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5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30日

【期刊论文】走向现代化的江村人—中国家族主义中的亚文化现象及其现代意义

翟学伟

,-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依照马克斯·韦伯等西方学者的观点,儒家文化中的家族制是形成现代经济组织的一大障碍。然而,在对江苏昆山市周庄镇农户进行的家庭结构调查中发现,该地区存在着一种受到当地人普遍认可的入赘婚家庭模式。这种家庭模式可以和日本的招女婿婚俗相比较。日本家庭的招婿制曾对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组织结构起过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江村地区的这一招婚制的分析,也将阐明它是该地区乡镇企业这一类型的经济组织如此发达的一个前提条件,以此表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契合关系。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30日

【期刊论文】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 概念、个案及其分析

翟学伟

,-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关系”已成为解释中国社会运作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注重关系的建立,却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为此提出一个“日常权威”的概念。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如此热衷于讲“人情”与“面子”是因为他们能将其作为一种交往工具,以获得他们的日常权威。日常权威是一种嵌入式的权威,它表达了任何一个想拥有权威或资源的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先需要将自己嵌入于一种特定个人关系网络中,借此来拿到本来不属于他的权威。由于日常权威的运作,角色与地位、规范与制度在网络中都显得形同虚设,而唯有关系的连接才有意义。①

日常权威,, 关系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30日

【期刊论文】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

翟学伟

,-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Whether th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social behavior is collectivism or individualism is considerable problem which has brought about a lot of debates.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agures that the determinative elements of the orientation are neither the familism nor Confucianism, but four elements' matches one another by comparing the family structure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westen societies. The four elements are (1) pernalism, (2) moral norm, (3) interests' distribution, (4) blood relationships. Since Japanese and westen families have not the four elements totally, their social behavior tends to be collectivist or individualist definitely, while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social interaction, because of the matches of the four elements, Chinese social behavior becomes flexible and situational, which is shifted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This paper offers a new theory in explaining the Chinese social behavior.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30日

【期刊论文】中国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平衡性问题: 一项个案研究

翟学伟

,-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本文在方法论上以问题意识为指导,通过对一个病人进入医院治疗事件的个案研究,描述和分析了以该病人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及其运作过程,提出了一个对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具有解释力的模式:平衡性模式。该模式表明中国人际关系的构成方式呈差序性,位于同一序列的人在同处于中心的个体互动时,为了保持关系上和形式上的和谐,倾向于用一种突生的标准来做为每一个体的行动规范,而互动中的个体也意识到唯有遵循这些标准,他才可能不被关系网中的他人所排斥,反之,一旦关系网中的这种平衡结构被打破,则会造成关系网被重新定义,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本文就此还说明了这一平衡性模式同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平衡理论等的本质差异,以及它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点。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30日

【期刊论文】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

翟学伟

,-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寻求本土的概念来建构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本文认为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概念是:人缘、人情和人伦。人缘是指命中注定的或前定的人际关系;人情是指包含血缘关系和伦理思想而延伸的人际交换行为;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秩序。三者构成的三位一体成为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它们彼此的合一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天命观、家族制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合一。这三者便构成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模式。其中,人情是它的基本样式,决定中国人际关系是什么,人伦是其制度化,决定怎么样,人缘是模式的总体原本,从根本上解释人际关系的为什么。如果以西方的人际关系特质作参照,便能发现它们在前提公设、方法、特征和表现方式上均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 19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195下载

  • 0

  • 引用

合作学者

  • 翟学伟 邀请

    南京大学,江苏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