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8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9年02月11日

【期刊论文】东秦岭造山带的流变学及动力学分析*

宋传中, 宋传, 张国伟

地球物理学报,1998,6(41):55~6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建立了东秦岭地学断面带地壳二维深度一强度剖面,揭示了该造山带的地壳结构和流变学分层性脆性的上地壳南薄北厚中、下地壳包括莫面呈现水平流变状态,南端蠕变特征更明显上地慢流变强度较大其地壳类型是栾川以南为H型地壳,构成中、新生代造山带的核部,具有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特征。栾川以北为C型地壳,中、新生代的大陆汇聚带东秦岭地学断面带整体上看为C-H型地壳,反映了后造山期陆内造山的构造特征地壳物质为长英质一石英闪长质,壳内软层具有低速、高热、强网状反射和低强度蠕变的地球物理特征,是后造山期经过调整的水平流变层。

秦岭造山带,, 流变学,, 地学大断面,, 大陆动力学

上传时间

2009年02月11日

【期刊论文】伏牛山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控制

宋传中, 张国伟

地质论评,1999,9(5):492~49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伏牛山推覆构造是秦岭造山带中一条重要的构造带,特征明显,分带性清楚。锋带为前冲型或褶皱型,西段由褶皱紧密的陶湾群黑云母大理岩构成,东段为栗川群和部分三叠系,由北向南推覆在宽坪群和上白噩统之上。洛南一栗川断裂带为前锋与中带的界线。中带在栗川地区较为典型,表现为双重构造型式,伏牛山一带几乎全被根带向南掩盖。竹园沟一祖师庙断裂带为中带与根带的分界线。根带岩石形成较深,上升强烈,符合经典的推覆构造模式。伏牛山推夜构造最终形成在燕山期末一喜马拉雅期初,后展式扩展,是扬子板块向北持续俯冲挤压,华北地块向南作巨型陆内俯冲的产物,也是不同时期,相同性质构造叠加的结果。

秦岭造山带, 陆内俯冲, 推覆构造, 动力学, 双重构造

上传时间

2009年02月11日

【期刊论文】苏皖境内滁河断裂的演化与大地构造背景

宋传中, 朱光, 王道轩, 牛漫兰

中国区域地质,2000,19(4):367~37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滁河断裂从古生代以来记录了下扬子地区的动力学特征。该断裂震旦纪—志留纪是滁县—全椒深水盆地与巢县—含山浅水盆地的分界线;晚泥盆世—中三叠世其北侧未见沉积,南侧表现出由于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而导致的陆内拉张断陷;晚三叠世时成为大别—胶南造山带南侧前陆冲断褶带中一条重要的逆冲断层,随后卷入郯庐断裂系的左行走滑剪切;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时表现为垒堑构造的调整边界,控制着滁全红色盆地的发展。新生代以来再次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

下扬子地区, 冲断褶带, 深大断裂, 推覆构造, 盆—岭构造

上传时间

2009年02月11日

【期刊论文】郯庐断裂带肥东韧性剪切带的变形规律、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宋传中, 朱光, 刘洋, 牛漫兰, 刘国生

地质评论,2003,49(1):10~1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郯庐断裂带肥东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形态为一正花状左行平移断裂带,目前出露的为该韧性剪切带的根部,具有典型的深层次左行走滑变形特征。肥东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超糜棱岩测得的40Ar/38Ar全岩年龄分别为120.48Ma和118.75Ma,说明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行平移时代为早白垩世。对该带构造变形和构造叠加的研究表明,肥东浮搓山一带是被郯庐断裂带截切、牵引、叠加、改造的印支期大别一胶南造山带的残块。郯庐断裂带与大别一胶南造山带是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系统的产物,前者属于滨太平洋构造系统,后者属于特提斯构造系统。

郯庐断裂带, 大别一胶南造山带, 肥东韧性剪切带, 花状构造, 同位素年龄

上传时间

2009年02月11日

【期刊论文】基于变形分解与斜向汇聚理论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变形研究

宋传中, 牛漫兰, 刘国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7):719~72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板块汇聚碰撞过程中,常常造成应力矢量与板块边缘的非直交关系,导致平移分量和缩短分量的产生,它们并非不同时期、不同应力场的产物;这种斜向汇聚产生大陆造山带的不对称扇型结构及花状构造,也可能是大陆增生保存的重要形式之一;变形分解作用使得岩石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纯剪变形分量和单剪变形分量,且不受尺度控制;该理论常被应用于解释造山带尺度的许多构造问题,在秦岭造山带中进行变形分解和板块斜向汇聚研究,有望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秦岭造山带, 变形分解, 斜向汇聚, 大陆动力学

合作学者

  • 宋传中 邀请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