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5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9年04月06日

【期刊论文】湖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FcγRⅢa-158V/F多态性研究

谢红付, 朱蓉, 施为, 杜乾君, 陈明亮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8(4):260~26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湖南汉族SLE患者与FcγRⅢa-158V/F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SLE患者65例,其中狼疮肾炎患者38例,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检测FcγRⅢa-158V/F基因型,并与6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①与对照组相比,SLE患者FcγRⅢa-158F/F纯合子基因型显著增高(OR=2.23,x2=4.69,P=0.03)。②与对照组相比,狼疮肾炎患者Fc-γRⅢa-158F/F纯合子基因型和FcγRⅢa-158F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增高(OR=2.67,x2=5.36,P=0.02;OR=2.00,x2=4.91,P=0.03)。结论 SLE患者FcγRⅢa-158F/F纯合子基因型显著增高,狼疮肾炎患者FcγRⅢa-158F/F纯合子基因型和FcγRⅢa-158F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增高,提示FcγRⅢa多态性与SLE相关,FcγRⅢa-158F等位基因可能是狼疮肾炎的危险因素。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受体,, IGG, 免疫球蛋白同种异型

上传时间

2009年04月06日

【期刊论文】卡介菌多糖核酸对SLE患者辅助T细胞因子和疾病活动性的影响

谢红付, 李捷, 施为, 陈明亮, 杜乾君, 陈翔, 陈服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11(11):683~68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为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SLE患者辅助T(Th)细胞因子及疾病活动性的影响。将SLE患者分为处理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于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并评估疾病活动性。治疗后处理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4、IL-10均降至正常;治疗后对照组IFN-γ水平低于正常,而IL-4、IL-10水平仍高于正常,处理组疾病活动降低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BCG-PSN可作为SLE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卡介菌多糖核酸,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细胞因子, 疾病活动性

上传时间

2009年04月06日

【期刊论文】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

谢红付, 李捷, 施为, 陈翔, 陈明亮, 杜乾君, 陈服文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27(6):533~53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探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对58例SLE患者,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SLE患者体内Thl,Th2类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在治疗后SLE患者体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Th1类细胞因子较Th2类细胞因子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SLE患者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体内Th细胞因子平衡向Th2偏移,这可能为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SLE患者机制之一。

皮质类固醇激素, 治疗, 红斑狼疮,, 全身性, Th1/, Th2细胞因子

上传时间

2009年04月06日

【期刊论文】208例SLE临床和免疫学特征分析

谢红付, 施为, 陈服文, 杜乾君, 刘稚然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4(4):215~21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为探讨皮肤科门诊定期就诊的SLE患者临床特征,自身抗体分布及长期皮质类固醇治疗引起的副作用,统计分析了208例SLE的首发症状及病程中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分布情况,并分年龄、性别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一般特征,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征和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首发症状为蝶形红斑者占60.58%,少年组及年轻男性组内脏受累重,皮质类固醇副作用以浅表真菌感染最常见。

红斑狼疮,, 系统性, 临床特征, 自身抗体

上传时间

2009年04月06日

【期刊论文】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在尖锐湿疣患者组织中的表达

谢红付, 冯浩, 范学工, 施为, 陈明亮, 杜乾君, 陈翔

中国皮肤科杂志,2003,5(5):248~24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A)皮损中端粒酶活件与细胞凋亡。表达情况及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文件一酶标法(TRAP-ELISA)检测了30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端粒酶活性,并与正常组织和肿瘤细胞株作对照;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椅测皮损巾细胞凋亡。结果 27例(90%)尖锐湿疣皮损中端粒酶活性A450值为0.50-2.76,平均1.302,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显著性(t=612,P<0.01);24例皮损中有捌亡细胞,占80%,且端粒酶活性与凋亡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52,P=0.004。结论 端粒酶可以在一些非恶性皮肤病中表达,且影响细胞凋亡,可能参与CA发病。

尖锐湿疣; 端粒, 末端转移酶; 脱噬作用

合作学者

  • 谢红付 邀请

    中南大学,湖南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