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0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22日

【期刊论文】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过程①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地层学杂志,2002,26(1):62~6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中生代羌塘前陆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内,夹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是一个与两侧缝合带逆冲作用相关的沉积盆地,由羌北盆地(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羌南盆地(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中央隆起带构成,其中中央隆起是北部前陆盆地和南部前陆盆地共有的前陆隆起,显示为对称型复合前陆盆地; 该盆地形成于晚三叠世,并持续发育至早白垩世,盆地中充填了巨厚的同构造期的复理石和磨拉石,具有总体向上变粗变浅的充填序列,以不整合面可将其划分为5个由顶底不整合面限制的构造层序,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主碰撞期,晚三叠世瑞替期构造层序对应于金沙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早侏罗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初始逆冲推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层序对应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碰撞期,中白垩世构造层序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碰撞闭合后冲断抬升与金沙江缝合带冲断抬升的产物,为中生代羌塘盆地关闭后的磨拉石建造。

羌塘前陆盆地,, 复合型前陆盆地,, 构造层序,, 中生代,, 金沙江缝合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青藏高原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22日

【期刊论文】造山作用与沉积响应

李勇, 王成善, 曾允孚

矿物岩石,2000,20(2):49~5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大陆上最基本的两个构造单元,具有盆山转换和盆山耦合的地质特征。造山作用主要体现为逆冲作用和走滑作用,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所产生的构造负荷是前陆盆地生长的构造动力,控制前陆盆地的沉降,形成可容空间,并提供物源,导致盆地的沉降和物源在垂直造山带方向的迁移;造山带走滑作用不仅控制造山带内走滑挤压盆地的形成,而且控制前陆盆地的沉降和物源在平行造山带方向的迁移,以及盆地的抬升与侵蚀。沉积盆地地层记录是研究和再造造山带造山作用的窗口,本文总结了利用沉积响应再造造山带造山作用的不同尺度的地层标识,它们是:盆地充填地层格架、不整合面、构造层序、粗碎屑楔状体、相及沉降中心的迁移、沉积物特征碎屑组分的变化、沉积物通量和沉积速率的增减、河流梯度、前缘隆起,以及放射性测量与裂变径迹年代测定。

盆山耦合, 沉积响应, 地层标识, 造山作用, 成盆作用, 走滑挤压盆地, 前陆盆地, 造山带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22日

【期刊论文】西藏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构造层序及充填样式*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地质科学,2002,37(1):27~3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为处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的周缘前陆盆地,其中充填了厚度大于2500m的晚三叠世肖茶卡群,自南向北可分出4个沉积相带,显示为北厚南薄的楔形沉积体,具双物源、双古流向以及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一致性等特点,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其分为2个构造层序,下部构造层序以诺利期复理石建造为特征,上部构造层序以瑞替期磨拉石建造为特征。

北羌塘前陆盆地, 充填样式, 构造层序, 晚三叠世, 金沙江缝合带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22日

【期刊论文】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

李勇, 李勇), 曹叔尤), 周荣军), A L DEN SMORE), M A ELL IS)

地质学报,2005(1):28~3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青藏高原东缘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本文以岷江作为切入点,研究了该地区河流下蚀速率与山脉的隆升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建立岷江阶地序列的基础上,利用阶地高程和热释光年代学测年资料分别定量计算了岷江在川西高原、龙门山和成都盆地的下蚀速率,结果表明岷江各河段的下蚀速率明显不同,分别为1.07~1.61mmöa、1.81mmöa 和0.59mmöa;在龙门山地区岷江的下蚀速率最高,约为川西高原地区的1.5倍,约为成都平原地区的3倍;而同一河段不同时期岷江的下蚀速率基本是连续的,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该河段整个河谷的下蚀速率。基于龙门山的表面隆升速率(0.3~0.4mmöa),在约束局部侵蚀基准面和气候变化对阶地形成的控制作用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下蚀速率与龙门山表面隆升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河流下蚀速率约为山脉表面隆升速率的5倍。根据龙门山表面在隆升速率和下切速率等方面均大于川西高原,并结合龙门山活动构造以走滑作用为主,笔者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边缘山脉以剥蚀隆升为主,兼有构造隆升作用。最后,根据岷江最大切割深度所需的时间(3.48Ma)和成都盆地最古老的岷江冲积扇大邑砾岩的时间(3.6Ma),推测龙门山的初始隆升和形成时间应早于3.6Ma。

青藏高原东缘, 阶地, 岷江, 下蚀速率, 表面隆升速率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22日

【期刊论文】青藏高原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复合型前陆盆地充填模式①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石和, 林金辉, 朱利东, 李祥辉

沉积学报,2001,19(1):20~2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根据沉积物碎屑组分、粗碎屑楔状体、边缘相、古流向和沉积、沉降中心等重建了盆地结构、古地理和古地貌,认为该盆地是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多岛洋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前陆盆地,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碰撞和对冲有关,是盆地两侧板块边缘的大型逆冲作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 根据中央隆起地貌景观交替性变化和盆地中“三砂二灰”的幕式沉积特点,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其中巴通期和牛津—提唐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期,而巴柔期、卡洛期、提唐—贝里阿斯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强烈时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产生大量的构造负载,导致中央隆起强烈地挠曲隆升,造成了盆地中的幕式沉积,产生构造层序和层序,恢复了羌塘前陆盆地沉积记录与两侧缝合带的逆冲作用的相互关系。

复合型前陆盆地, 充填模式, 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羌塘, 青藏高原

合作学者

  • 李勇 邀请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