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陈稚聪

     

  

泥沙研究

个性化签名

TA的关注(0) 关注TA的(0)
留言板

该学者已关闭了留言功能

暂无留言

  • 姓名:陈稚聪
  • 目前身份:
  • 担任导师情况:
  • 学位:
  • 学术头衔:

    博士生导师

  • 职称:-
  • 学科领域:

    水力学

  • 研究兴趣:泥沙研究
个人简介

陈稚聪,1945年生,女,四川人,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
  陈稚聪教授从事泥沙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参与了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秦山核电站取水工程,以及紫坪埔水库工程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泥沙研究工作。在科研工作中的主要贡献如下:
  1. 八十年代三峡工程自原设计150米方案至最终确定的175米方案的论证过程中,陈稚聪是清华大学对三峡水位方案建议书(五论)的主要起草人,建议将三峡工程蓄水位自150米升至172-175米,并提出了在枯水期采用消落限制水位的概念,1991年三峡泥沙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中肯定清华大学课题组"发展形成了采用推迟蓄水和控制消落水位的优化调度方式的172米方案,基本上解决了码头边滩的淤积问题,保证了重庆河段的通航条件"。
  2. 对三峡枢纽通航建筑物上引航道布置方案,经反复试验研究,提出了将原设计隔流堤小包方案改为目前采用的全包方案,并对全包隔流堤的布置、结构以及临时船闸改造、冲沙闸的结构进行了可行性设计。该布置方案和结构型式已被设计部门采用。
  3. 对三峡水库清水下泄后葛洲坝下游河道冲刷及宜昌水位下降进行了长系列动床试验,并提出了修筑潜坝和对胭脂坝左汊主槽护底的保护措施,现胭脂坝护底工程已经进行。
  4. 对2007年三峡工程蓄水位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试验,建议可将蓄水位至156米提前抬高至172米,并提出了减少重庆港淤积的优化调度措施和工程措施,为三峡工程提前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依据。
  5. 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建成后冷却水取水口被泥沙严重淤堵无法运行,分析了取水口淤积原因除沉沙池淤积外,还有潮汐淤积,据此对取水形式和运行方式提出了大的改进措施,解决了淤堵问题,至今工程运行正常。经林秉南院士为首的专家组鉴定"该研究的总体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属国内领先水平","本项研究不仅对秦山续建工程,而且对今后以浑水作冷却水源的其他核电站建设都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6. 在长期从事模型试验研究工作中,对模型设计理论和试验技术方面也做出了有一些贡献:经过一系列基本试验优选了形态、沉降、冲刷均与原型悬沙全沙相似的模型沙,得出了细塑料沙与重力和粘结力有关的起动流速公式。对因采用轻质沙引起的时间比尺变态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计算因时间变态引起的试验误差的计算公式。为解决卵石推移质原型观测资料缺乏问题,提出并采用了用断面输沙平衡法来确定河段的流量~输沙率关系,并用长河段输沙平衡试验来确定卵石输沙率比尺和粒径比尺,基本上解决了卵石定量模拟问题。指导博士生进行了射流紊动输沙试验,从悬移质泥沙输运消耗水流的紊动能的观点出发,根据非均匀流紊动能量平衡方程,推导出了断面平均输沙能力计算公式,而当水流为均匀流时,该式可简化为常用的二维输沙能力公式。
荣誉:
  1. 国家教委: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1997年
  2. 国家教委: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1994年
  3. 国家教委: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1993年
  4. 国家教委: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1987年
  5. 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七·五"攻关重大成果集体荣誉证书(项目第二负责人),1991年
  6. 水利部:为"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荣誉证书,1990年
  7. 中国水利学会:1985~1989年中国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1989年
  8. 钱宁泥沙科学奖论文奖(排名第二),1990年10月
  9. 钱宁泥沙科学奖,2005年10月
  10. 2001年获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和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社会兼职:
  中国水利发电协会高坝通航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主页访问

    2916

  • 关注数

    0

  • 成果阅读

    365

  • 成果数

    9

TA的成果
个人主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