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年 51
- 期刊论文 51
-
暂无
- 中山大学,广东 51
- 按相关度
- 按时间
- 按阅读量
- 代表性成果优先
【期刊论文】缺血预处理对肝硬化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梁力建, 李绍强, 黄洁夫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65~267,-0001,():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硬化肝癌患者^肝血流阻断肝切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将近期手术切除的29倒原发性肝癌(HCC)随机分为2组:IPC组(n=14):肝门阻断切肝前先给于缺血5nun。灌注5面min的缺血预处理;对照组(n=15):单纯肝门阻断切肝。比较2组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和肝灌注1h时肝组织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术后1、3、7d、IPC组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氡基转移酶(ALT)明显低于对照组(t=4.238、P<0.05):术后3、7d,IPC组的总胆红素(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t=2.296,P<0.05);术后ld。IPC组的LAB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t=2.349,P<0.05)。术后1h。IPC组肝组织caspaes-3活性和凋亡的内皮细胞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349,P<0.05)。结论 IPC对肝硬化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理是通过抑制caspase-3的活性,从而抑制肝窦内皮细胞来实现的。
-
3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容敏智, 容敏智**, 章明秋, 潘顺龙, Friedrich K.
高分子学报,2004(2):184~190,-0001,():
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方法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SiO2)及其表面接枝改性对聚丙烯(PP)结晶过程、等温与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并研究了上述等温结晶的熔融行为和平衡熔点。研究发现纳米SiO2具有明显的异相成核效应,能够提高PP的结晶温度、熔融温度、结晶度和结晶速率,但降低聚丙烯结晶的完善程度。粒子的表面接枝处理,因改善了粒子与基体的亲和性而有利于粒子成核效应的提高,而且此效应尚与粒子的分散相关。
-
3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莫家骢, 刘文旭, 李穗生, 孙俊杰, 谢家伦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4,12(6):501~503,-0001,():
目的 探讨会阴途径后尿道吻合术治疗小儿外伤性后尿道狭窄的适应证、手术原则、并发症。方法 经会阴途径后尿道吻合术治疗小儿外伤性后尿道狭窄或闭锁35例。结果 随访28例,随访率800%。28例共治愈21例,治愈率75.0%。结论 经会阴途径尿道吻合术可作为开放手术治疗小儿外伤性后尿道狭窄的首选术式;彻底切除尿道周围瘢痕达到黏膜对黏膜无张力吻合是手术的关键;对后尿道狭窄闭锁段长者,加用长直针吻合法,可取满意的疗效。
-
2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用重组表达体系pCKM-mPTH质粒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的实验研究
王深明, 朱易凡, 王劲松
中华医学杂志,2004,12(24):2107~2109,-0001,():
目的 研究重组pCKM-mPTH质粒在SD大鼠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模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B组、C组制作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模型后,分别肌肉注射pcDNA3.1(+)空质粒和pCKM-mPTH质粒。用放免法测定不同时间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浓度。结果 动物模型在注射pCKM-mPTH质粒后,其血清PTH浓度在近1个月内显著高于注射前及空质粒对照组,未观察到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的表现。结论 应用pCKM-mPTH质粒治疗SD大鼠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是有效的,对未来的临床应用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DNA,, 重组, 基因治疗
-
3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锦清, 陈敏山, 梁惠宏, 林小军, 郭荣平, 郑云, 张亚奇
中华医学杂志,2005,83(2):80~83,-0001,():
目的 比较经皮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共112例临床分期属于Ia期和Ib期的小肝癌随机分为手术切除组和射频消融组,分别予以全麻下开腹行肝切除术或经皮射频消融作为首次治疗方法。结果 手术切除组65例的术后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是10.7%、18.4%和24.6%。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3.2%、85.7%和67.3%。射频消融组47例的术后第1、2 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是8.5%、19.1%和23.4%。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8%、82.0%和64.5%,两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34)。按临床分期进一步分组比较,Ia期两组的生存率相近,射频消融组略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53);Ib期时,手术切除组的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略优,其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4617)。结论 经皮射频消融为小肝癌根治性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其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特别是对肿瘤直径≤3cm的Ia期小肝癌,近期疗效优于手术切除,达到了根治性效果,在条件许可和技术上有保证的情况下,可部分代替开腹手术切除。
-
37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0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锦清, 石明, 张昌卿, 冯凯涛, 张亚奇, 陈敏山, 郭荣平, 林小军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257~260,-0001,():
目的 研究肝癌微转移的分布规律,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无临床转移灶的肝细胞癌病例,取切缘较充分的手术切除标本36 例,将其瘤周组织划分为近端区域和远端区域,制成病理大切片。在距原发灶边缘0.5,1.0,2.0cm 分别做3 条分界线(L0.5、L1.0、L2.0),把近端和远端区域的瘤周组织由内向外划分出6 组条带(Zp0.5、Zp1.0、Zp2.0和Zd0.5、Zd1.0、Zd2.0)。分析微转移的扩散距离和各组条带的微转移密度(Dp0.5、Dp1.0、Dp2.0和Dd0.5、Dd1.0、Dd2.0)。结果检出的微转移72.5%(111/153)是门静脉微癌栓。在66.7%(24/36)的标本中检出了微转移,其中91.7%(22/24)的标本远端最大扩散距离<3cm。在近端区域的特定分析中,92.3%(12/13)的标本近端最大扩散距离<1.5cm。微转移密度比较:Dp0.5>Dp1.0>Dp2.0,Dd0.5>Dd1.0>Dd2.0,Dd1.0>Dp1.0,Dd2.0>Dp2.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肝癌微转移主要以门静脉微癌栓的形式存在;(2)距原发灶越远,微转移发生率越低;(3)在距原发灶0.5cm 以外的范围,微转移在近端区域的发生率比在远端区域的低;(4)对于无临床转移灶的患者,在远端切除瘤周组织范围达到3cm,在近端切除范围达到1.5cm,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
2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78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李锦清, 肖恩华, 张亚奇, 陈敏山, 郭荣平, 李升平, 林小军, 李国辉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6):517~518,-0001,():
暂无
-
16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1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在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刘杏, 梁远波, 凌运兰, 黄晶晶, 郑小平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37~740,-0001,():
目的 评价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在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检测116例(116只眼)正常人和63例(99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ROAG)患者的视乳头地形图参数,比较两者间各参数的差异;将正常人与POAG患者的视乳头地形图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筛选出诊断POAG的敏感参数并进行回代分析。结果 POAG患者的视盘面积(DA)、视杯面积(CA)、杯/盘面积(C/DAR)、盘沿面积(RA)、视乳头轮廓线高度变化值(HVC)、视杯容积(CV)、盘沿容积(RV)、平均视杯深度(MCD)、最大视杯深度(HxCD)、视杯形态测量(CSM)、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截面面积(RNFLA)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对POAG诊断敏感的视盘地形图参数为C/DAR、RA、CSM、CV和MxCD;判别函数式为Y=-2.083-4.833×C/DAR-20.379×CSM+2.035×RA+3.955×CV-3.701×MxCD;对POAG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8%、86.2%及84.2%,与HRT自动分析程序相当。结论 POAG患者视乳头地形图与正常人差异较大;利用我国人的数据资料建立的判别函数对POAG诊断效能与HRT自动分析程序相当,说明HRT自动分析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我国POAG的诊断。
-
15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9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麦光焕, 袁春秀*, 林小铭, 邓大明, 康瑛, 杨晓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2):143~145,-0001,():
目的:探讨外斜A征临床特征及手术矫正的效果。方法:18例患者13例行上斜肌减弱术+水平肌手术,5例行单纯水平肌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上斜肌功能及双眼视觉。结果:上斜肌减弱术+相应内直肌缩短术对大多数外斜A征的矫正效果最好。结论:上斜肌功能亢进是外斜A征发病主要原因。外斜A征手术方式主要是上斜肌减弱十内直肌加强术。
-
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陶亮, JIANG HONG YE, LIANG TAO, JUN REN, REBECCA SCHAEFER, KRESIMIR KRNJEVIC, PHILIP L. LIU, DOLORES A. SCHILLER, and JOSEPH J. MCARDLE
JPET 296: 77-83, 2001,-0001,():
暂无
关键词: CN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tOH,, ethanol, GABA,, g-aminobutyric acid, GlyR,, glycine receptor/, channel, STR,, strychnine, IGly,, glycine-activated current, VTA,, ventral tegmental area, VH,, holding potential, EGly,, reversal potential of glycine current, td,, time constant of decay, ton,, activation time constant, toff,, deactivation time constant.,
-
1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镉在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中的分布、迁移及净化效应*
陈桂珠, 陈桂葵, 陈桂珠**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550 ~554,-0001,():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C1)、5倍(C5)和10倍(C10)3种人工配置的不同浓度的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1年,研究重金属Cd的分布、迁移以及系统对Cd污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由人工污水加入系统中的Cd主要存留在土壤子系统中(87.67%~96.74%)。只有很少部分迁移到植物体和凋落物中,约占总加入量的0.43%~3.23%;白骨壤植物各器官中Cd含量在根中最高;模拟系统对污水中Cd的净化效果显著。在植物一土壤系统中,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组的净化率分别为90.43%、97.17%和97.06%,在无植物系统中,对应组分别为93.29%、93.10%和90.54%。
-
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刘春莲
古生物学报,1999,38(4):544~550,-0001,():
生物群的地理分布受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地史时期以及不同的生物类型,控制生物群分布的主导因素也是不同的。就侏罗纪古大西洋双壳类动物群而言,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大量侏罗纪双壳类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分布特征,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一些特提斯双壳类的向北扩散是与热带-亚热带向北推移有关。地理障碍阻碍地区间的生物交流,导致生物差异性;而海路的形成促进生物群的扩散,造成生物面貌的一致性。这些环境因素本身又受到其它环境变量的影响。
关键词: 双壳类 古地理 古气候 侏罗纪
-
1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5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杨中艺, 袁剑刚, 杨中艺*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4):472~476,-0001,():
盆栽试验研究了长喙田菁(Sesbaniaro strata)一茎瘤固氮根瘤菌(Azorhizobium caulinodans)共生体系在不同水分和无机氮肥条件下的生长、结瘤和氮积累。水分处理为:不浸水、浅浸水(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和深浸水,氮肥处理分别为每千克土施加无机氮肥10mg、20mg和40mg。结果表明:水分条件对共生体系有较大影响,浸水环境虽然抑制了根瘤的形成,却促进了茎瘤的结瘤作用和长喙田菁根系的生长,田间持水量状态下共生体系能获得最大的生物量和氮累积量;无机氮肥对共生体系的影响受水分供应的影响较大,实验氮肥施用浓度范围内,长喙田菁的结瘤作用对复合态氮无负敏感反应,明显有别于一般根瘤体系的复合态氮反应。
-
2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茎瘤对长喙田菁在铅锌尾矿环境适应中的意义Ⅰ. 茎瘤对长喙田菁生长发育的影响
杨中艺, 简曙光*, 杨中艺**
植物生态学报,2002,26(2):96~100,-0001,():
通过设置保留茎瘤和去除茎瘤处理,研究长喙田菁(Sesbaniaro strata)在铅锌尾矿、客土和纯土环境中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保留茎瘤使长喙田菁的株高、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全株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去除茎瘤处理提高了2.4%~4.8%、27.4%~67.9%、28.5%~99.3%、27.6%~72.3%和17.0%~23.4%,这种作用在纯尾矿处理组最为显著,客土处理组次之,即环境愈恶劣,茎瘤这种作用愈显著,证明了茎瘤对长喙田菁适应铅锌尾矿环境有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长喙田菁 茎瘤 铅锌矿尾矿
-
2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32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茎瘤对长喙田菁在铅锌尾矿环境适应中的意义Ⅱ.茎瘤对长喙田菁固氮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
杨中艺, 简曙光, 杨中艺*
植物生态学报,2002,26(2):209~215,-0001,():
探讨茎瘤对长喙田菁(Sesbaniaro strata)在铅锌矿尾矿、客土和纯土环境中结瘤、固氮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茎瘤使长喙田菁全株植物氮含量和单株植物氮积累量分别比去除茎瘤处理提高了12.4%~34.0%和43.3%~131.4%,且环境愈恶劣,这种作用愈为显著。同时,保留茎瘤处理显著抑制了长喙田菁根瘤的生长,同样表现出环境愈恶劣,抑制作用愈显著的趋势。因此,在尾矿环境胁迫下,长喙田菁更趋向于选择茎瘤作为固氮途径。由此可见,茎瘤对生长在铅锌尾矿环境中的长喙田菁获得氮素及支持其生长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此外,茎瘤使长喙田菁体内重金属含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铅、锌、铜、镉等4种重金属均在根部含量最高,远大于茎和叶,茎和叶之间差异不显著,均表现为随栽培介质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长喙田菁对4种重金属积累量为锌>铅>铜>镉。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了长喙田菁具有很强的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进行生物固氮的能力。
-
2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2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Responses of Sesbania rostrata and S. cannabina to Pb, Zn, Cu and Cd toxicities
杨中艺, YANG Zhong-yi, , CHEN Fu-hua, YUAN Jian-gang, ZHENG Zheng-wei, WONGMing-hu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 16, No.4, pp. 670-673, 2004,-0001,():
暂无
关键词: Se sbania rostrata,, Sesbania cannabina, heavy metal tolerance, testing method, root elongation, PbPZn tailings
-
62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80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杨中艺, 简曙光, , 杨中艺**, 简伟军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255~260,-0001,():
铅锌矿尾矿上设置长喙田菁压青和不压青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多花黑麦草的萌发、生长和重金属积累情况.结果表明,种植长喙田菁改善了尾矿理化性状,尤其是提高了有机质、全N、有效态磷和K的含量.尾矿的强酸性环境(pH<3)是影响黑麦草在其上定植的主要因素.施用石灰可暂时改善尾矿酸度,但实验结束时尾矿酸度几乎完全恢复原状.因此,施用石灰可能只对种子发芽产生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多花黑麦草能在尾矿上萌发、生长和定植,并产生较大的生物量(DM1.4~3.2t•km-2),表现出对酸性尾矿环境的一定的适应性.与未栽培长喙田菁的对照相比,栽培长喙田菁处理以及栽培长喙田菁并压青处理分别使多花黑麦草的生物量提高了4.8%~39.5%和7.7%~139.5%,其中压青处理又比不压青处理提高了2.7%~75.8%.“长喙田菁2多花黑麦草”植被系列是一个成功的铅锌矿尾矿废弃地复垦的先锋阶段.
-
2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6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Involvement of Jasmonate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herbivore-induced rice plant defense
张文庆, XU Tao*, ZHOU Qiang*, CHEN Wei, ZHANG Guren, HE Guofeng, GU Dexiang & ZHANG Wenq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Vol. 48 No.18 1982-1987,-0001,():
暂无
关键词: rice,, brown planthopper,, Spodoptera litura,, jasmonate signaling pathway,, gene expression.,
-
34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8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张文庆, XU Tao, ZHOU Qiang, XIA Qiang, ZHANG Wenqing, ZHANG Guren & GU Dex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47 No.16 August 2002,-0001,():
暂无
关键词: rice,, herbivore-induced volatile,, brown planthopper,, Spodoptera litura,, host selective behavior.,
-
23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37下载
-
0评论
-
引用
黄学林, 魏岳荣, , 黄学林*, 李佳, 黄霞, 李哲, 李筱菊
生物工程学报,2005,21(1):058~065,-0001,():
鲜食蕉品种的高度不育性和多倍性制约了用传统育种方法培育生产实践中所需的新品种,建立稳定的胚性细胞悬浮系是香蕉生物技术育种的前提。以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该体系的鲜食蕉品种贡蕉(AA)未成熟雄花序的第1~15位花梳为外植体,对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和植株再生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5~6个月的培养后可获得分生小球体和浅黄色、松散易碎的胚性愈伤组织。9μmol/L2,4-D对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为40.96%,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7.45%,其中5.79%的胚性愈伤组织来源于第6~12号位置的花梳。胚性愈伤组织悬浮培养后,通过3个月的筛选和继代培养,可得到均质的胚性细胞悬浮系。该培养体系合适继代周期为15d,继代时合适的起始接种量为每30mL培养基加2mL PCV ECS。培养6个月的胚性细胞在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中培养15d后可见到白色半透明体细胞胚的发生,体细胞胚诱导率为280×10∧3个/mL PCV。成熟体细胞胚的萌发率为17.28%,其中发育成正常的再生植株的百分率为14.16%。
-
8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24下载
-
0评论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