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医学 5
- 0000年 5
- 期刊论文 5
-
暂无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徐列明, 刘平, 刘成, 顾宏图, 薛慧明, 吕刚, 李风华
中华肝脏病杂志1997年12月第5卷第4期,-0001,():
目的:从病理形态学探讨扶正化瘀319方(简称319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作用。 方法:6例患者治疗前后作腹腔镜检查和肝活检,另6例作了治疗前后的经皮肝穿刺。肝组织经HE染色和Ⅰ.Ⅲ .Ⅳ型胶原及层粘蛋白(LM)PAP法免疫组化显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肝圆韧带、大网膜和肠系膜的血管增生和静脉曲张好转。 肝表面纤维束减少,炎性粘连消失。肝细胞变性坏死有所减轻,7例肝纤维化程度减轻,4例无明显变化,仅1例略加重{P值<0 05)。治疗后肝窦周围I型胶原和LM减少或不再增加,Ⅳ型胶原增多或不再减少。I、Ⅲ、pc型胶原在汇管区和纤维问隔的表达减少或转阴,LM也有所减少。 结论:319方能阻止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进展和促进肝内增生的纤维组织的降解,有一定的保护肝细胞、抑制肝脏炎症的作用。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5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徐列明, 胡义扬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年7月第1卷第2期/J Chin Integr Med, Jul 2003, Vol. 1, No. 2,-0001,():
近年来对脂肪肝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有较大发展,体现在诊断、治疗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多为利用西医的诊断方法或造模方法,应用中药复方、单味中药或中药成分治疗,观察疗效和探讨作用机制。由于脂肪肝的病机特点主要为本虚标实,表现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痰湿内蕴、气滞血瘀,涉及肝、脾、肾三脏。从而有利于我们以中西医结合的观点、“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采用专方或基本方加减治疗。这种思路也是国内相当一部分研究者的共识,已成为目前国内脂肪肝研究的主流,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本研究所研究的健脾活血方能显著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脏B超影像,治疗后的B超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还能减轻和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低腰臀围比值和血中甘油三醋、胆固醇的含量,其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东宝肝泰。实验研究也显示该方能明显减轻CCI 诱导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和炎性细胞的浸润,降低血清ALT和AST的活性,减少肝脏甘油三醇的含量和使肝脏的S0D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总体疗效优于东宝肝泰。进一步的相关研究还是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对脂肪肝研究的最新发现,研制高效的中药制剂,揭示其作用机制。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7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徐列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6月18日; 14 (17): 1649-1653,-0001,():
肝硬化的最基础治疗措施,应是抗肝纤维化。我国已有数个经SFDA批准上市的抗肝纤维化中药制剂用于临床。应用中医药开展抗肝纤维化治疗,能使我国肝病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在抗肝纤维化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治疗肝纤维化为宜?抗肝纤维化疗程应多长? 病因去除后肝纤维化是否还会进展? 转氨酶正常的带病毒者是否需要抗肝纤维化治疗? 抗肝纤维化与其他疗法的关系? 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加以述评,认为肝纤维化治疗愈早愈好,需长期坚持;肝纤维化可不受病因影响,主动进展;转氨酶正常的带病毒者要注意治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联合抗肝纤维化治疗可提高疗效。
-
1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刘成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18卷第4期/ACTA UNIVERSITATIS TRADITIONIS MEDICALIS SINENSIS PHARMACOLOGIAEQUE SHANGHAI Dec., 2004, Vol. 18, No. 4,-0001,():
根据张仲景的论述。结合临床体会。从病因病机、症状表现、鉴别诊断、预后转归及辨证治疗等方面探讨张仲量对诊治黄疸病的贡献。仲量关于黄疸病的辨治。自成体系。验之有效。对于诊治病毒性肝炎等急慢性肝脏疾病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
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8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