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0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29日

【期刊论文】原位肝脏移植中的血管整形

何晓顺, 陈规划, 孙君泓, 朱晓峰, 黄洁夫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1~3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常见的血管整形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肝脏移植的不同术式及供、受体血管之间的差异,对供或/和受体的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进行必要的整形。结果 共施行肝上下腔静脉整形139例次,门静脉整形2例,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肝动脉整形9例,术后1例发生肝动脉栓塞,需再次肝移植。结论 血管整形为肝移植手术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术前对供、受体各血管的准确评估,精细的血管整形技术是保证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肝, 移植, 血管整形, 显微外科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29日

【期刊论文】热缺血损伤对大鼠无心跳供体供肝质量及肝移植预后的影响

何晓顺, 马毅, 陈规划, 张晋昕, 吴金浪, 梁英杰, 林广云, 朱振宇, 胡瑞德, 黄洁夫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4):1236~124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条件下,无心跳供体(NHBD)的供肝质量与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实验动物大鼠按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10、15、20、30、45、60min,随机分为7组(n=12)。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观察肝移植术后各组组织形态、肝脏功能状态和能量代谢的恢复性变化,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 在热缺血30min以内,肝组织损伤仍处在可复性阶段,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供肝热缺血损伤的时间与肝组织能量代谢功能的恢复及术后动物生存情况密切相关。供肝经受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各组移植术后生存天数无明显差异。热缺血时间超过45min后,虽仍可获较短期的存活,但移植术后的长期存活时间明显缩短。热缺血60min以后,供肝已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结论 供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能荷(EC)水平和肝糖原含量、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以及移植术后上述指标恢复性的潜能可作为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大鼠的供肝可以安全地耐受30min以内的热缺血。

肝移植, 再灌注损伤, 移植物存活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29日

【期刊论文】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建立

何晓顺, 孙君泓, 黄洁夫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1):45~4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建立一个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为研究移植术后胆汁中的成分、细胞学及免疫学指标提供可能。方法 在Kamada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技术改进。肝上下腔静脉采用端端吻合法,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采取袖套法吻合;胆总管内置引流管引至大鼠颈背部,外接引流袋。结果 共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75次,24h动物存活率这9313%,1周动物存活为8616%。结论 该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术后胆汁成分、胆汁细胞学、免疫学指标变化的理想模型。细致的手术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肝, 移植, 大鼠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29日

【期刊论文】大鼠肝脏热缺血损伤后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观察

何晓顺, 马毅, 陈规划, 吴金浪, 胡瑞德, 梁英杰, 黄洁夫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19 (3):249~25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热缺血损伤后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特点,探讨肝脏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 对42例不同热缺血时间条件下的大鼠肝脏标本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与超微结构变化的动态观察。结果 光镜下,热缺血30min以后,开始出现肝细胞轻度水肿,灶性的空泡变性,并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未见明显坏死。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尤为明显,但直至热缺血60min,大部分细胞仍为可逆性变化,仅少数细胞出现染色质边集、核碎裂和核溶解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热缺血30min 始出现肝糖原颗粒减少,并有逐渐加重趋势。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三磷酸腺苷酶在热缺血60min后才发生明显的酶活性降低。结论 从组织学与超微结构方面证实,肝脏在单纯热缺血损伤时,缺血时间在60min以内,肝细胞损伤大多仍处在可复性阶段,仅部分缺血细胞发生不可复性的损伤。

肝脏, 缺血性损伤, 形态学

上传时间

2005年04月29日

【期刊论文】Surgical resection for hepatoportal bile duct ancer

何晓顺, HE Xiao-Shun, HUANG Jie-Fu, LIANG Li-Jian, LU Ming-De and CAO Xiu-Hu

WJG, 1999 April; 5(2):128-131,-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AIM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surgical procedures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of bile duct cancer and their indication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for 52 cases of hepat oportal bile duct cancer treated from January 1991 to December 1996. All the cas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Bismuth-Corlettle system and received appropriate operation.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survival rates, jaundice elimination, comfort index, operative mortality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S Seventeen cases received surgical resection (32.7%). The urvival rate was 71.4%, 35.7% and 10.4% forone, two and three years respectively, and was 30%, 16.8% and 0% for those with drainage (P<0.05). The mortality rate was 6.0% for the drainage group and 5.9% for the resection group (P>0.05). Of the 17 resected patients, 8 (47.1%) had curative resection and 9 (52.9%) noncurative resection. Their mean survival time was 21.1 months and 7.5 months respectively (P<0.05). CONCLUSION Proper surgical procedure should be used on the basis of the local and general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and aggressive resection with or without liver resection is a valid 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o portal bile duct cancer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ognosisof patients.

合作学者

  • 何晓顺 邀请

    中山大学,广东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