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6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6年12月01日

【期刊论文】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陶军, 涂昌, 王妍, 杨震, 刘东红, 徐明国, 王洁梅, 曾群英, 陈国伟, 马虹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1):1014~101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30例正常者作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单个核细胞的水平;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一定条件下培养2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鉴定培养贴壁细胞表面标志CD34的表达;倒置荧光显微镜鉴定贴壁细胞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FMD明显低于对照组[(5185±3104)%比(8181±4148)%,P<0.05];NMD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0±5.03)%比(14.18±4.50)%,P>0.05];CD34+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13±0.05)%比(0.09±0.04)%,P<0.05];FMD与CD34 +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385,P<0.05)。培养的贴壁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倒置荧光显微镜显示这些贴壁细胞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D34+细胞增加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提示循环EPCs增加可能是对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和内皮损伤的代偿反应。

心绞痛,, 不稳定性, 干细胞, 内皮,, 血管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16日

【期刊论文】年龄相关的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与动脉弹性关系的研究

陶军, 王妍, 杨震, 涂昌, 徐明国, 王洁梅, 王强, 曾群英, 陈国伟, 马虹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4):347~35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研究年龄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与动脉弹性损伤的关系。方法56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分成青年组(n=26)和老年组(n=30)。采用桡动脉脉搏分析法无创性评价健康志愿者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单个核细胞的水平,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2周,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结果老年组与青年组相比较,C1和C2明显降低[C1(11.73±45)比(16.89±1.69)ml/rimlHg×10,P<0.001;C2(8.40±1.45)比(10.58±1.18)ml/mmHg×100,P<0.001],循环内皮祖细胞数目明显减少[(0.13±0.02)比L(0.17±0.04)%,P<0.051,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与动脉弹性指数变化呈正相关(r=0.47,P<0.01;r=0.4,P<0.01),荧光显微镜鉴定贴壁细胞FITC-UFA-I和DiI-adDL双染色阳性。结论增龄导致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下降和功能障碍,损伤动脉弹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有可能作为评价血管功能的替代指标。

年龄因素, 干细胞, 小动脉, 弹性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16日

【期刊论文】肿瘤坏死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的实验研究

陶军, 王妍, 杨震, 涂昌, 徐明国, 王洁梅, 黄奕俊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2):1137~1140,-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提出内皮细胞微颗粒是反映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新指标。方法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及内皮细胞微颗粒的生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血小板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玻连蛋白(CD51+)微颗粒的水平。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静息状态下内皮细胞生成的微颗粒较少,经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24h后内皮细胞表面呈“出疹样”改变,小泡数目明显增多,直径大小约1.0汕m。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明显增高[CD31+内皮细胞微颗粒,(164±63)/1000内皮细胞比(42±10)/1000内皮细胞,P<0.05;CD51+内皮细胞微颗粒,(260±108)/1000内皮细胞比(19±4)/1000内皮细胞,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增多,内皮细胞微颗粒有望成为评估内皮损伤替代指标之一。

内皮,, 血管, 肿瘤坏死因子, 脐静脉, 微颗粒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16日

【期刊论文】年龄对血管弹性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陶军, 靳亚非, 王礼春, 刘磊, 廖新学, 高修仁, 曾群英, 陈国伟, 马虹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4):250~25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本研究采用桡动脉脉搏波分析动脉弹性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方法评价增龄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阐明动脉弹性降低可以用于早期无创评估人的内皮细胞功能。方法24例无心血管疾病史的男性健康志愿者分为青年组(年龄加~30岁,n=12)和老年组(年龄6o~70岁,n=12),离子电渗透法向受试者前臂皮肤导人乙酰胆碱(acethycholine,Aeh)和硝普钠(sodiumnitroprusside,SNP),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仪测量基础和峰值血流量;采用桡动脉脉搏分析法无创性评价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的基础血流无明显差异,与青年组相比,Ach诱导的老年组峰值血流量明显减少[(83.40±11.90)比(93.754-10.87)PU,P=0.03],而SNP诱导的峰值血流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119.174-16.76)比(128.334-21.29)PU,P=NS];老年组与青年组比较,Cl和C2明显降低[Cl(11.42±1.67)比(16.75±2.09)mi/mmHg×10,P<0.001;C2(7.674-1.56)比(10.754-1.86)mL/衄Hg×100,P<0.001];动脉血管弹性的变化与Ach诱导的皮肤血流改变呈正相关,与SNP诱导的皮肤血流改变无关。结论增龄导致动脉弹性降低和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动脉弹性降低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桡动脉脉搏波分析动脉弹性是一种简便无创检测内皮细胞功能的方法。

年龄因素, 动脉, 弹性, 内皮,, 血管, 脉搏波形分析

上传时间

2006年11月16日

【期刊论文】流体切应力调节内皮祖细胞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研究

陶军, 杨震, 涂昌, 徐明国, 王妍, 王洁梅, 潘仕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9):840~842,-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的影响,探讨切应力调节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并诱导分化成内皮祖细胞,通过ac.LDL及lectin荧光抗体标记鉴定。种植一定数量内皮祖细胞到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后,分为静态组、低切应力组(5dyn/cm)、中切应力组(15dyn/cm)和高切应力组(25dyn/cm)4种不同处理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时问点(0、5、10、15、20、25h)培养液中t-PA的水平。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型的“纺锤样”梭形细胞,ac.LDL及lectin双抗体荧光标记阳性。流体切应力增加内皮祖细胞t-PA的产生,t-PA的合成与切应力的水平和时间有关。结论切应力调节内皮祖细胞t-PA的分泌,提示流体切应力不仅是维持正常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动脉硬化,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干细胞, 切应力

合作学者

  • 陶军 邀请

    中山大学,广东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