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0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9年03月24日

【期刊论文】东、西昆仑山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隆升作用对比

王国灿, 杨巍然, 马华东, 王岸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05,9(3):157-16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东、西昆仑晚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昆仑山现代地貌格局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经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和中更新世晚期的共和运动形成的,山系的崛起在时空演化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而西昆仑山在第三纪已有明显的地貌反差,第四纪地貌反差加剧。东昆仑地区在昆黄运动后尽管形成了近东西向的东流水系,但向南的强烈溯源侵蚀并奠定现代河流水系格局主要发生于中更新世晚期,与共和运动大体同时,而西昆仑地区向南的强烈溯源侵蚀主要发生于早更新世晚期,与东昆仑的昆—黄运动大体同时。在剥蚀程度上,东昆仑最上部3km的去顶至少延续了45Ma,而西昆仑公格尔—塔什库尔干地貌单元只延续了2~5Ma。控制东、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动力背景可能取决于强烈加厚及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岩石圈边缘的重力伸展垮塌与来自南部的挤压应力之间的动态平衡。考察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机制,不仅要注意隆升作用的共性,更要强调不同部位隆升过程及动力学的差异性。

东、西昆仑, 晚新生代, 构造隆升

上传时间

2009年03月24日

【期刊论文】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构造年代学证据

王国灿, 杨巍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9(5):1-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运用构造年代学方法对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与确定。印支—早燕山期(240~180Ma)是大别山广泛的逆冲或楔冲抬升时期,中深层次为向北西或北北西方向的透入性韧性逆冲推覆或楔冲,浅表层次为向造山带两侧的背冲式逆冲推覆,体现出分层楔入—逆冲抬升作用特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96Ma)大别山又一次发生广泛的隆升作用,有关隆升构造包括顶托式片麻岩穹隆、岩浆底辟穹隆及西大别的背向式剥离滑脱构造,其中对岩石抬升剥露影响最大的是顶托式片麻岩穹隆,且以东大别罗田穹隆区及岳西穹隆区的抬升剥露幅度最大。晚白垩世早期,在北西-南东向伸展条件下,麻城-药铺-青山弧形剥离断层形成,随之在晚白垩世晚期至老第三纪发生差异断块隆陷构造,引起东大别核部地区,特别是罗田穹隆区进一步掀斜抬升。

隆升作用, 构造年代学, 大别造山带, 中新生代

上传时间

2009年03月24日

【期刊论文】桐柏造山带东段结晶基底杂岩中的大型A型背形及其构造背景

王国灿, 桑隆康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5(3):291-29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通过对桐柏山东段广水孝子店一带桐柏杂岩及红安群的构造解析,提出桐柏杂岩中发育北西南东走向并向南东倾伏的大型A型背形利用变形矿物变质温压计估算其形成温度为530~690℃,压力为052~062GPa,相当于18~22km深的中地壳流动壳层据A型背形不同部位物质运动特点分析,其形成很可能是古元古代晚期华北古板块与杨子古板块碰撞对接造成桐柏杂岩向南东方向侧向挤出的结果。

桐柏造山带, 桐柏杂岩, A型背形, 古板块碰撞

上传时间

2009年03月24日

【期刊论文】大别山核部罗田穹隆形成的构造及年代学证据

王国灿, 杨巍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9(5):1-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从构造学和年代学两方面论证了东大别核部地区罗田穹隆构造的存在及发育历程,揭示了穹隆形成于大约150~95Ma期间。穹隆不同部位广泛显示的顺片麻理的正向韧性滑脱构造以及由边缘到核部矿物的冷却年龄逐渐年轻,表明了穹隆的形成是顶托式差异隆升的结果。穹隆发育过程中还叠加了多种型式的韧性剪切变形,造成穹隆构造面貌的复杂性。这些运动型式主要有环绕穹隆的高角度左旋走滑,北东-南西向高角度左旋走滑以及沿麻城-药铺-青山剥离断层发生向北西的滑脱等。穹隆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印支—早燕山期碰撞而加厚的大别岩石圈在燕山期发生拆沉并引起地壳的伸展有关。

大别山核部, 罗田穹隆, 年代学, 顶托式隆起.,

上传时间

2009年03月24日

【期刊论文】东昆仑东段第四纪成山作用过程与地貌变迁

王国灿, 吴燕玲, 向树元, 贾春兴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11(6):583-59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东昆仑山的现代地貌格局为一系列北西西向的山系和盆地(谷地)相间列,第四纪沉积和岩相分布与地貌格局存在良好的匹配性,第四纪不同时代沉积反映了山系的成山作用过程。显著地貌分异首先出现于北部的布尔汗布达山,即早更新世中晚期(1525ka),表现为受布尔汗布达山地貌控制的其南部山脚的早更新世中期(1525ka)左右冲洪积物的始现。南部马尔争—布青山的成型发生于早中更新世之交,这次成山作用在整个青藏高原昆仑—黄河源地区具有广泛影响。更南部的查哈西里山在1113.9~979.6ka间的沉积特征也显示了这一事件的影响,即由湖相转变为冲洪积相,但在这一时期查哈西里山总体仍为沉积区,山系并未形成,山顶最高层位粗冲洪积物的砾石成分统计和砾石扁平面产状统计仍显示物源来自北部,沉积与北部隆起的马尔争-布青山有关,查哈西里山真正隆起高于两侧,应发生在晚更新世。伸展断裂组合与地貌之间的良好耦合关系表明,东昆仑地区山体的崛起与伸展断裂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山系突出于高原面的成山作用主要受控于近南北向的伸展作用,这一伸展作用应与青藏高原整体隆升后边缘的重力失稳垮塌及均衡作用相联系,这种伸展垮塌随着时间的迁移向南发展。

东昆仑东段, 第四纪, 成山作用过程, 伸展构造

合作学者

  • 王国灿 邀请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