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8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9年09月28日

【期刊论文】降雨诱发型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动力学特征分析

贺可强, 白建业, 王思敬

岩土力学,2005,26(5):707~70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根据降雨诱发型堆积层边坡物质组成特点与位移构成性质,建立了边坡粘弹性位移动力学模型与位移动力学方程,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其位移动力学行为和特征以及位移与地下水位或降雨量定量关系,发现了边坡的位移动力学特征主要取决于边坡的地下水位及其变化规律,且其位移和位移速度在整体失稳前具有强烈的波动性。上述位移动力学规律表明,仅运用位移或位移速度作为单一动力学响应参数来评价与预测该类边坡稳定性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选择和建立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多源信息预测理论与模型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堆积层滑坡, 位移动力学特征, 位移速度, 边坡稳定性

上传时间

2009年09月28日

【期刊论文】降雨型堆积层滑坡的加卸载响应比特征及其预测作用与意义*

贺可强, , 周敦云, 王思敬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23(16):2665~267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长江三峡库区典型降雨型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失稳规律、加卸载动力学作用过程与特点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该类滑坡加卸载参数及加卸载响应参数,建立了加卸载响应比预测模型。以新滩滑坡分析为例,运用加卸载响应比预测模型对新滩边坡关键部位监测点A3,B3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计算,发现该两点的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曲线均在边坡失稳前发生突变,其突变时间与边坡实际失稳时间完全吻合。证明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可应用于中、短期预报堆积层滑坡的一种有效方法。

滑坡, 降雨型堆积层滑坡, 加卸载响应比, 统计预测模型, 物理预测模型, 新滩滑坡

上传时间

2009年09月28日

【期刊论文】堆积层边坡表层位移矢量角及其在稳定性预测中的作用与意义*

贺可强, , 阳吉宝, 王思敬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22(12):1976~198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根据边坡不同稳定性的位移矢量角的形成机制以及对新滩边坡实际资料的分析,发现堆积层边坡的表层位移矢量角是描述和评价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基本参数之一。它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与预测预报标准,且受局部或随机因素影响较小,同时反映了边坡的变形受力条件与整体稳定性状态,在滑坡预测预报中有着位移或位移速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边坡塑性滑移阶段的位移矢量角及其与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运用数理统计趋势位移分析原理建立了边坡位移矢量角和位移速率双参数统计预测预报判据,克服了传统位移时序分析法单一参数预测理论的不足,并运用新滩边坡F系列监控点实际资料进行了双参数的后验稳定性验算与判别。预测结果与边坡的实际失稳时间与规律相吻合,说明该理论判据具有一定的精度和实用性。

边坡稳定性分析, 堆积层边坡, 表层位移矢量角, 稳定性预测预报, 位移监测资料, 双参数判据

上传时间

2009年09月28日

【期刊论文】堆积层边坡位移矢量角的形成作用机制及其与稳定性演化关系的研究

贺可强, 阳吉宝, 王思敬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21(2):185~19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通过对堆积层边坡不同稳定性演化阶段的变形性质和基本构成的分析,发现堆积层边坡表层位移矢量角是由整体滑移矢量角、压缩位移矢量角、塑性变形位移矢量角及蠕动变形矢量角构成。且其构成比例是随着边坡的不同位置及不同稳定性演化阶段而变化。同时,对表层位移矢量角在堆积层边坡不同稳定性演化阶段的形成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分别建立了堆积层边坡压缩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的表层位移矢量角与相应位移速率及其他参数的定量关系,总结了位移矢量角在不同演化阶段及不同部位的变化规律。最后运用新滩滑坡不同演化阶段的实际位移监测资料进行了验证分析,发现新滩边坡稳定性不同,则演化阶段的坡体位移矢量角具有不同变化规律,而且这些动态变化规律与该边坡实际变形失稳阶段相吻合。

堆积层边坡, 位移矢量角, 形成作用机制, 稳定性演化阶段

上传时间

2009年09月28日

【期刊论文】枣庄岩溶塌陷形成机理与致塌模型的研究

贺可强, , 王滨, 万继涛

岩土力学, 2002,23(5):565~56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渗压效应是指由于降雨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而对盖层土体产生的综合作用,包括静水增荷效应、垂直渗透效应、吸水软化效应及负压封闭效应。渗压效应致塌机制是多年持续采水区降落漏斗中心部位岩溶塌陷的主要力学机制。本文根据普氏理论及极限平衡理论分别建立了内部塌陷阶段临界土洞的高度表达式及地表塌陷阶段的渗压效应致塌力学模型,并用表达式及模型对枣庄市的岩溶塌陷进行了验证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与实际塌陷情况符合较好,建立的表达式与模型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

渗压效应, 临界土洞, 力学模型, 普氏理论, 极限平衡理论

合作学者

  • 贺可强 邀请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