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22
- 期刊论文 22
-
暂无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修典荣, 张同琳, 袁炯, 宋世兵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4,25(3):135~137,-0001,():
目的探讨肝移植后口服他克莫司(FK506)剂量与其全血浓度谷值的关系及浓度随时可而变化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后存活超过1年、以FK506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FK506初始口服剂量为0.15mg•kg1•d1时,术后第1周内有53.4%的血FK506浓度谷值高于理想治疗窗的15μg/L,23.3%在10~15μg/L的理想范围内,23.3%低于10μg/L;术后FK506的浓度/剂量比值逐渐增高,第2个月为高峰(217.2±136.6),与第3、4、5、6、7、8和11个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组患者的浓度/剂量比值总平均数为190.3±75 4;维持术后第1周内FK506浓度谷值在10~15μg/L的理想治疗范围内需要的剂量为(0.10137±0.02610)mg•kg1•d1,至1年时维持浓度谷值为5~7μg/L时需要的剂量为(0.06466±0.02797)mg•kg 1•d 1。结论我国人肝移植后FK506口服剂量宜从0 1 mg•kg1•d1左右开始,术后前2个月内的血FK506浓度/剂量比值高于其后各月的平均值。
-
4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7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修典荣, 修典荣△, 张同琳, 袁炯, 宋世兵, 朱建平, 蒋斌, 王德臣, 侯宽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5(3):314~316,-0001,():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肝移植患者资料,通过比较术后早期死亡患者与生存患者术前肝功能、凝血状态、供肝冷热缺血时间及术中情况等资料,探讨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13例患者于术后早期死亡,其中2例死于移植肝原发无功能,2例死于血管并发症,另外9例术前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明显较生存组差,术中出血量多于生存组,术中低血压时间、手术总时间、无肝期长于生存组。结论:术前患者的肝功能,特别是凝血功能不良及由此导致的术中出血问题是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血管并发症及移植肝原发无功能。
-
10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无门静脉重建异位肝移植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
修典荣, 张同琳, 高子芬
中华肝胆外科科杂志,2005,11(7):477~780,-0001,():
目的探讨单纯肝动脉重建异位肝移植在胆总管断扎所致慢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的应用。方法试验分成3组:胆总管断扎组(DBD组,10只),胆总管断扎同时行单纯肝动脉重建的异位肝移植组(DBD+HLT组,1 5只)和单纯肝动脉重建的异位肝移植组(HLT组,15只)。术后第3,7,14,21,28,35,105天分别从尾静脉取血进行血清胆红素(T BiD,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第5周分别处死HLT组和DBD+HLT组中各5只大鼠,切取异位移植肝脏称重比较。长期生存大鼠受体肝脏,异位移植肝脏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虽然单纯肝动脉重建异位肝移植没有使大鼠血清肝功能化验指针保持正常,但是明显改善了胆总管断扎大鼠的生存率。术后第35天时DBD+HLT组移植肝(11.2±5.3)g明显重于HLT组(2.5±0.5)g(P<0.01)。病理检查显示:HLT和DBD+HLT组中移植肝均呈正常肝小叶结构,但是,DBD+HLT组可见移植肝细胞水样变性,受体肝脏呈弥漫性胆管增生,肝细胞仅呈岛状残留。结论单纯肝动脉重建异位肝移植明显改善了胆总管断扎大鼠的生存率,与受体肝脏的功能竞争而不是有无门静脉血供是决定异位移植肝脏是否萎缩的主要因素。
-
4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王宇明, 陈耀凯, 郎松, 李俊刚, 刘国栋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6):328~330,-0001,():
目的观察肝卵圆细胞在同种异体大鼠脾内移植的演变结果,为肝干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肝功能衰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改进的梯度离心法分离肝卵圆细胞,体外培养举定后移植人2/3肝切除的同种异体大鼠脾脏内。结果每只模型大鼠肝脏中可分离获得约1.69×10/ml肝卵圆细胞。体外培养的肝卵圆细胞呈现上皮细胞的生长特点,对OV6、细胞角蛋白19及甲胎蛋白染色呈阳性反应,对白细胞共同抗原染色呈阴性反应。肝卵圆细胞植入异体大鼠脾脏内可形成岛屿状肝组织结构,形成“肝化脾”。结论大鼠肝卵圆细胞具有肝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
-
5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
4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6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董家鸿, 叶晟, 韩本立, 李昆, 朱瑾, 陈莉君, 熊燕, 张玉君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5):316~316,-0001,():
暂无
关键词: Liver transplantation, Glutathione, Faity Liver, Oxygcn
-
3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
3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黎一鸣, 徐心, 吉鸿, 雷团结
肝脏,2002,7(1):20~27,-0001,():
目的 探讨肝动脉缺血(HAI)对肝脏组织损狎的影响及基机制。方法 将家兔按有无再灌注后HAI分为HAI组和照组。在兔肝自体原位移植模型基础上,应用原位未端标记(TUNEL)技术、兔疫组化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肝细胞凋忘指数(AI)、bcl-2蛋白表达和肝组纪念品中一氧化氮(NO)生成水平。结果 HAI组再灌注后各时点肝细胞AI均高于对照组;bcl-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再藻注后较灌注后较灌注前增多、但HAI组对照组比较,各时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再灌注后NO浓度较灌注前降低,而且再灌注时期HA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HAI可通过进一步降低缺血再灌注后NO水平而加重肝细胞凋忘损伤,阻碍供肝功能的恢复,是移植术后供肝功能不全和并发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
3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钱建民, 汤黎明, 胡建平, 张浩, 孔连宝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3):275~277,-0001,():
目的 建立大鼠肝移植小移植物模型,探讨移植物体积对受体生存的影响。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70%肝切除组(A组)、全肝移植组(B组)、中等移植物组(C组)、小移植物组(D组)。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率。于术后不同时司点,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行肝组织常规组织学及透射电镜检测。结果 D组第3天生存率为56%,显著低于A、B、C组(P<0.01);各时司点D组各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A、C和D组肝脏组织学以肝细胞再生的表现为主,B组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D组术后第3天光镜下和透射电镜检查可见分裂肝细胞;第21天移植肝体积已达正常水平。结论 大鼠肝移植小移植物模型供肝量应超过全肝重量的45%。影响小移植物成活的主要因素是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和手术技术。
-
2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核因子-κB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大鼠肝脏小移植物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钱建民, 张浩, 吴晓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2):171~173,-0001,():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大鼠肝脏小移植物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A组);小移植物组(B组);应用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的小移植物组(C组);应用缺血预处理(IPC)的小移植物组(D组);应用PDTC+IPC的小移植物组(E组)。电泳迁移率改变法(EMSA)检测小移植物植入后5个时间点肝脏组织中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NOS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检测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结果A组肝组织中NF-κB的活性很弱。B、C、D、E4组NF-κB变化趋势相仿,一般在恢复灌注后即活化,峰值出现在3h(IPC);活化峰值强度B组>C组>D组>E组。再灌注2h后B、C、D、E组肝组织中iNOS表达水平开始升高,6h达到峰值,其值B组>D组>C组>E组(P<0.05),随后逐渐下降;至12h仍高于对照组的水平。MDA的结果变化和iNOS表达水平变化类似,SOD呈相反变化。结论 NF-κB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小移植物中起重要作用。抑制供肝组织中NF-κB的活性可显著降低再灌注早期供肝组织中iNOS表达和氧自由基水平,并有效改善供肝的再灌注损伤。针对NF-κB的靶向治疗可能是供肝保护的一条新途径。
-
3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腔静脉成形术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附63例报道)
钱建民, 张浩, 芮晓晖, 史留斌, 宋宁, 石伟, 王乾伟, 张元芳
上海医学,2004,27(11):811~813,-0001,():
目的 对腔静脉成形术这种新的肝移植术式进行评价。方法 总结2002年6月~2004年6月采用腔静脉成形术完成的6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完成的32例肝移植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术中大剂量血管收缩药的应用、术后腹腔出血再次探查和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较经典原位肝移植组显著减少(P<0.05);前者未发生腔静脉并发症,后者发生腔静脉并发症4例;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手术时间为(5.3±1.9)h,明显短于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的(7.7±2.5)h(P<0.01);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无肝期时司为(62±13)min,经典原位肝移植组为(73±19)min,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2100±1140)ml和(2400±1100)ml,均明显少于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的(4380±2100)ml和(4800±1700)ml(P值均<0.01);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术后腹腔引流量为(970±230)ml,明显少于经黄原位肝移植组的(1160±310)ml(P<0.05)。两组拔除气管插管时司、重症监护室留置时司和住院时司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术无需解剖肝后腔静脉,肝下腔静脉得以保留,有利于切肝及维持稳定的术中血流动力学,且可显著缩短手术时司和无肝期时司,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最大限度减少流出道梗阻,适用于各种肝移植适应证患者,值得进一步推广。
-
4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杨洁, Yuliang Wang a, b, e, *, Yawu Liu c, Ruifa Han d, Jie Yang e, Zhijun Zhu a, Yanyan Zhang d, f, Zhi Yao e, Wei Gao a, Zhongyang Shen a
Cytokine 41 (2008) 240-243,-0001,():
暂无
-
5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郑树森, 黄东胜, 吴健,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沈倩云, 卢安卫, 傅佩芬, 徐骁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5):326~328,-0001,():
目的 评价在成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不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的结果和可行性。方法 对43例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原位肝移植和15例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经典原位肝移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在采用和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组患者中,术后3d血肌酐值和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不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患者组,手术时间(5.6±1.4)h,术中出血量(4200±850)ml,术中输血量(4800±920)ml,ICU停留时间613d,均低于或短于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的患者组。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中不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技术在大多数成人肝移植中是安全而又可行的,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缩短ICU停留时间。
-
7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大鼠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肺组织内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郑树森, 徐世国, 梁廷波, 秦运升, 尉建锋, 蒋国平
中华外科杂志,2003,83(7):588~592,-0001,():
目的 探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肺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21β)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 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150 只大鼠建立全肝、50%及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0.5、2、6 和24h处死大鼠,同时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含量,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内TNFα、IL-1β及ICAM-1mRNA 表达,比色法检测肺组织内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同时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成 (1)血浆TNFα高峰出现于术后2h,全肝移植组在移植后2h高于30%肝移植组(P<0.05)。(2)全肝移植组和50%肝移植组TNFαmRNA 表达在移植后2h和6h表达水平均高于30%肝移植组和假手术组(P<0.01,P<0.05),其表达高峰均出现在术后24h;假手术组IL-1βmRNA 无表达,肝移植组呈中等强度表达,但各组在各时点差异无显著意义;移植组在各时点ICAM-1mRNA 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P<0.05),但各移植组间在各时点的差异无显著意义。(3)MPO 活性:移植各组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全肝和50%肝移植组活性高峰出现于移植后2h,而30%肝移植组出现于移植后6h,且血浆TNFα水平与肺组织MPO活性呈正相关(r=0.422, P<0.05)。(4)病理学检查: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肝移植组出现肺间质明显出血、充血,肺泡间隔明显增厚,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以移植后2h最为明显。结论 血浆TNFα升高是肝移植早期肺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肺组织内存在TNFα、IL-1β及ICAM-1 mRNA 表达升高,它们可能参与肝移植后肺损伤,其表达高低可能与移植肝脏体积大小有关。
-
7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9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郑树森, 白雪莉, 梁廷波, 虞渝, 王伟林, 沈岩, 张珉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7~9,-0001,():
目的 进一步探讨和总结供肝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及整形重建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41例原位肝移植中供肝肝动脉的解剖类型和变异肝动脉的重建方式。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变异肝动脉进行整形然后再吻合。术后每天用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动脉血流1周,其后定期监测,观察肝动脉的血流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141例供肝中,肝动脉解剖正常的为121例(85.8%,121/141),肝动脉解剖变异者20例(14.2%,20/141),其中9例(6.4%,9/141),需行显微外科重建后再与受体肝动脉吻合。此9例中异常的肝右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吻合7例(4.9%,7/141),异常的肝左或肝右动脉与脾动脉吻合2 例(1.4%,2/141)。变异肝动脉合理整形后再行肝移植,其动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升高。结论供肝肝动脉变异较为常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变异的肝动脉植肝前采用适当的整形,以获得单一的备吻合血管,可以提高供肝动脉重建的质量,降低肝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
-
7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6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郑树森, 章爱斌, 贾长库, 王雁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12):738~740,-0001,():
目的 探讨骨化三醇在预防大鼠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原位肝移植分为Wistar →Wistar同基因组(Ⅰ组),SD →Wistar急性排斥组(Ⅱ组)和SD →Wistar环孢菌素治疗组(Ⅲ组),SD →Wistar骨化三醇治疗组(Ⅳ组),在移植后1,5,7,15,30d 各个时点检测肝脏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细胞因子表达等指标。结果 Ⅳ组大鼠移植后4/6生存期大于100d,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平均AST(127±41)U/L~(360±104)U/L,平均BIL(13±5)mmol/L~(38±11)mmol/L(与Ⅱ组比较,P <0.05) 。Ⅳ组移植后各时点平均排斥反应活动度积分0分~(3.3±1.6) 分(与Ⅱ组比较, P<0.05)。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肝组织内IFN-γmRNA表达明显减弱,IL-10mRNA 表达明显增强(与Ⅱ组比较,P< 0.05)。结论 原位肝移植后骨化三醇治疗可以诱导细胞因子分泌向TH-型偏移,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
-
6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郑树森, 梁廷波, 王伟林, 黄东胜, 沈岩, 张珉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6~9,-0001,():
目的 结合目前国内临床肝移植的现状,进一步总结近年内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分三个阶段回顾性分析了95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1993 年~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9 年为第二阶段,2000年1月~2002 年3月为第三阶段。分析三个阶段中原发疾病构成、手术技术、术后管理及术后并发症治疗等问题。结果 第一、二阶段受体原发病以肝脏恶性病变为主(53%~100%),第三阶段则以良性病变居多(65%);术后早期良恶性病变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但以后肝细胞性肝癌患者则多死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第三阶段良性病变1年的生存率为85%,总手术死亡率为5%;第三阶段无静脉转流技术的开展已显示出其优越性;乙肝病毒再感染率一年为24 %;血管并发症逐渐减少;胆道并发症仍是后期的主要问题。结论 受体的严格筛选、手术技术的完善与提高、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及时合理诊治及原发疾病复发防治是使国内肝移植上一新台阶的必备条件。
-
10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6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郑树森, 梁廷波, 徐东宇, 李建华, 刘智强, 范上达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19~22,-0001,():
目的 探讨非T细胞来源淋巴细胞活化因子IL215在大鼠心、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LEW重组鼠系,1A(RT1a)和LEW(RT1l)分别作为供受体建立心、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为实验组;LEW→LEW作为供受体建立无排斥反应模型为同期对照组。术后1,3,5,7d 各时点分别处死动物。采用Microarray、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移植物IL-15及其受体的表达部位,时间及程度,并与IL22,IFN-γ的表达状况,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作对比。结果 实验组移植物术后3d 开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Microarray示IL215, IL22,IL22R升高了3~315倍。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ing 结果显示实验组IL215术后第1天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即有表达,至第7天开始减弱。第5天同时出现在移植物实质细胞上。IL-2于术后第3天才开始出现,第5天表达最强。其表达部位均在移植物血管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上,而血管内皮细胞上无阳性表达。IFN-γ的表达与IL-2 同步。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程度与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呈正相关。对照组各时点呈阴性表达。结论 IL-15 在大鼠心、肝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时间早于IL-2和IFN-γ的表达其表达部位也与之不同。IL-15 的表达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是存在于IL-2之外的参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另一途径。
-
13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fulminant hepatitis B
何晓顺, Xiao Shun He, Jie Fu Huang, Gui Hua Chen, Qian Fu, Xiao Feng Zhu, Min Qiang Lu, Guo Dong Wang and Xiang Dong Guan
World J Gastroentero, 2000; 6(3):398-399,-0001,():
暂无
-
51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何晓顺, Xiao-Shun He, Yi Ma, Wei-Qiaug Ju, Lin-Wei Wu, Jin-Lang Wu, Ying-Jie Liang, Rui-De Hu, Gui-Hua Chert and Jie-Fu Huang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Vol 3, No2,-0001,():
暂无
关键词: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rm ischemia injury, microcirculatory change
-
9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6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