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20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10年11月03日

【期刊论文】连续流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控制要点及优化

王淑莹, 王伟, 王淑莹*, 王海东, 令云芳, 刘智波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10):83~8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主要介绍了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的系统工作原理及工艺特性,并探讨了该工艺运行操作和设计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如进水流量分配比、溶解氧、污泥回流比、C/N比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的优化控制对策。

分段进水, 生物脱氮, 影响因素, 优化控制

上传时间

2010年11月03日

【期刊论文】氧化沟工艺中污泥膨胀原因的分析与控制

王淑莹, 梁秀荣, 文洋, 陈澄, 甘一萍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32(4):347~35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为了有效控制某低负荷长污泥龄氧化沟工艺的污泥膨胀工况,通过对某污水处理厂设计工艺和运行参数的分析,表明该污水处理厂发生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氧化沟曝气转刷损坏导致氧化沟内总体溶解氧(D0)质量浓度过低。针对污泥膨胀原因及相关的膨胀机理,采用降低污泥质量浓度,提高系统DO质量浓度的措施加以控制。从而解决了污泥膨胀问题,另外根据污水处理厂现有设备情况和小试试验结果,确定了该污水处理厂的最佳运行条件为:D0质量浓度约为1.0~1.5mg/L;污泥指数在120~150mL/g;污泥质量浓度为5.0g/L

氧化沟, 污泥膨胀, 丝状菌, 溶解氧(, D0),

上传时间

2010年11月03日

【期刊论文】低溶解氧条件下活性污泥沉降性的研究

王淑莹, 白璐, 彭永臻, , 高守有

工业水处理,2006,26(5):54~5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采用连续流A/O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研究不同溶解氧(DO)浓度条件下的污泥沉降性,同时考察了系统除磷脱氮功能对于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O从2mg/L逐渐降低至1、0.5、0.4mg/L的过程中,系统的硝化效果逐渐恶化,氨氮去除率从100%降低到15%左右,长期低DO条件运行导致系统基本丧失脱氮功能,逐渐转化为单纯去除有机物的系统。期间污泥容积指数(SVI)有小幅波动,维持在145mL/g以下,污泥沉降性良好。将DO继续降至0.2~0.3mg/L,在缺氧段和好氧段分别有了一定的放磷和吸磷效果,SVI从130mL/g降低到99mL/g。说明系统除磷功能的增强有利于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对比实验中,将DO从2mg/L直接降低到0.5mg/L,氨氮去除率下降到54%,脱氮良好,总氮去除率稳定在50%左右;SVI从110mL/g上升至160mL/g左右,显微镜检发现丝状菌增殖。分析认为,脱氮系统比单纯去除有机物的系统容易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

低溶解氧, 丝状菌, 污泥膨胀, 脱氮, 除磷

上传时间

2010年11月03日

【期刊论文】基于三层网络的SBR法深度脱氮智能控制系统的中试研究

王淑莹, 杨庆, *, 杨岸明, 郭建华, 薄凤阳, 彭永臻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5):745~75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以一座处理量为60m3·d-1的SBR法中试系统为研究对象,将三层网络智能控制技术引入SBR工艺中,并对该智能控制系统的深度脱氮效果和稳定性进行了中试研究。在SBR法硝化反硝化过程中,pH、DO、ORP曲线上会出现反映生物脱氮进程的特征点,以pH、DO、ORP为控制参数建立的智能控制策略可以准确判断反应的终点,避免了过度曝气,在保证深度脱氮的前提下节省了能耗。经过10个月的稳定运行,即使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该SBR法智能控制中试系统出水的各项指标完全能够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并且达到了深度脱氮的效果,出水COD低于50mg·L-1,总氮低于5mg·L-1。

三层网络技术, SBR, 深度脱氮, 智能控制

上传时间

2010年11月03日

【期刊论文】强化A2/O工艺反硝化除磷性能的运行控制策略

王淑莹, 王晓莲, 王亚宜, 彭永臻, *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5):722~72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以啤酒废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如何强化A2/O工艺反硝化除磷性能,从而提高营养物去除效果、并实现节能的目的。试验中建立了3种运行控制策略:(1)根据缺氧区末端出水硝酸盐的浓度控制内循环回流量;(2)调节厌氧/缺氧/好氧区体积比以减少厌氧区出水剩余COD对缺氧磷吸收的影响;(3)向缺氧区引入旁流并调节旁流比。试验结果表明,当缺氧区末端出水硝酸盐浓度控制在1~3mg·L-1时,不仅可强化反硝化除磷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内循环所需能耗;厌氧/缺氧/好氧区最佳体积比为1/1/2;旁流的引入可以提高低C/N比条件下TN的去除,最优旁流比为0.32。

A2O工艺, 反硝化除磷, 内循环比, 体积比, 旁流比

合作学者

  • 王淑莹 邀请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