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20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10年05月21日

【期刊论文】一个水稻披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何光华, 王楠, 赵芳明, 凌英华, 钟秉强, 杨正林, 李云峰, 杨国华, 何光华*

分子植物育种学报,2007,5(1):54~5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在杂交育种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叶片披垂的突变体,暂命名为dl(t)。通过两年观察,表现稳定遗传。以该突变体为父本,Y2B 和缙香2B 分别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F2 遗传分析表明,该披叶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Y2B 杂交得到的F2 代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发现dl(t) 基因位于第3 染色体短臂上标记RM6038 和RM5347 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99 cM 和0.94 cM。进一步在两标记之间发展新的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RM6038 和RM7576 之间,分别相距3.99 cM 和0.47 cM,且与RM1324 共分离。这一结果表明该基因可能与已报道的水稻披叶突变基因dl (drooping leaf) 等位。但该披叶突变体除叶片表现披垂外,其他性状与所有已报道的dl 等位基因都不同,特别是花器官性状发育正常,这显然与已有报道的dl 等位基因不同。

水稻, 披叶突变体, 遗传定位, SSR标记

上传时间

2010年05月21日

【期刊论文】水稻抗稻瘟病资源与野败型骨干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

何光华, 王秋实 何光华*

分子植物育种学报,2007,5(1):74~7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对17 份水稻抗稻瘟病资源的苗期进行叶瘟病菌接种、抽穗期进行颈瘟病菌接种,并测定它们的抗病性。选取分布于水稻12 条染色体上的64 对SSR 引物,对抗病资源与21 份不同时期育成的骨干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 份遗传资源的抗病性较好,多数达到抗和高抗水平,尤以IR99-92、548、R41 三份材料抗病频率为85% 以上、抗颈瘟性好,颈瘟均为1 级。SSR 分析表明,64 对引物在38 份供试材料中一共检测到219 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210 条,多态率高达95.89%。用Nei 和Li法计算遗传距离,UPGMA 聚类分析把38 份材料聚为6 类,优秀抗病资源IR99-92、548、R41 与21 份恢复系中大部分材料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这3 份抗病材料可被用来与其遗传差异较大的恢复系杂交,进行抗病新品种选育。

水稻, 抗病资源, 野败型恢复系,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上传时间

2010年05月21日

【期刊论文】不同时期水稻主要恢复系、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变化研究

何光华, 查仁明, 杨正林, 赵芳明, 钟秉强, 彭涛, 谢戎, **

作物学报,2007,33(4):572~57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用APLP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年代广泛应用的野败型杂交水稻19个恢复系和13个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同时基于其农艺性状进行了聚类,结果表明:(1)基于标记和性状两种聚类在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区分上一致,而在恢复系內和不育系內的遗传差异检测上有较大差异:(2)我国水稻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且在不育系与恢复系间>恢复系內>不育系內:(3)恢复系內的遗传差异以早期小于中期、近期,其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也存在同样的关系,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杂交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后一直徘徊不前的变化趋势一致:(4)不育系內的遗传差异后期大子前期,但它与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前、后期不显著:(5)不同年代恢复系的分子标记遗传差异变化趋势与杂交水稻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分子标记揭示的遗传差异可为杂交育种中恢复系的选择提供参考。

杂交水稻, 遗传差异, AFLP, 农艺性状

上传时间

2010年05月21日

【期刊论文】Using cpDNA and SSR combinations to identify seed purity of rice sporophytic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何光华, X. SANG, , Z. YANG, B. ZHONG. L. HOU, D. LI, Y. PEI, G. HE, *

Rice Genetics Newsletter Vol.23: 29~3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上传时间

2010年05月21日

【期刊论文】水稻小穗簇生性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其近等性评价

何光华, 张毅, 李云峰, 谢戎, 杨正林, 钟秉强, 沈福成, 谭自俊, *

作物学报,2006,32(3):394~40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为了研究育种中间材料Z1820突变产生的小穗簇生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和对该基因进行定位克隆,我们用恢复系泸恢17(LH17)和N45作母本,Z1820作父本杂交,并用上述恢复系作轮回亲本,连续回交并自交,获得了簇生性近等基因系C1-LH17和C1-N45。用形态相似法和SSR标记对获得的2对近等基因系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LH17和C1-LH17在株高、穗长上有显著差异,在所考查的其他性状上差异不显著;N45和C1-N45仅在穗长上有显著差异。(2)在所选用的120对SSR引物中,对LH17和C1-LH17,只有第6染色体的2个引物(RM7434、RM5957)揭示了多态性,而对N45和C1-N45则有位于3条染色体上的4个引物能揭示多态性。综合形态和SSR标记分析说明,LH17和C1-LH17是. 对近等性理想的簇生性近等基因系,有利于该簇生基因的进一步研究;Z1820的簇生基因能使穗长、株高负增长,对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等重要性状无显著影响。(3)簇生性在N45的遗传背景中的表现强于在LH17的遗传背景中的表现。

簇生性, 近等基因系, 评价, 水稻

合作学者

  • 何光华 邀请

    西南大学,重庆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