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20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期刊论文】表现为胸部巨大肿块和皮肤溃疡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一例

冉玉平, 熊琳, 全祝贤, 代亚玲, 李薇, 谢英

,-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上传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期刊论文】表现为皮肤溃疡和骨髓炎的播散性隐球菌病一例研究

冉玉平, 熊琳, 罗琼, 李薇, 代亚林, 李志瑜, 袁长婷, 杜晓萍, 彭雪梅, 路永红, 廖万清, 周光平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2):124~12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报告一例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实验研究和治疗结果。方法 和结果患者女,33岁。9年前上臂、肩、臀及大腿长结节,此间怀孕并早产。产后半个月新发结节泛发全身。3个月前诊断为“血源播散性肺结核”,但抗结核治疗无效。体检发现面部、牙龈、躯干、臀部及四肢共39个结节和溃疡,左胫、腓骨骨质破坏及窦道。脓涂片及病理活检见脓液和坏死组织内有大量真菌孢子,培养酵母样菌落生长,尿素酶及咖啡酸试验阳性。经API酵母菌反应条和血清学鉴定为新生隐球菌血清型A。将菌种接种于大小鼠后发现脑、肺、肝等易受累。临床分离株核糖体内转录间隔2区序列分析法鉴定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停抗结核药,用抗真菌药治疗。强化段用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维持段口服伊曲康唑。局部用两性霉素B。30d后结节消失,200d后溃疡和窦道全部愈合,277d时停抗真菌药,患者痊愈。

隐球菌病, 皮肤溃疡, 骨髓炎, 隐球菌, 新型

上传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期刊论文】花斑癣的传播因素和发病机理 (附101例临床观察)

冉玉平, 罗汉超, 刘德操

华西医讯,1989,4(4):375~378,-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本文对101例真菌培养阳性的花斑癣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已婚者的配偶中无人同患此病,与卫生习惯也无明显关系,初步否定了本病属接触传染病、传播与卫生不良有关的传统观点。

上传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期刊论文】花斑癣患者皮屑中马拉色菌的巢式PCR法分析

冉玉平, 赵秀红, 熊琳, 周光平, 山崎Masashi, 坪井良治, 小川秀兴

西部医学,2004,16(1):12~1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用巢式PCR法检测马拉色菌特异的DNA从而快速准确的检测并鉴定马拉色菌的各菌种,并应用于花斑癣 (Pityriasis Versicolor, PV)患者皮屑中马拉色菌携带情况中的研究。方法 从PV患者的皮屑中提取马拉色菌的DNA, 以马拉色菌属rRNA内转录间隔区设计属的引物和各个种的特异性引物分别进行巢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PCR), 检测105例PV患者皮屑中的马拉色菌的目的DNA片断。结果 105例PV患者共检测到5例种的共321株马拉色菌的DNA。每例患者平均检测到约3种马拉色菌的DNA。各种马拉色菌的检出率依次为:球形马拉色菌80.0%,限制马拉色菌81.9%,合轴马拉色菌77.1%,糠秕马拉色菌41.9%,钝形马拉色菌15.2%。未检测到厚皮马拉色菌和斯洛菲马拉色菌。结论 PV皮屑中存在多种马拉色菌, 球形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和限制马拉色菌是PV患者皮损处的主要马拉色菌种。

花斑癣, 马拉色菌, 聚合酶链反应

上传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期刊论文】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冉玉平, 廖小梅, 陈卉娇, 孟文彤, 向兵, 康梅, 熊琳, 李志瑜, 庄杰, 彭雪梅, 邓承祺, 李甘地, 刘卫平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25~329,-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1)用酶免疫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的HIV抗体;(2)骨髓涂片及活检观察真菌形态;(3)取皮损做真菌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在25℃和37℃培养中从大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真菌特征。结果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贫血、丘疹性皮肤损害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型;在组织细胞外真菌较长,常弯曲,有横隔,似腊肠状;在25℃培养中呈菌丝型,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艾滋病患者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易误诊。确诊需作真菌培养。此真菌特征为温度双相性;可产生红色色素;可见有横隔的腊肠状细胞。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青霉属

合作学者

  • 冉玉平 邀请

    四川大学,973,863首席科学家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