振响应显著地大于裸塔塔顶纵向抖振响应,而两者随风偏角的变化形态也互不相同。试验和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只要解决好诸如气动导纳等气动参数的取值问题,可以对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作出合理的理论预测。
-
3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夏才初, Wang Jun, Xia Caichu, Zhu Hehua, Li Yongsheng, Lin Zhiliang, Chen Xiaoju
岩石力学这与工程学报,2004,23(2):267~271,-0001,():
介绍了马宅顶不对称连拱隧道新奥法施工过程中现场监测的项目、手段及方法。基于监测结果,分析了不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变形及受力特点,获得围岩的动态信息以指导施工,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讨论,可为日后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有益的借鉴。
-
4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彭振斌, 陈伟, , 唐孟雄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6(23):959~963,-0001,():
根据某一地铁隧道盾构管片进行钢筋受力、变形、围岩压力等方面的现场测试结果,研究了盾构管片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特性。通过围岩压力、钢筋受力、弯矩等计算分析,将实测模拟计算结果与设计值进行了比较,得到了设计方法的合理性结论。
-
2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大风垭口岩石公路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与内力研究
黄宏伟, 徐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44~52,-0001,():
按“新奥法”施工的云南大风垭口隧道全长约3300m,为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属于长、大岩石公路隧道。通过现场施工量测,在分析了收敛位移、拱顶位移、围岩内部位移及钢支撑内力等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围岩及初期支护的变形包括岩石蠕变变形、内力随开挖进度及时间变化的规律,讨论了上、下台阶开挖对围岩的影响。研究结论可望为岩石公路隧道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
-
5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6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