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李广雪

  • 169浏览

  • 0点赞

  • 0收藏

  • 0分享

  • 183下载

  • 0评论

  • 引用

期刊论文

黄河入海泥沙扩散与河海相互作用

李广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3):1~11,-0001,():

URL:

摘要/描述

根据黄河口卫星遥感数据和河口滨海区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对河口区洪水的平面扩散和含沙水层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洪水期,河口高高潮到低低潮线之间主河道两侧存在大范围漫流区,片状水流汇入网状汊沟入海,主河槽过流仍很明显,随着流量减小,漫流现象减弱乃至消失,推测口门区主河道的造床流量约1000m 3/s;TM 1~3 合成与TM6温度制图发现,在河口浅水区存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混合带,混合带宽度与河流流量成正比,混合带中富集了大量悬浮泥沙,造成河口区快速沉积,黄河口滨海区切变锋常在此带中形成,实测锋带的总密度高于围域水体,表明切变锋具有二次发射异重流的能力。将实测获得的水体含沙量C、盐度S、流速V、水体剩余密度σt(与温度、盐度有关)、水体总剩余密度R 及水层厚度h进行聚类分析,对黄河口滨海区不同河流来水来沙条件下的水层进行分类,并对各种水层特征及水层垂向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即洪水期滨海区属不均匀流体,成层性明显,河口来水来沙对其分层起重要作用,共区分出6种典型水层,三种异重羽状流层(高、中、低)在大水期经常发生,频率达42。5%。中水期区分出5种水层类型,明显反映出盐水的作用加强,河流作用表现在异轻羽状流层的存在;枯水期区分出4种类型水层,类型之间特征差异较小,成层性不明显;三角洲前缘水体底层,在3个阶段都判别出有低密度浮泥存在。

【免责声明】以下全部内容由[李广雪]上传于[2005年02月24日 19时23分08秒],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评论

全部评论 0

本学者其他成果

    同领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