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12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5年06月29日

【期刊论文】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

叶裕民

,-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本文在对索洛经济增长核算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政府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的新成果,对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得出以下结论:(1)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动是TFP提高的重要原因;(2)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属于资本和技术双推动型的;(3)资本深化速度的差异是东中西部TFP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全要素生产率, 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增长

上传时间

2005年06月29日

【期刊论文】第五章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转型

叶裕民

,-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产业结构转型与城市化互为前提,相伴相随,共同构成中国未来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主旋律。中国依次经历了改革开放前非城市化的工业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弱城市化的工业化过程,正在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其中关键的环节是通过新型工业化之路,建立以现代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和装备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进而拉动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力转移浪潮的持续推进,为就业结构转型创造市场条件,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拉动市场扩张。城市化拉动的新增市场是一个不断升级的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为新型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相应的市场结构。同时,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是提高产业效率、建立中国现代经济运行秩序的空间依托。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尽快形成新时期产业结构转型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建议加快相关的制度创新:简化、降低城市设置标准,为中国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发展为城市提供科学的门槛;赋予国民以自由迁徙权,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流动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滚动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提高城市对主导产业R&D投入,通过创新和学习增强城市竞争力;纠正以经济增长衡量政绩的考核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关注公共产品的生产,关注贫困;统筹安排城乡基础教育,全面加速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提供持续的动力。

上传时间

2005年06月29日

【期刊论文】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中西部地区大开发

叶裕民

,-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借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财力分配不平衡的实际,提出了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方案,以及实施目标方案的过渡办法。本方案符合小平同志关于缩小地区差距问题的思想和中央关于加快开发中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具有规范、公平、导向正确等特点。

财政转移支付, 政策研究, 中西部发展

上传时间

2005年06月29日

【期刊论文】统筹城乡发展——21世纪初中国社会进步的挑战与对策

叶裕民, 胡乃武

,-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中国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中国已经初步具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统筹发展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城乡居民迁徙权,统筹城乡就业,统筹社会保障,统筹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统筹发展城市与建制镇,统筹解决都市中的城乡矛盾。

统筹, 城乡发展, 目标, 条件, 对策

上传时间

2005年06月29日

【期刊论文】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

叶裕民, 黄壬侠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6):1~1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构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主旋律。建国后中国依次经历了非城市化的工业化过程,弱城市化的工业化过程,正在建立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其中关键的环节是通过新型工业化之路,建立以现代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和装备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进而拉动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力转移浪潮的持续推进,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其次,城市化进程将有力拉动市场扩张,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效市场空间。为此需要加快制度创新:简化、降低城市设置标准,赋予国民以自由迁徙权,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滚动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提高城市对主导产业R & D投入,关注贫困等。

新型工业化, 城市化, 互动机制, 装备产业, 制度创新

合作学者

  • 叶裕民 邀请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