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郭祀远, 李志勇, 李琳, 蔡妙颜, 张嗣良
生物物理学报1999年12月第15卷第4期/ACTA BIOPHYSICA SINICA Vol. 15, No. 4, Dec. 1999,-0001,():
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气升式外环流磁处理光生物反应器,将其应用于钝顶螺旋藻的高细胞密度培养,并从光合作用的角度对磁致生物效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光生物反应器主要由反应器主体(气升管道、下降管、除气室) 、在线检测与控制系统,以及磁处理、光照、热交换和供气系统组成。结果表明,采用该生物反应器在0 < H < 320kA/ m 的磁场强度范围内培养钝顶螺旋藻,不仅能显著加快藻细胞生长速度,而且可提高最大细胞干重浓度。钝顶螺旋藻培养的最佳磁场处理强度为200kA/ m , 35 ℃、10klx 时,该强度下钝顶螺旋藻最大细胞干重可达2. 90g/ l,比非磁处理培养提高28. 32 % ,培养时间缩短了3 天,对数生长期藻细胞生长动力学方程为:dc/ dt = 0. 593c 。本文还初步证实磁处理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刺激效应与其光合作用过程的加强有一定关系。
-
1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藻蓝蛋白原位还原Ag(I) 与纳米Ag(0) 形成动态过程的谱学研究
郑文杰, 杨芳, , 郭振江, 白燕, 郑文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1月第27卷第1期/Spe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January., 2007, Vol. 27, No. 1, pp 23-27,-0001,():
在4 ℃避光条件下,将藻蓝蛋白(简称PC) 与AgNO3 作用,通过UV,FS,FTIR 等谱学方法研究了PC 与Ag (I) 原位还原与纳米Ag (0) 粒子形成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 PC 在615 nm 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明显减弱,并随Ag (I) 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单调降低;PC 的荧光发射峰和荧光激发峰也均呈现衰减趋势。同步荧光光谱观察到纳米Ag (0) 粒子形成的动态过程。用TEM 观察到所形成的Ag (0) 分散于PC 表面,形成PC为核,纳米银为壳部分包覆的生物缀合物,粒子呈球形,有较窄的分布尺寸,粒径在15~30 nm 之间。
-
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藻蓝蛋白对Au(III) 原位还原与纳米Au(0) 形成动态过程的谱学研究
郑文杰, 杨芳, , 郭振江, 白燕, 黄峙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6年3月第24卷第2期/Photographic Science and Photochemistry Mar., 2006, Vol. 24, No. 2,-0001,():
在4 ℃、避光条件下,将藻蓝蛋白(PC)与AuCl3作用,通过UV、FS、FT2IR等谱学方法研究了PC与Au (III)作用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PC 在615nm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明显减弱,并随Au(III)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单调降低;PC的荧光发射峰和荧光激发峰也均呈现衰减趋势。同时通过TEM观察到纳米Au(0)粒子形成,纳米金基本呈球形,有较窄的分布尺寸,粒径在20 nm左右,均匀地分散于PC中,这是PC原位还原Au(III)所形成的。
-
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8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