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者
在线提示

恭喜!关注成功

在线提示

确认取消关注该学者?

邀请同行关闭

只需输入对方姓名和电子邮箱,就可以邀请你的同行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真实姓名:

电子邮件:

尊敬的

我诚挚的邀请你加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点击

链接,进入网站进行注册。

添加个性化留言

已为您找到该学者20条结果 成果回收站

上传时间

2007年05月31日

【期刊论文】Pollen-vegetation relationship and pollen preservation o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许清海, YUE-CONG LI, , QING-HAI XU, XIAO-LAN YANG, HUI CHEN, and XIN-MIAO LU

Pollen and vegetation on the N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Grana 44: 160-171, 200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to climate change of the earth, owing to its unique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ecosystem. Soil pollen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alaeo- ecological research, while pollen preser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and vegetation can influence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fossil pollen spectra. In this paper, 36 pollen samples, which come from four meadows and two forest soil pollen profiles, have been analyzed to determ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len and vegetation and pollen preservation o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en and vegetation shows that the surface pollen assemblages can represent regional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moderately, while Betula and Populus pollen is absent in the soil surface for Betula and Populus mixed forest. Artemisia, Chenopodiaceae, Ephedra, Pinus, Hippophae etc. are over-represented pollen taxa, Leguminosae, Ranunculaceae, Rosaceae, Gramineae etc. are under-represented pollen taxa. The study of pollen preservation indicates that polle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s, more pollen taxa are present in surface soils than in deep levels, and more than 75% pollen grains will be lost from the surface soils to deep levels. Pollen sorting preservation function should be noticed. Artemisia and Chenopodiaceae can be preserved well and have higher pollen percentages in deeper levels. Cyperaceae and Populus are preserved worse, Populus pollen is absent and Cyperaceae has higher pollen percentages in the surface soil than in the deep levels. The high soil pH values are the most destructive factors for pollen preservation on the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olle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sharply when the soil pH values are over 7.6. Downward leaching of pollen is unimportant in this study.

上传时间

2007年05月31日

【期刊论文】中国草原区主要群落类型花粉组合特征

许清海, 李月丛, 阳小兰, 郑振华

生态学报2005年3月第25卷第3期/ACTA ECOLOGICA SINICA Mar., 2005, Vol. 25, No. 3,-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现代表土花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研究是推断过去植被演化的基础。对中国草原区39个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及表土花粉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表土花粉组合可反映出草原植被的总体特征。大多数样品中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5%。蒿属、藜科是草原区所有样品花粉组合中最主要的成分,两者在花粉组合中所占比例多大于50%,且人类活动越强或气候越干旱,蒿属、藜科花粉所占百分比越高。花粉组合不能反映群落结构特征,如建群种、结构、盖度等的差异在花粉组合中表现不出来。即使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禾本科花粉所占比例也多低于10%。花粉浓度在草原区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中意义不明确。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花粉组合存在明显区别,无倾向性对应分析(DCA)分析表明,典型草原区样品在第一排序轴的排序值多高于0,荒漠草原区样品的排序值小于0;典型草原区藜科花粉百分比一般低于25%,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大于2,当蒿藜占花粉总数的50%以上时,蒿藜比值大于2。荒漠草原区藜科花粉含量多高于25%,蒿藜比值多为0.5~2,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多为1~2。蒿属花粉属超代表性,但在蒿类建群的群落中,蒿属花粉多低于其在植被中的百分比。

荒漠草原, 典型草原, 花粉组合, 无倾向性对应分析, 聚类分析, 蒿藜比, 花粉类型多样性指数

上传时间

2007年05月31日

【期刊论文】中国北方几种主要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组合特征研究

许清海, 李月丛, , 阳小兰, 郑振华

第四纪研究2005年9月第25卷第5期/QUATERNARY SCIENCES September, 2005, Vol. 25, No. 5,-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中国北方68个不同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研究表明,东部森林区森林群落中乔木花粉百分比多数大于30%,草本花粉百分比小于50%;草原区河谷林和低山林带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30%,草本植物花粉高于50%。松、云冷杉林和桦木林花粉组合中的优势成分也是群落中的优势植物;落叶松林中蒿花粉含量最高,其次为松、落叶松;山杨林中松、桦是最主要花粉类型;栎、胡桃、鹅耳枥及青檀林中,除建群种外,松是最主要的乔木花粉类型,中华卷柏也较多;阔叶杂木林与油松阔叶混交林花粉组成相似,松、桦、中华卷柏是最主要的花粉类型。降趋对应分析、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云冷杉、落叶松和桦林花粉组合及所代表的生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最耐寒喜湿类型;沙枣、榆树疏林和草原区人工杨树林花粉组合及所代表的生境为最喜干旱类型;山杨林较桦木林略喜暖干,栎林、鹅耳枥林和青檀林较山杨林更喜暖干,胡桃楸林为所有森林类型中最喜暖类型,但喜湿性低于桦木林高于栎林。森林区松蒿比(P/A)大于011,草原区松蒿比小于011。松林、油松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杂木林以高松蒿比、高蕨类与草本比值(F/H)和低蒿藜比(A/C)为特征,云冷杉、落叶松和桦林以低松蒿比、低蕨类与草本比值和高蒿藜比为特征,栎、胡桃、鹅耳枥、杨、青檀等阔叶林以高松蒿比、高蒿藜比和低蕨类与草本比值,可与落叶阔叶杂木林、油松阔叶混交林、松林、桦林和针叶林区分开。但这些比值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北方;森林群落;花粉组合;降趋对应分析(, DCA), ;聚类分析(, CLA), ;松蒿比;蒿藜比;蕨类;与草本比值

上传时间

2007年05月31日

【期刊论文】现代花粉过程与第四纪环境研究若干问题讨论

许清海, 李月丛, 李育, 阳小兰, 张振卿, 贾红娟

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6月第16卷第6期,-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花粉现代过程研究对正确解释地层花粉谱,定量恢复古植被、古气候至关重要,但目前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花粉产量的差异决定着花粉对植被的代表性,但花粉产量研究至今仍无突破性进展,作者建议开展花粉通量研究以获得某一植被区的花粉产量;花粉传播和搬运的途径不同,其散布的距离和方向,以及沉积过程是完全不同的。风是花粉最主要的传播动力之一,季风气候区应考虑尘暴和粉尘作用对花粉组合的影响;河水是花粉搬运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冲积物花粉由于河流搬运花粉过程中存在再均匀、再搬运及分选作用,所以国际学术界关于冲积物花粉存在着一些争议。作者认为冲积物花粉反映的是取样点上游流域的植被特征;湖泊花粉反映的是该湖泊整个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混合,因而对花粉谱的解释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湖泊花粉应考虑花粉的沉积动力和花粉的来源;许多因素都可影响甚至决定花粉在土壤中的保存状况。实验表明土壤pH值7。6以上时,花粉浓度急剧减少,因此土壤花粉应考虑花粉的保存和埋藏过程等问题;花粉与植被关系是花粉现代过程研究的关键,由于较少进行植物和群落生态特征调查,因而,利用孢粉资料恢复古植被多数只能分辨到植被带,这使得孢粉与植被关系定量研究很难有突破性进展。作者建议应加强生态群落花粉组合研究,并重视植物群落生态调查;作者对中国北方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表明,不能将草本与乔木花粉共存的花粉组合一概视为森林草原植被,当乔木花粉达30%以上时应考虑为森林植被。花粉与气候研究应改进和完善现有气候模拟方法的不足和缺陷,或创建新的模拟方法,并加强较小尺度花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的研究。

上传时间

2007年05月31日

【期刊论文】河北迁安盆地中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许清海, XU Qing-Hai, , KONG Zhao-Chen, YANG Xiao-Lan, LIANG Wen-Dong, SUN Li-Ming

植物学报/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 44 (5): 611-616,-0001,():

-1年11月30日

摘要

依据位于燕山南部迁安盆地蚕姑庙村和余家洼村具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支持的埋藏泥炭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料,揭示了迁安盆地5000 a BP以来自然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4600~3100 a BP期间,迁安盆地曾经生长着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至3100 a BP以后,森林中阔叶树成分显著下降,喜凉耐干的松树比例增加,1600 a BP后,迁安盆地人类农耕活动进一步加剧,森林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孢粉分析资料揭示迁安盆地人类栽培板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 a BP左右,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 a BP左右。

迁安盆地, 孢粉分析, 人类农耕活动

合作学者

  • 许清海 邀请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尚未开通主页