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0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4年12月30日

【期刊论文】烃源岩生烃演化过程TOC值的演变及其控制因素*

钟宁宁, 钟宁宁①**, 卢双舫②, 黄志龙①, 张有生①, 薛海涛②, 潘长春③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34(增刊Ⅰ):120~12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采用地质观察、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三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变化的控制因素。由有机碳(TOC%)的损失率DTOC=(TOC-TOC)/TOC0(岩石原始有机碳)来衡量地史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含量的变化时,其变化的幅度和方向取决于源岩中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的损耗量及相对大小。根据物质平衡关系分析导出了烃源岩成熟作用过程有机碳损失率DTOC的计算公式。当岩石类型和成熟演化历史一定时,TOC变化只与生排烃效率有关。在地质体的实际生排烃效率下,DTOC值一般变化在-0.05~0.2之间,计算的有机碳恢复系数k值仅0.90~1.25;只有在生排烃效率极高的理想情形下,DTOC值的变化才是显著的,k值可高达2.5。因此,基于有机质原始丰度恢复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方法,可能过分强调了“减碳”的进程,很多情形下会美化原本比较差的烃源岩。

烃源岩评价 碳酸盐岩 有机质丰度下限 生排烃效率 TOC值

上传时间

2004年12月30日

【期刊论文】煤系低熟油形成机制及其意义

钟宁宁, 王铁冠, 熊波, 黄光辉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5,17(1)1~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从煤系有机质组成的复杂性和“显微组分分期生油”的角度,讨论了煤系中低熟油生成的可能性。结合实例阐述了树脂体早期生烃和木栓质体早期生烃两种煤系低熟油形成机制。根据对煤的物理性质与煤层排液过程关系的分析指出,低熟油生成时期恰好是煤层释放液态烃类的最佳时期。因此,煤系存在低熟油形成机制可能是煤成油有效聚集的先决条件之一。

石油成因, 烃类演化, 低成熟油, 煤成油, 有机地球化学, (, 有机岩石学), , (, 显微组分),

上传时间

2004年12月30日

【期刊论文】陆相湖盆生物类脂物早期生烃机制研究*

钟宁宁, 王铁冠, 侯读杰, 包建平, 黄光辉, 李贤庆, 张林晔, 李学田, 陈致林, 李佩珍

中国科学(D辑),1996,26(6)518~52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以临清坳陷东部和苏北盆地为例,从低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烃类和显微组分生源构成剖析入手,揭示藻类生物类脂物和高等植物蜡质混合生源输入,是陆相半咸水-咸水湖盆低熟油生烃母质的基本特征。

生物类脂物, 高等植物蜡质, 烃类生源构成, 热模拟实验, 生烃模式

上传时间

2004年12月30日

【期刊论文】激光荧光显微探针: 方法及应用

钟宁宁, 张大江

地球化学,2000,29(2)180~18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近年来研究沉积有机物的激光诱导荧光特性和发展基于激光的荧光显微探针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FAMM-98激光荧光显微探针研究了烃源岩显微组分。研究表明,激光荧光显微探针的微束特性使它几乎可以对任何显微镜下可辨认的有机物质颗粒进行微区分析。在激光的诱导下,所有显微组分都会产生可检测到的荧光讯号。显微组分受激光束辐照最终时刻的荧光强度(F400)以及最终荧光强度/初始荧光强度比值(F400/F0)是反映其荧光特性的有效参数。运用多显微组分荧光变化(FAMM)分析方法,可以根据F400-F400/F0凡图解对镜质组反射率测值进行“校正”,解决镜质组反射率受抑制或被增强的“测不准”难题。研究还表明,显微组分的激光诱导荧光强度随着其自身富氢程度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增长,因此,这种定量关系可以用来分别检测单个显微组分的富氢程度,进而定量确定其产油气潜力。

激光荧光显微探针, 激光诱导荧光, 荧光变化, 镜质组反射率抑制, 生油气潜力评价

上传时间

2004年12月30日

【期刊论文】华北地区南部晚古生代煤的变质成因——地下水热液对煤变质作用影响的进一步探讨

钟宁宁, 曹代勇

地质学报,1994,68(4)348~35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在分析造成华北地区南部晚古生代煤变质分带性的地质因素基础上,阐述了煤变质成因与区域构造格局演化的密切联系;从古地热异常形成机制出发,着重讨论了地下水热液对煤变质作用的影响,建立了煤的地下水热液变质作用地质模式;用古地热一煤变质系统的概念,根据热源、载热体和通道、聚热体3个要素的配置,分析了煤变质成因。

煤变质作用, 有机质热演化, 地下水热液, 古地温异常, 古地热-煤变质系统, 晚古生代煤系

合作学者

  • 钟宁宁 邀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