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21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6年01月11日

【期刊论文】体外定向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发育为造血干/祖细胞方法的初步研究*

黄绍良, HE Zhi-xu, HUANG Shao-liang, ZHOU Qi-feng, LI Shu-nong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4):443-44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定向诱导胚胎干细胞(ESC)发育为造血干细胞(HSC)的方法。方法:将小、鼠E14胚胎干细胞在含于细胞生长因子(SC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甲基纤维素培养基上首先诱导发育为胚胎体(EB),再将EB置于均含SCF、VEGF、IL-3、IL-6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3各不同培养体系中定向分化为HSC,并观察HSC表面标志性抗原、造血集落形成及瑞氏-姬姆萨染色的结果。结果:经两阶段诱导ESC分化为HSC,发现在甲基纤维半固体培养体系中HSC发育缓慢,分化14d后CD34+/Sca-1+细胞数量最高为(31.5+-4.7)%;而在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上HSC发育缓慢较快,细胞数量较多,分化第10dCD34+/Sca-1+细胞数即达到峰值,为(47.8+-6.3)%;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胎肝基质细胞上清培养体系中HSC发育同样迅速,所产生的CD34+/Sca-1+细胞数量在3个体系中最高,为(53.6+-7.2)%。经瑞氏-姬姆萨染色证实上述细胞为早期造血细胞,均有形成各系造血细胞集落的能力。结论:使用骨髓基质饲养层+胎肝基质细胞上清培养体系及SCF、VEGF、IL-3、IL-6及EPO等细胞因子,通过阶段诱导分化,可从小鼠ESC获得较高比例的HSC。

胚胎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细胞, 分化, 小鼠

上传时间

2006年01月11日

【期刊论文】体外定向诱导E14小鼠胚胎干细胞为肝细胞

黄绍良, HUANG Shao-liang, MIN Jun, GUO Zhong-min, WU Yan-feng, BAO Rong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2):714-717,-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探索体外定向诱导胚胎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E14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后,进行悬滴-悬浮培养,形成胚胎体,再进分阶段定向诱导,在培养第q~12天、第12~18天以及第15~18天分别加入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生长因子和制制瘤素M,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逆转取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析特异性基因nRNA的表达,并用吲垛氰绿(ICG)摄取和过碘酸雪夫反就(PAS)分析细胞的分化用或能。结果 存诱导培养的第13天,细胞出现肝细胞样改变。RT-PCR分析可见,在诱导的第6天和第12天分别可以检测到内胚层或卵黄曩分化标志基因——甲状腺素运载蛋白和α1抗胰蛋白酶的mRNA表达,第6天出现未成熟肝细胞标志基因——甲胎蛋白mRNA表达,第9天第15天和第18天分别开始出现成熟肝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基因——白蛋白、葡萄糖6磷酸酶、酪氨酸氨基转移酶mRNA表达。同时,ESC源性肝细胞表现为ICG摄取和RAS反应阳性、经过诱导,ICG阳性 细胞数约占85.1%。结论 ESC源性肝细胞具备肝细咆特性,ESC有可能成为肝细胞治疗的替代供体细胞。

胚胎, 干细胞, 肝细胞, 分化

上传时间

2006年01月11日

【期刊论文】两步法体外定向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发育为CD34+/Sca-1+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黄绍良, HE Zhi-xu*, HUANG Shao-liang, ZHOU Qi-feng, LI Shu-nong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1):830-834,-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C)定向发育为CD+34/Sca-1+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e stem cell, HSC)的实验方法。方法 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VEGF)、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白血胞介素3(interleukin 3.IL-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分阶段首先诱导ESC形成富含CD+34/Sca1+细胞的胚胎体(embryoid body, EB),然后分别观察EB细胞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体系和骨髓基质细胞饲养层培养体系中进一步分化为HSC的情况。结果 VEGF联合其他细胞因子能有效促进EB中HSC的形成,CD+34/Sca-1+细胞数高达(13.72+-1.92)%,收获此阶段的EB进一步诱导发现。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造血克隆形成率明显低于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在甲基纤维素中CD034/Sca1-1+细胞数最高只能达到(20.52+-2.78)%,而基质细胞中CD+34/Sca-1+细胞数可达(34.60+-3.71)%(t=5.26,P<0.001)以上,且来自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的造血分化细胞在造血集落培养时能形成类型和数量更多的造血克隆。结论 使用VEGF联合SCF、IL-3、IL-6、EPO分阶段诱导ESC形成富含CD+34/Sca-1+细胞的EB,并进一步在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体系扩增,是体外诱导ESC发育为HSC的较好方法。

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骨髓细胞, 细胞分化

上传时间

2006年01月11日

【期刊论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在GVHD和GVL发生中的作用

黄绍良, CHEN Chun, HUANG Shao-Liang

中华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12(2):236-24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R)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I型跨膜蛋白分子,主要表达于人NK细胞和某些T淋巴细胞。它们的配体为HLAI类分子。当KIR所识别的MHC配体缺失时,即表现为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所谓丢失自我“missing-self”机制)。己证实,NK细胞和T细胞的KIR分子与靶细胞的MHC分子特异性的识别机制参与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并且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作用。KIR的存在可能是免疫活性细胞不攻击逢身组织的主要机制。KIR基因家族及其配体HLA-C分子均具有基因多态性,因此在HLA相合和不全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受者KIR基因表达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植效果。本文主要就KIR如何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和GVL进行综述。

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K细胞, 移植物抗宿主病, 移植物抗白血病

上传时间

2006年01月11日

【期刊论文】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黄绍良, ZHANG Cheng, FENG Hui-yu, HUANG Shao-liang, FANG Jian-pei, XIAO Lu-lu, YAO Xiao-li, CHENG Chun, YE Xin, ZENG Yin, LU Xi-lin, WEN Jian-ming, ZHANG Wei-xi, LI Zhong, FENG Shan-wei, XU Hong-gui, HUANG Ke, ZHOU Dun-hua, CHEN Wei, XIE You-mei, XI Jing, ZHANG Meng, LI Yang, LIU Ying.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5,22(4):399-40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目的 比较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患者经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其肌肉再生、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运动功能的改变;以及评价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对1例经基因分析和肌肉活检及抗肌萎缩蛋白检测确诊的、已丧失行走能力的DMD患儿,经HLA配型,在脐血库中寻找到一个全相合的脐血供体。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兔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预处理后进行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采用环孢素A和骁悉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wersus host reaction, GVHD)。同时定期检测原发病的生化指标如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造血重建的植入证据(血型转变、肌肉和血液系统的聚合酶反应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缺陷基因是否纠正、新生肌肉是否出现、肌肉中抗肌萎宿蛋白是否表达和运动功能是否改善。结果 (1)中性粒细胞在脐血干细胞移植后第15天(+15天)达到0.5×109/L,白细胞在+25天达正常水平;血小板于+22天达到20×109/L;血红蛋白维持于85-100g/L。术后140天骨髓穿刺提示三系生长旺盛;(2)移植后140天血型转为供体AB型。至今没有出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3)术后18天、30天、42天、55天、74天、233天患者外周血DNA和术后140天、183天、235天骨髓细胞DNA经PCR-STR检测为供者独立植入;(4)患儿术后60天取外周血做基因分析,显示19号缺失的外显子得到完全纠正,患儿转变为正常基因型;(5)患儿在移植75一的肌肉活检可见新生肌管形成,抗肌萎宿蛋白免疫组化呈弱阳性,少数为强阳性反应,DNA分析:供者基因DNA占1%~25%;(6)患儿血清CK从移植治疗前的5735U/L降至274U/L;(7)术后100天体检发现患儿肌力略有改善,肢端温暖。结论 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可在移植后短期内重建造血功能、血清CK显著下降、肌肉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患儿运动有所改善,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将有益于DMD的治疗。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抗肌萎缩蛋白

合作学者

  • 黄绍良 邀请

    中山大学,广东

    尚未开通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