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6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7年05月29日

【期刊论文】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using MSCT perfusion imaging compared with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伍建林, Jianlin Wu, Guangjun Li, Yajun E, Xiaofeng Liu

Chinese-German J Clin Oncol, October 2006, Vol. 5, No. 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using multi-slice CT (MSCT) perfu-sion imag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Methods: 38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masses proved by pathology including 25 case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 and 13 cases of benign masses were studied prospectively with GE Lightspeed Qx/I plus 16-slice helical CT perfusion imaging, and 25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ere comparative studied with its MVD calculated using LSAB. With the CT perfusion 2-body tumor software, the parameters of CT perfusion including blood value (BV), blood flow (BF), mean transit time (MTT) and permeability surface (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four param-eter values in lung cancer were all higher than that in pulmonary benign masses,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BV, MTT and PS (P<0.05), especially in BV (P<0.01). The MVD value of lung cancer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ulmonary benign masses (P<0.05), and the MVD of adenocarcinom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0.05). In 25 cases with lung cancer, 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only between BV and MVD value (r=0.852, P<0.01). Conclusion: It is helpful to diagnose the peripheral lung cancer with MSCT perfusion imaging and to differentiate from pulmonary benign masses, its bases are MVD pathologically.

lung cancer, perfusion, multi-slice helical CT, microvessel density, pathology

上传时间

2007年05月29日

【期刊论文】肺孤立良性结节的HRCT表现及病理基础研究

伍建林, 王圆圆, 沈慧聪, 王淼淼, 王克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第19卷第10期/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03, Vol. 19, No. 1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探讨肺良性结节 HRCT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直径 ≤3.0cm肺孤立良性结节HRCT图像边缘和内部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研究,其中包括结核球15例,炎性假瘤10例,错构瘤10例,硬化性血管瘤2例,其他2例。结果  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33例(85 %) ,边缘清楚35例(90 %),病理上多有包膜或周围肺膨胀不全带;浅分叶者 25 例(64 %);粗长毛刺14例(36 %) ,为小叶间隔炎性增厚或被牵拉的小血管;血管集束征13例(33 %),为正常血管伸达病灶边缘或进入病灶;胸膜凹陷征13例(33 %);卫星病灶13例(33 %),为病灶周围肉芽肿或干酪坏死病灶。内部结构密度均匀者23例(59 %);不均匀者16例(41 %) ,钙化12例(30. 7 %) ,空洞 6 例(15 %),多为向心性,裂隙样或新月样,内壁光滑。结论  HRCT能最大程度反映肺良性结节边缘和内部病理特征,在肺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发挥主导作用。

肺结节, 结核球, 高分辨率 CT, 病理

上传时间

2007年05月29日

【期刊论文】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人脑数字及汉字认知加工中的初步研究

伍建林, 何立岩, 宋清伟, 张清, 张竟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3-08-15出版第7卷第19期/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August 15, 2003, Vol. 7, No. 1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比研究人脑在数字和汉字认知刺激下脑功能活动,探讨其精确脑区定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母语为汉语的12例右利手健康志愿者 (男5 例,女7例) 进行了数字和汉字的看及默读实验,使用MRI仪以BOLD法采集脑部数据,用SPM99等软件后处理,获得脑功能活动图像。结果 看数字和汉字均能激活双侧纹外视区、枕上回、顶叶及额下回少部分区域;默读数字和汉字额上回及额中回激活较明显;处理汉字比处理数字在额叶激活的面积更大;还发现在汉字的认知加工过程中有豆状核、丘脑及小脑的参与。结论 数字及汉字的认知加工激活脑内不同区域,额叶在汉字的处理过程中起更重要作用。fMRT是研究活体人脑语言功能十分有效的方法。

磁共振成像, 认知, 脑

上传时间

2007年05月29日

【期刊论文】健康成人肺脏在动态螺旋CT扫描中正常表现的定量研究

伍建林, 沈慧聪, 宋清伟, 张丽芝, 李广伟, 于日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1年第12卷第4期/J Chin Clin Med Imaging, 2001, Vol. 12, No. 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研究正常人肺脏深呼、吸气末动态螺旋CT扫描的表现,初步确定其正常值范围。材料与方法:对55例健康成人进行呼、吸气末HRCT扫描及肺功能检查(PFTs)。以呼、吸气末肺野密度变化、象素指数(PI)值及面积变化率为CT评价指标。比较上述指标在左、右肺,上、中、下肺区及前、后肺区的变化规律,并比较全肺法和局部感兴趣区(ROT)法对肺野密度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健康成人深呼、吸气末全肺平均CT值分别为-681.5±38.6HuH 和-839.1±21.1Hu(P<0.01),其差值为157.6±36.1Hu。呼、吸气末CT值左、右肺间无统计学差异(P>0.1);上、中、下肺区吸气末平均CT值无差异(P>0.05),呼气末CT值上肺区低于下肺区,呼、吸气末 &8 值差值下肺区最大,上肺区最小(P<0.05)。肺脏CT值分布呈前-后节段性差异,肺前部的呼、吸气末平均CT值及其差值变化均比肺后部低(P<0.05),以呼气末更显著。深吸气末平均PI值为29.62%(1.2%~52.8%),深呼气末为0.65%(0%~1.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肺野面积变化率为38.4%,上肺区面积减少显著(P<0.01)。局部ROI法与全肺法测量的全肺平均CT值结果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肺野密度、PI及面积变化率的测算是定量评估正常人肺脏动态CT表现及其功能很有价值的影像方法。ROI法较全肺法测量简便易行。

肺;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上传时间

2007年05月29日

【期刊论文】螺旋CT动态扫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初探

伍建林, 沈慧聪, 李光军, 刘义军, 张晓文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4年1月第2卷第1期,-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定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动态CT扫描的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34例COPD患者和 55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呼、吸气末动态CT扫描及肺功能检查。以呼、吸气末肺野密度变化、像素指数(PI)值及面积变化率作为CT评价指标。观察上述指标在左 、右侧肺,上、中、下肺区及前、后肺区的变化规律,并比较全肺法和局部感兴趣区(ROI)法对肺野密度测量结果的相关性。还比较以上CT'分析参数值与肺功能参数值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呼气末全肺平均 CT值、呼-吸气末 CT值差值、前-后肺区间的节段性差异及面积变化率均低于正常人。而 PI值高于正常人。全肺法测量结果与局部 ROI法有相关性。研究对象的各CT参数值与反映气流阻塞(FEV1、FEV1/FVC)及气体潴留(RV、RV/TLC)的肺功能参数均相关,且呼气末相关性大于吸气末。结论 COPD患者均有明显的气体潴留,以上动态CT'扫描各分析参数与反映气流阻塞及气体潴留的相应肺功能参数均有良好相关性,因此可应用于COPD等其他慢性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和肺功能评价。

肺疾病, 阻塞性,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合作学者

  • 伍建林 邀请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