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李飞宇

  • 50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94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

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变化初步研究

李飞宇王霄英肖江喜蒋学祥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年8月第23卷第8期/J Pract Radiol, Aug.2007, Vol.23, No.8,-0001,():

URL:

摘要/描述

目的 运用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变化情况。方法 28例B超引导下经直肠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外周带癌病人。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前列腺外周带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所有病人在内分泌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内均进行了单次激发EP I序列的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计算各个分区内的ADC平均值,并对所得数值进行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治疗前,所有非癌区(107个)和癌区(61个)的ADC平均值分别为(2.21 ±0.61) ×10-3 mm2 / s (mean ±SD)和(1.65 ±0.46) ×10-3mm2 / s,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t = 4.36, P = 0.039,独立样本t检验) 。经过了3~6个月的内分泌治疗后,非癌区和癌区的ADC值均出现了下降,非癌区ADC值下降至(1.33 ±0.48) ×10-3mm2/s,癌区下降至(1.28 ±0.53) ×10-3mm2/s,均与内分泌治疗前该组区域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 t = 5.28,P = 0.024 和t = 7.39,P = 0.015,配对样本t检验) 。但是在治疗后癌区和非癌区ADC值之间原有的统计学差异消失( t=0.58, P = 0.639,独立样本t检验) 。结论 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均会出现下降,其中以非癌区下降为明显,致使癌区和非癌区原有的ADC值统计学差异消失。

【免责声明】以下全部内容由[李飞宇]上传于[2008年03月27日 09时13分24秒],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评论

全部评论 0

本学者其他成果

    同领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