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9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7年03月02日

【期刊论文】广西北海涠洲岛晚更新世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同沉积变形构造

杜远生, 杜远生 彭冰霞 韩欣

沉积学报2005年6月第23卷第2期/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Dec., 2005, Vol. 23, No. 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广西北海涠洲岛晚更新世湖光岩组为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同期火山岩发育。在靠近火山口的地区,湖光岩组发育一系列地震成因的同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地震微断裂(张扭性地震微断裂、张性地震微断裂、共扼性地震微断裂和阶梯状地震微断裂)、微褶皱纹理、落石沉陷构造和砂泥岩脉。分析认为这些同沉积一变形构造是由同期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作用形成的。

广西, 晚更新世, 火山活动, 地震, 震积岩

上传时间

2007年03月02日

【期刊论文】甘肃西成铅锌矿田泥盆纪吉维特-弗拉斯期沉积古地理及控矿意义

杜远生, 赵锡文

沉积学报1991年9月第9卷第3期/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Sept. 1991, Vol. 9, No. 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本文在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吉维特-弗拉斯期的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将该期地层红岭山组分为陆棚,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生物礁和丘、礁前斜坡及泻期六十相及十二十微相。提出西成地区泥盆纪存在—南北两侧均有镶边礁的小型碳酸盐台地,礁间泻期区是该区铅锌矿成矿的有利部位,也是今后寻找铅锌矿的重点靶区。

甘肃西成铅锌矿田, 泥盆系, 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 碳酸盐台地, 控矿作用

上传时间

2007年03月02日

【期刊论文】南秦岭勉略构造混杂岩带非史密斯地层系统和地层格架

杜远生, 盛吉虎, 顾松竹

地质论评1999年11月第45卷第6期/GEOLOGICAL REVIEW Nov. 1999, Vol. 45, No. 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南秦岭西段勉略构造混杂岩带是由不同的构造岩片组成的非史密斯地层区。本文建立了勉略构造带太古宙—石炭纪的地层系统。勉略构造带及其邻区地层格架分析表明晚震旦世—寒武纪勉略构造带及中秦岭为扬子板块北缘的一部分。奥陶纪—志留纪大致沿勉略构造带形成南秦岭裂陷槽。泥盆纪—石炭纪该裂陷槽进一步开裂形成勉略洋。该洋盆从石炭纪开始俯冲萎缩并最终于三叠纪后期碰撞、闭合并造山。

造山带, 非史密斯地层, 古海洋, 秦岭

上传时间

2007年03月02日

【期刊论文】论海啸作用与海啸岩

杜远生, 韩欣

地质科技情报2000年3月第19卷第1期/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r. 2000, Vol. 19, No. 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海啸(或称津浪,tsunami)是海底地震(海震)火山爆发等因素引发的巨浪。海啸可以在海底形成特殊的事件沉积——海啸岩。海啸岩主要由具丘状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及亮错层理的粗碎屑岩或碎屑麦岩组成,它们与触发海啸的地震、火山形成的震积岩、火山岩紧密共生。根据云南滇中地区中元古代昆阳群大龙口组的观测研究,认为大龙口组中存在典型的震积岩(包括震裂岩、震褶岩、自碎屑角砾岩)。与之共生的具丘状层理、平行层理的内碎屑副角砾岩、含砾砂屑灰岩为海啸岩成因,它们组成典型的震积岩一海啸岩序列。

海啸, 海啸岩, 地震, 震积岩, 事件沉积

上传时间

2007年03月02日

【期刊论文】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杜远生, 李大庆, 彭冰霞, 雷汝林, 白仲才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年7月第27卷第1期/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July 2002, Vol. 27, No. 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初步凋查发现了1O个化石点293个足印化石。其中在1号点600m2 的发掘面上,保存有7组蜥脚类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6O个足印、1组鸟脚类3个脚印和1组翼龙类11个足印。7组蜥脚类足印形成4组保存完好的行迹和3组的足迹组合。最大的蜥脚类足印化石前脚790mm×1120mm。后脚1500mm×1420mm,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之一.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分为3种类型:第1类足迹前脚为新月形,后脚为椭圆形,前后足印不重合并均向外偏转;第2类足迹前脚为半圆形,后脚为椭圆形,前后足印部分重合,后脚印向外偏转;第3类足迹前脚半圆形,后脚u形,前后足印明显分离并均向外偏转。蜥脚类恐龙足迹向外偏转反映恐龙成“外八字”型行走,这种行进方式可能与其巨大的体重有关。根据计算,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臀高最小为3.04m,最大可达到5.3m。恐龙行走的速度2.3~3.4 km/h。古环境、古地理分析认为白垩纪甘肃兰州—青海民和一带为一内陆淡水湖盆。盐锅峡一带的恐龙足迹化石就发现于最近湖中心的“雾宿山古岛”西侧湖岸上。虽然白垩纪当地气候并不湿润,但湖岸地区草肥水美,是恐龙及其他陆生生物的乐园。

蜥脚类, 恐龙足迹, 白垩纪, 甘肃省

合作学者

  • 杜远生 邀请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